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初,一所貌不驚人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拔地而起,一個全新的學派,在這裡被悄然孕育出來,他們主攻量子理論,尤其是量子力學方面的科學研究,提出的相關解釋被稱為是,量子力學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量子力學方面的世界頂級水平,這一學派就是享譽世界的,'哥本哈根學派',其創始人正是,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他是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是量子力學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更是理論物理前行的引路人,走近科學巨擎玻爾。
了解頂級天才是如何改變世界的,1885年10月7日,丹麥大名鼎鼎的玻爾家族,迎來了一名可愛的新生兒,他的降臨為這個顯赫的家族,平添了幾分朝氣與新鮮感,家族的成員都很寵愛這個小傢伙,父母更是對他關懷備至,竭力給予最好的教育和培養,玻爾就是在這樣一個溫情舒適的環境中,迅速成長起來的,1903年,18歲的玻爾憑藉自己的勤勉,進入了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物理專業,古老的大學,用它的博大寬厚擁抱了,朝氣蓬勃的年輕學子,玻爾在這裡,像一個饑渴的孩童一樣。
瘋狂汲取著知識的甘露,通往物理殿堂的道路,隨之漸漸明朗起來,玻爾通過一篇關於液體表面張力的論文,斬獲了丹麥科學院頒發的金質獎章,在丹麥科學界留下了,一個深刻長遠的印記,而這篇論文的影響力更是源遠流長,玻爾也不曾預料到就是,這篇不起眼的論文,在以後竟成為了研究原子結構,至關重要的線索,1911年,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玻爾在父親的建議下,決定前往劍橋大學再次深造,踏上那片籠罩著濃厚學術氣息的土地,他不禁心潮澎湃,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站上金字塔的頂端。
成為一名卓越的物理研究者,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結識了仰慕已久的物理學家盧瑟福,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後更是轉赴曼徹斯特,參加了以盧瑟福為首的科學集體,盧瑟福關於原子核的一些理論成果,打開了玻爾思維的大門,他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並於兩年後撰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論文,在多次徵求了盧瑟福的意見後,這一長篇巨著被分為三個部分,刊登在了英國知名期刊《哲學雜誌》上,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部曲',1920年,玻爾宣告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
他在宣講會上說道,在科學研究上,一個人是不能確保,自己一定能有所建樹的,可能會出現某些阻礙,只有新的觀點才能克服它們,他在警醒著自己,一定要時刻保持思考的頭腦,也在激勵著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他的寄語讓這所研究所,在後來的日子裡,吸引了大批新鮮的血液,由一個9人的小組合,迅速成長為63人的完備團隊,其中更是囊括了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的名字也逐漸成為了,年輕物理學家心中的精神標杆,他象徵著智慧的頂端,散發著科學的光芒,1921年10月18日。
玻爾在哥本哈根的物理,與化學的聯席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各元素的原子結構,及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主題演講,在演講稿中關於第72號元素的說明,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一預言在不久之後,便被盧瑟福的弟子,亥威西驗證了其正確性,之前所有的質疑聲,在強有力的論證前一消而散,玻爾也因此被推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寶座,1927年9月,玻爾應邀參加了,國際物理學會議,並宣讀了關於,'量子假設及原子理論的新發展',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