-
重大突破!新熱電材料熱電效應極高,是之前效率的2倍以上
為了得到電,科學家使用了各種各樣方法,傳統的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其工作原理是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即塞貝克效應。眾所周知,熱電材料可以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由所謂的塞貝克效應造成,因兩端溫差會產生電壓。然而熱能在轉化為電能過程中會損耗大量能量,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一直想研發出一種理想熱電材料,希望能大大提升轉化效率。
-
在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顯著提升熱電轉化效率!
在相關論文中,他們報告了一種理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建模的材料效率將提升五倍,產生的能量有望變為兩倍,這是現今最佳的熱電材料。說起熱電材料,必須先介紹一種物理現象,也就是「熱電效應」。熱電效應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約兩百多年前,德國科學家 Thomas J. Seebeck 就發現了這種效應。簡單說,它是指在特殊的熱電材料中,由於溫度差異產生電壓的過程。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科學家們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1183篇論文,申請169項發明專利,其中64項已獲授權,專項目標和技術指標全面超額完成。在化學所為該先導專項組織的國際評估中,參與評估的國際同行專家對項目取得的成績作出極高評價:「這個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超過了最初的目標,發展了令人興奮的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完整平臺。」
-
「聲子液體」助熱電材料實現突破
「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突破晶格熱導率在固態玻璃或晶態材料上的限制。審稿人對該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拓展了已有的「聲子玻璃—電子晶體」概念至「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為熱電材料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史迅介紹說,熱電轉換技術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效應和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化,在工業餘熱和汽車尾氣廢熱發電等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
-
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這是何佳清團隊繼今年1月發表「基於低成本PbS基熱電材料實現高效廢熱發電」的研究工作後,再次在該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    目前,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
-
有發現稱,拓撲半金屬材料在強磁場中可以將熱電轉換效率提升5倍
60 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各種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材料的熱電轉換效率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稱:他們從理論上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的熱電轉換效率可達現有最好熱電材料的 5 倍,最終的能量輸出能力是之前的 2 倍。文章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博士後 Brian Skinner 表示,如果該理論被驗證有效,那麼這將是熱電材料領域的一場革命。
-
我國該如何讓熱電材料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記者了解到,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早在1823年發現的塞貝克效應和1834年發現的珀耳帖效應,為熱電能量轉換器和熱電製冷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特別是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的加劇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熱電材料的發現越來越多,熱電材料性能也得到快速地提高,其應用的領域更是越來越廣闊。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目前的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熱電材料由於其可將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的特性,能有效回收和利用體系中的低品質廢熱,從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p型和n型兩種熱電半導體材料來組成熱電器件,這兩種熱電半導體的匹配度越好,理論上由其製成的熱電器件的熱電轉換效率越高。
-
熱電材料又一重大進展
熱電轉換技術是一種利用Seebeck效應(溫差發電)和Peltier效應(通電製冷)實現電能與熱能相互轉換的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無運動部件、無磨損、無噪音和無汙染等諸多優點,在廢熱發電和電子製冷等關鍵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如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差發電技術是深空探測中不可替代的能源技術。
-
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重大技術突破,中科院傳來又一個好消息,新材料性能提升1000倍
>近日,中科院傳來一個天大喜訊,又一項重大技術取得突破,它就是新型石墨烯材料,據專家介紹這種新材料的性能可以將電磁延遲時間縮短1000倍,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雷達可以瞬間讓隱身戰機失效,就算美軍的F35戰機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在聽到這一好消息後,有網友表示,看來在石墨烯領域裡,中國已遠超美國。
-
進展|拓撲半金屬的大橫向熱電效應和潛在應用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溫差和電能的直接相互轉換。作為新型能源和製冷材料,熱電材料具有無振動,無噪音,無需維護,可集成化等一系列優點,在空間技術,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當前熱電材料的轉換效率仍然較低,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熱電資訊】新一代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成功落戶...
作為一種綠色能源技術和環保型製冷技術熱電轉換技術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熱電轉換技術是利用材料的塞貝克效應與帕爾貼效應將熱能和電能進行直接轉換的技術,包括熱電發電和熱電製冷。這種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可靠性高、不排放汙染物、適用溫度範圍廣等特點。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 清潔能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熱電技術基於塞貝克效應,利用溫差驅動材料內部載流子定向遷移直接將廢熱轉換成電能(圖1),具有無汙染、無噪音的特點,是未來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能源技術之一。熱電材料溫差發電示意圖(Joule期刊第1卷第4期封面) 熱與電轉換效率的提高需要熱電材料自身性能的優化(由熱電優值大小表示),即增強電傳輸性能並同時減弱熱傳輸性能,使之如金屬般導電卻如玻璃般絕熱。高晶體對稱性材料通常具有高的能帶簡併度,有多條等效通道同時參與電子的運輸,有利於獲得高的電導率;而低對稱性材料則往往具有複雜的晶體結構,有利於獲得低的熱導率。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而後的100年,由於一般材料的熱電效率低,不能引起科學家廣泛的興趣,熱電現象這個領域幾乎停滯不前。一直到1954年年, Goldsmid和道格拉斯用有較高電熱效應的半導體材料,將其研發的熱電致冷器成功的冷卻至 0°C以下,才因此引起全球性的研發熱潮。 1977年年美國旅行家無人太空船升空,其中部份電能便是利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產生,這為熱電現象之應用寫下光明的前景.
-
QUANTUM DESIGN CHINA獨家代理日本ADVANCE RIKO公司熱電材料測試...
引言熱電轉換物理效應、熱電材料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歷史悠長。近20 年來,熱電材料科學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器件設計方法與集成技術也不斷完善。在此背景下,quantum design公司ppms和mpms用戶——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陳立東研究員等撰寫了《熱電材料與器件》一書,不僅梳理了熱電材料領域的基礎知識,而且還涵蓋了作者本人在內的研究者們多年來在熱電材料設計理論與製備科學、器件設計與集成技術等方面取得的諸多原創性重大成果
-
突破 | 矽與鈣鈦礦材料結合,太陽能轉換效率躍升至 27.2%
將效率提高至 27.2%。鈣鈦礦則是太陽能領域後起之後,光電轉換效率在 9 年內增加到可與矽晶太陽能媲美的 22%,近年來科學家更為了尋求突破與新材料,紛紛將鈣鈦礦與矽晶太陽能相結合,讓原本處於市場競爭關係的太陽光電材料握手言和,成為新型太陽能電池。
-
熱電發電新方法:用鉛筆和紙,簡單又便宜!
Seebeck 就發現了這種效應。簡單說,熱電效應是指在特殊材料中,由於溫度差異而產生電壓的過程。一般來說,材料一端較熱,另一端較冷時,電荷載體就會從熱的一端向冷的一端移動,形成電動勢,從而產生電壓。幾乎所有的技術和自然過程,都會產生餘熱這一副產品,例如:電廠、家用電器、人體等等。
-
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由於外太空的背景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約為2.7K,是一個巨大的冷源,而地球表面溫度約300K,它們之間巨大的溫差在使地球表面冷卻的同時,這種熱量的「定向流動」也可產生電量,為人所用。「輻射製冷」指物件透過輻射散去熱能的過程,「輻射製冷」發電利用了塞貝克效應(又稱第一熱電效應,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