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 恐龍在大家的印象裡體型龐大,曾經是地球的霸主。而恐龍有天敵沒?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作者:邢立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字裡行間◎林 頤說起恐龍,我們馬上能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各個時代的地層中均有發現,在我國獨一無二川內幾處知名的大規模恐龍足跡化石群1 峨眉川主恐龍足跡化石點2 古藺漢溪恐龍足跡化石點3 資中金李井恐龍足跡化石點4 昭覺三比羅嘎恐龍足跡化石點恐龍腳印如何形成化石 可以想像這樣一幅畫面:1.3億年前的一天,風和日麗,一隻恐龍從溼軟的河灘地走過
-
「恐龍獵人」邢立達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1.2 億年前的蜥蜴化石公布,它和恐龍一個年代,竟是這樣死掉的
1.2 億年前,為了奪食,一場激烈的打鬥,讓還沒成年的蜥蜴左腿骨折。後來儘管傷口癒合,但這隻未成年蜥蜴還是死亡了 ……蜥蜴化石標本2 月 28 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公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距今 1.2 億年的蜥蜴化石,從化石來看,這是一隻未成年的蜥蜴,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三隻來自不同方向的恐龍朝著同一個位置走去,相遇後,「打」了起來。十幾米外,另一隻圍觀的恐龍發現情況不對,秉承著「別人打架不要湊熱鬧」的道理,掉頭跑了,像長頸鹿一樣,同手同腳行進。故事發生在億年前的四川昭覺,一個叫三比羅嘎的地方。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魔鬼」老師邢立達的辦公室被書架和辦公桌佔據大部分空間,空閒的地方則擺著大大小小的恐龍模型和化石。3月20日上午,有電視臺的編導來商量錄節目的事,有記者來拍照、採訪,有博物館的負責人打電話溝通化石安置問題,有同事到辦公室看他新找到的化石……前一天,邢立達剛剛從湘西野外回來。研究生侴春永見邢立達馬不停蹄地忙,便笑著模仿導師打電話的樣子。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面對大量的琥珀標本,當時僅是一名地大博士生的邢立達還沒有機會從官方或公立機構得到經費來購買標本。情急之下,他懇求家人,將故居拋售,搬入出租屋,所得的資金悉數購買了科研標本,並按相關規定登記在非盈利機構名下,為這批已飽受億年風霜的琥珀找到了一個避風港。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形態與品種,它們是研究生命演化最好的樣本。」發現首枚古鳥翅膀琥珀、首枚恐龍琥珀、首枚完整雛鳥琥珀、首例古蛇琥珀……短短幾年,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博士的團隊發現了多種重要的琥珀化石,帶給學術界和古生物愛好者太多的驚喜,通過這些時間膠囊,人們得以一窺遠古生物的真實形象。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9月4日中午,邢立達發了條尋常微博: 「剛剛下意識玩自己的耳朵,撕下了半個耳朵的皮……我忘記給耳朵塗防曬霜了嚶嚶嚶」。 這條微博立刻成了熱門,粉絲們立刻給與點讚數千條,評論數百條。 原來,那幾天博主「嚶嚶怪」邢立達正在西藏考察恐龍足跡,這只是科考期間的一個小插曲。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責編 | 高佩雯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
-
臨沂郯城發現首例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千萬年,共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其中白堊紀佔了8000萬年,白堊紀也是恐龍物種最豐盛、最活躍的時代。所以,近年來,我重點對馬陵山進行了探索。」2015年,唐永剛與化石愛好者柳洋在李莊鎮發現了密集的恐龍足跡,大小加起來有300多個。為了防止走露消息後遭人為破壞,2017年,唐永剛待附近村莊全部搬遷後才著手進行研究。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原來,那幾天博主「嚶嚶怪」邢立達正在西藏考察恐龍足跡,這只是科考期間的一個小插曲。 說到「嚶嚶怪」的來歷,邢立達告訴記者:「我很喜歡海獺,海獺叫起來就是嚶嚶嚶的。」所以他總是在自己的微博語言中加上「嚶嚶嚶」語氣詞,不料這個語氣詞如今成了他的一個標籤。邢立達每天要發十幾條微博。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透過琥珀科學家們可以窺探幾億年前的世界。現代琥珀學認為,琥珀源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松柏科、衫科、豆科植物的樹脂。「運氣」好的話,這些樹脂可能會粘住一些當時的植物、昆蟲、砂石,甚至小型恐龍,並將它們包裹起來。由於地質作用,這些樹脂被掩埋在地下,經上億年的地質時期,樹脂失去了揮發成分並聚合、固化形成化石。
-
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其實,在哈爾濱,除了雪,還有恐龍!12 月 25 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足足有 70 個。據了解,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同時,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及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和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 遠古時代的地球上的這些怪獸比恐龍更可怕
恐龍滅絕之後,其它掠食者為爭奪霸權互相殘殺。泰坦蟒成為當時最大的肉食動物,其他龐大的動物與之相比,亦相形見絀… 2、遠古蜈蚣蟲 現在的巨型蜈蚣都是十幾釐米就讓人害怕,而作為地球上的遠古十大怪獸之一的遠古蜈蚣蟲,更是能夠長達三米,人類在它面前根本就是別秒殺的獵物。
-
「恐龍獵人」:在2018年,重回白堊紀
在此前的發現成果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的出現,解答了困擾科學家們許久的問題——原來小型恐爪龍也有群居的習慣。恐龍足跡是如何發現的,科學家們又是如何「追恐龍」的?Vista看天下為此走訪了此次最早發現恐龍足跡的「恐龍獵人」、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多位專家學者,試圖從他們的講述中還原那個一億年前的白堊紀。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近年來,古藺縣境內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如2013年8月,古藺椒園發現侏羅紀早期的食草和食肉類恐龍;2014年7月,古藺桂花發現肉食恐龍行跡;2014年7-9月,敘永大石先後發現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如2013年8月,古藺椒園發現侏羅紀早期的食草和食肉類恐龍;2014年7月,古藺桂花發現肉食恐龍行跡;2014年7-9月,敘永大石先後發現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2020年7月,一場大雨後,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附近村民在清理河道時
-
我校青年教師邢立達博士「喚醒」沉睡億年的小恐龍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