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而後的100年,由於一般材料的熱電效率低,不能引起科學家廣泛的興趣,熱電現象這個領域幾乎停滯不前。一直到1954年年, Goldsmid和道格拉斯用有較高電熱效應的半導體材料,將其研發的熱電致冷器成功的冷卻至 0°C以下,才因此引起全球性的研發熱潮。 1977年年美國旅行家無人太空船升空,其中部份電能便是利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產生,這為熱電現象之應用寫下光明的前景.
-
科學家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千倍
熱電循環需通過「塞貝克效應」來產生熱,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1日報導,俄亥俄大學找到了一種新方法,能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1000倍,將其向實際應用推進了一大步
-
張首晟55歲逝世 美國1個月前曾控「盜取技術」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史丹佛大學教授張首晟1日驚傳跳樓輕生,年僅55歲,據說是因不敵憂鬱症,但張首晟及團隊在2007年發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該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這些成就也使其死因被冠上不少陰謀論,包括可能與「晶片」有關。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拓撲絕緣體的材料製備和量子輸運特性是近年來國際研究前沿的一個熱點。在眾多拓撲絕緣體材料中,Bi2Se3是拓撲絕緣體家族中一種重要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增強的表面電導貢獻非常有利於探索拓撲絕緣體奇異表面態的物理性質和開發拓撲絕緣體在自旋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
科學家發現「順磁振子曳引熱電」效應 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在順磁材料中,自旋關聯時間不長,無法做到這一點。該效應被稱為「順磁振子曳引熱電(paramagnon drag thermopower)」,可以將溫差轉變為電能。這一發現有助於更有效地收集熱能,例如,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提高燃料效率,或通過體熱為智能服裝提供動力。
-
化學所利用有機熱電材料實現電致製冷
近年來,有機熱電材料研究開始起步並得到廣泛關注,關鍵性能指標不斷攀升,成為有機電子學中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儘管如此,有機熱電材料與器件的基本效應研究嚴重缺乏,限制了領域的快速發展。 塞貝克效應和帕爾貼效應是熱電轉換的兩大基本效應。
-
陳志剛/鄒進教授Joule: Rashba效應用於提升GeTe基材料的熱電性能
為了進一步促進熱電材料的發展,探索新理論關重要。在非中心對稱材料中,強SOC引起了Rashba效應,其中原始的單能帶分裂成具有能量位移和動量偏移的兩個能帶。這種自旋分裂能帶性質能夠增加熱電性能。GeTe在700 K附近經歷了從菱形到立方結構的相變,並被預測具有強Rashba效應。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這種存在於磁有序系統中的自旋波(磁子),像光波一樣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可以用來定向且長距離地傳播自旋信息。然而,在過去長達近90年的時間裡,能夠發揮其功能特性和有應用價值的微納米尺度磁子型器件卻一直未能開發出來,長期成為國際前沿待解的難題。
-
僅此一文,讓你領略電子自旋的魅力。下一代內存革命,就靠它了
「當時他們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電子的自旋 1/2!因電子的自旋角動量只有兩種可能:-1/2 及 +1/2,所以只會產生兩條偏折路線。」錢嘉陵笑著說:「能夠看見這個現象,真的很走運!」這兩位科學家有多走運?兩人使用的粒子束雖然不是電子,卻正好是銀原子,這是少數體積夠大足以觀測,整體效應又等同一個電子的粒子。「如果他們換一種原子來做,就不會看到自旋了!」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電子學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前沿學科領域之一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我國首次實現聲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拓撲絕緣體近年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其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使之具有獨特的輸運特徵,有望在自旋電子學、熱電以及量子信息領域獲得應用。同時,玻色子(光子和聲子)的拓撲態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於光子,科學家相繼提出了光量子霍爾效應、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和光拓撲絕緣體等理論。但由於聲子縱波偏振為零,空氣聲的拓撲態設計極為困難。
-
「前沿技術」直接熱充電電池
熱電轉換為三個階段:①熱充電。開路條件下升溫時,利用氧化石墨烯溫度誘導的贗電容效應和Fe2+/Fe3+的協同熱電效應進行充電;②放電。溫度恆定時,聚苯胺負極被氧化,正極處的Fe3+被還原,從而連續放電;③自再生。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員以及博士生劉鋮鋮、馮萬祥採用第一性原理,系統地研究了矽烯的晶體結構、穩定性、能帶拓撲和自旋軌道耦合打開的能隙,預言了在矽烯中可以實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近幾年來,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飛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熱電效應已經有兩個世紀的歷史,澤貝克(Seebeck)效應由物理學家在1820 年發現,它是指當物體中存在溫度梯度的時候,由於這個溫差會導致該物體產生電勢差或者電流。目前澤貝克效應和它的逆效應(佩爾捷(Peltier)效應)已經被廣泛用於熱電偶、溫差發電機以及冷卻器等。
-
逆自旋霍爾效應實現磁電能量轉換
rnREETC-電子工程專輯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種新效應——稱為逆自旋霍爾效應(Hall effect)——利用微波作為磁自旋的來源,將磁自旋流轉換成電流。這聽起來像是繞遠路走了,因為手機天線已經將微波轉化為電能了;然而,研究人員想證實的重點並不在於預覽某種應用,而是要證明逆自旋霍爾效應確實可被利用和控制,從而成為21世紀的工具。
-
奇異量子特性"電子自旋"引爆下一代內存革命
在做實驗之前,斯特恩信心滿滿的說:「波耳這個沒道理的模型如果是對的,我退出物理圈!」格拉赫也說:「沒有實驗這麼蠢的!」(不過他們還是做了。)但最後他們不但被狠狠打臉,還寄了明信片給波耳告解:「波耳,你終究是對的。」不過,這兩人的臉可沒被白打,這個實驗正式拉開現代電磁學的序幕!「當時他們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電子的自旋 1/2 !
-
Science:熱電新突破,廢熱可驅動電子器件工作!
電子器件中的廢熱問題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有源元件必須按比例縮小到越來越小的尺寸,從而產生更高的電荷和自旋電流密度。同時,產生大量對電器件有害的廢熱。近來,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廢熱未來可以用於節能設備中,譬如利用廢熱發電,傳感或計算。
-
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其中,自旋塞貝克效應(SSE)、自旋依賴的塞貝克效應(SDSE)、反常能斯特效應(ANE)等與自旋相關熱電效應,因其背後撲朔迷離的物理機制,而備受關注。Uchida等人[Nature 455 (2008) 778]首先在NiFe/Pt雙層膜體系中報導了橫向SSE。Kikkawa等人[Phys. Rev. Lett. 110 (2013) 067207]和Qu等人[Phys. Rev.
-
美科學家發明新太陽能技術,太陽光利用效率突破50%
如今,太陽能技術已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薄膜太陽能發電效率已高達 31%,聚光太陽能技術也已日漸成熟。然而,現有太陽能技術也有其技術瓶頸,發電效率始終在 30% 左右徘徊,但這種局面即將為新的技術所打破。日前,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將現有多種太陽能技術混搭,構建一個混合系統,將太陽光利用效率提升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