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內最粗海底電纜從集美下海,穿過高集海域海底,首根3天後從高崎上岸。一個月後,廈門進島第一電力通道擴建將完工。
據悉,每盤電纜的重量達350多噸,電纜外徑172毫米,足足有大腿粗,大約每米電纜87公斤重。這種海纜採用大截面銅芯、大回流導體技術,是目前國內22萬伏電壓等級中最粗、最長的海底電纜,其送電容量達60萬千伏安。與傳統海纜相比,可少佔用海域面積37.5公頃。
最特別的是,這種4公裡長的電纜,沒有一個接頭,安全性強。它還是國內第一條220千伏PPLP複合紙絕緣海底電纜,與普通紙絕緣相比,其長期允許運行溫度由80℃提高到了85℃,可以降低海纜絕緣損耗50%,提高送電容量8.5%。
上午10時左右,電纜敷設機攜著巨大的海纜緩緩下水,它像一隻藍色的鐵鳥,銜著電纜入水。
為此次施工專門打造的電纜鋪設船,有3個籃球場那麼大,上面分鋪纜區、存纜區、控制辦公區。幾乎所有工作都在這艘船上完成。
鋪纜區在最前方,有一個形狀像坦克履帶一樣的鋪纜機,靠它的轉動,把巨大的電纜緩緩送到電纜埋設機的口中。存纜區的巨大電纜盤在船中央,電纜都盤曲在裡面。
下午將正式鋪纜,電纜開始從電纜盤裡緩緩送出,捲入埋設機,埋設機的機頭像一把「長刀」,會先把海泥挖開一個道深3米,寬1米的坑道,再將電纜放入,一邊走一邊將鋪好的電纜部分用海泥蓋起來。埋設機有兩條巨大的鋼鐵支架,就像兩條腿,可以在鋪纜船的牽引下在海底滑行,如果順利,一分鐘可以鋪3米。如果遇到石頭,潛水員將下水處理。但要是石頭山,可能會先水下爆破再前進。
總共有3根電纜並行,每根都要單獨鋪設。一根需要3天左右,因為每次都需要巨大的電纜鋪設船回東渡碼頭拉電纜,由於船體過大,部分航段淤積等問題,每一根從東渡運過來就要花一周時間。因此,3條電纜全部鋪完預計要1個月時間。
電力輸送擴容一倍9月將投用
廈門島的用電,目前由三條22萬伏進島電力通道承擔輸送任務。其中,進島電力第一通道原來由一回海底電纜構成,此次擴建,擬增一回海底電纜,即增加一倍的容量。
這條電纜從集美英春變電站出發,經過架空線和一段陸地電纜,到達集美側海域,在集美大橋靠廈門大橋200多米處下海,在集美大橋島內側靠廈門大橋200米左右處上岸,再通過陸地電纜,到達島內圍裡變電站。這條電纜將在今年9月份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