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子課本
二、課後答案
(一)問題探討
1.提示:本討論題關注池塘中的生物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導學生討論池塘中的種群組成(群落結構),具體有多少個種群並不重要。可以從肉食性魚、植食性魚、浮遊動物、浮遊植物、微生物等方面舉例。
2.提示:本討論題關注池塘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池塘中的肉食性魚大量減少,一些小魚等小型水生動物因天敵減少,數量會大量增加,池塘中浮遊動物、浮遊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數量會大量減少。隨時間推移,植食性魚類等生物也因食物來源減少而數量減少。
(二)資料分析
1.提示:在合適的條件下,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均能正常生長繁殖。由於這兩種草履蟲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種桿菌為食),當它們被放在同一個容器中培養時,起初兩種草履蟲的數量較少,而食物(桿菌)數量較多,因此表現為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量均增加。但是,隨著兩種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相互之間對食物的爭奪表現為大草履蟲處於劣勢,雙小核草履蟲處於優勢。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爭奪食物的優勢越來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來源而滅亡。兩種草履蟲沒有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進一步證明了該實驗結果緣於兩種草履蟲爭奪資源,這就是競爭。
2.提示:90多年的調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例如,從1845年到1855年間,猞猁數量的增加導致雪兔減少;而雪兔的減少,又會造成猞猁減少,之後雪兔又大量增加。從多年的調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約,使它們的種群數量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為食,猞猁是以雪兔為食。猞猁的存在不僅制約雪兔的種群數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間保持相對穩定,而且由於植物資源比較穩定,進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定,因而整個群落可以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4.提示:資料1中兩個種群之間是通過食物間接地發生作用(競爭);資料2中兩個種群是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直接地發生作用(捕食)。資料1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方處於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最終滅亡。資料2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兩個種群數量相對穩定。
(三)想像空間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選擇的要意是什麼。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經垂直分層後,其中的植物種群在資源和空間的分配上有什麼變化。由此想像出通過自然選擇,不同形態結構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間分布上呈現垂直分層現象。
(四)探究
2.提示:主要是取樣和採集方式要進行改進。根據調查水中小動物種類的不同,取樣設備也不同,例如用網兜、瓶子等。取樣和採集時要考慮定點、定量等因素。定點就是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取樣;定量就是每次取樣的數量(例如一瓶、一網等)要相同。
(五)練習
基礎題
1.B。
2.提示:屏障撤掉後,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由於種群A捕食種群B,種群B的數量減少,而種群A的數量增加。但隨著種群B的數量減少,種群A因食物來源減少而出現數量減少,種群B的數量又會出現一定的增加。這樣,假設水族箱中資源和其他條件較穩定,種群A和種群B將出現此消彼長的相對穩定情況。
拓展題
1.提示:大致步驟:(1)選擇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應能適應同一環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能查閱有關資料搞清楚植物名稱與生活習性等;(2)實驗前要做必要的觀察記錄,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長情況;(3)設立對照組(單獨種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實驗組(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並給予相同的環境條件,也可進一步從不同的植株間距來設計實驗;(4)通過比較分析根系的長勢,論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5)解釋實驗結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蟲。
三、相關閱讀
1.高中生物學教科書中的調查法
2.專題複習12:種群和群落
3.假期複習:第4章:種群和群落
4.回歸課本:考點:種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