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通報渤海漏油:不會出現新的大規模溢油

2021-01-21 中國網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

中國網北京7月5日訊(記者 馮竹) 國家海洋局今天召開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媒體通報會,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在會上表示:目前雖然是有少量的溢油,但是處於壓力平衡狀態,所以現在總體來講不會出現新的大規模的溢油。

李曉明指出:由於採取了停止注水和回注,所以減輕了對B平臺的壓力,不在繼續漏油。

李曉明表示,康菲方面對這個溢油點也在採取措施,據我們了解的情況安裝了一個倒扣溢油井,目前雖然是有少量的,但是處於壓力平衡狀態,所以現在總體來講不會出現新的大規模的溢油。

李曉明說,剛才提到的規模有關數據還要花一段時間進行數據分析,涉及到規模問題,從我們角度來講還需要了解掌握更多的數據,這是一個情況。目前來講所採取的控制措施,一個是大量的回收,還噴灑了大量的消油劑,這促使石油分解、融化、沉澱,還有一部分漂移。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局:840平方公裡一類海水變劣四類
    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一個月前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結論。  國家海洋局通報稱,目前溢油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這次事故在該油田及其周邊海域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損害,油田周邊海域有840平方公里海水由一類水質變為劣四類,但溢油事故規模目前尚未定論。
  • 海洋局:溢油事件對環境造成汙染損害 已立案調查
    國家海洋局昨日通報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調查顯示,本次溢油汙染主要集中在該油田周邊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為840平方公裡,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裡。作業者康菲公司負全責。溢油已基本被控制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說,此次溢油事件涉及的是蓬萊19-3油田的B平臺和C平臺。
  • 海洋局發布調查結論:康菲溢油認定系責任事故
    今年8月,為徹底查明溢油事故原因,對事故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進行全面調查評估,國家海洋局牽頭,聯合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六部委組成了聯合調查組。  調查組表示,目前,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的原因和性質已查明,責任已基本查清,有關部門將繼續做好溢油事故的後續處理工作。  最新進展  C平臺附近仍有油花溢出  昨日,國家海洋局公布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環境監視監測情況顯示,11月10日,C平臺附近仍有油花溢出。
  • 渤海溢油汙染事故暴露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機制諸多漏洞
    2011年6月初發生的中海油渤海油田溢油事故將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問題推向高峰,其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發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深入思考。海洋溢油這類事故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損害國家大範圍的海洋國土功能,直接威脅國家環境安全,而當今世界上國家安全概念中環境安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  把責任完全歸於海洋環境主管部門並不公正  案件發生後,公眾對行政主管部門反應和處理的及時性頗有非議。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記者 馬愛平  近年來,隨著石油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和石油產品的大量使用,由溢油引起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海上漏油事故頻頻發生,在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之餘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 海洋汙染訴訟 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海洋汙染因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
  • 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根據國家海洋局
  • 海洋局發渤海溢油事故調查結論:康菲違規開發
    本報訊(記者鄧杭 張豔)昨天,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認定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系一起重大海洋溢油汙染的責任事故,原因在於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違規作業,以及出現事故隱患徵兆沒有有效處置,導致汙染海洋面積達6200平方公裡。
  • 新聞1+1:渤海汙染難治理歸根結底是法治問題
    1/4以上的渤海海域海水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汙染。一連串的數據似乎讓我們明白,康菲對渤海的汙染並非個案,由於渤海是中國半封閉內海,自淨能力差,周邊又都是工業發達城市,海水汙染非常嚴重。為了治理渤海,多年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推動建立專門的保護渤海環境的立法,但是一直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白巖松:在這兒我們得先去關注一下讓我們憂心忡忡這樣一個渤海。
  • 新的「深水地平線」數據揭示了衛星可能錯過的「隱形溢油」
    一項新研究顯示,一些「隱形溢油」可能逃脫了被用來測量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溢油程度的衛星的視線。在《科學進展》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認為,需要與衛星測量一起部署更新的技術,以跟蹤未來在水面以下的石油洩漏。
  • 渤海石油開發違法排汙嚴重 海上溢油漂油事件頻發
    「渤海中的三大汙染物之一就是石油。隨著渤海石油開發活躍,溢油漂油事件頻發,而海上溢油很難降解,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永久性的,若沒有及時清理便會沉入海底,對海底生物、底棲動物的破壞是致命的。特別是對漁民水產養殖的影響更難估計。」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劉心成告訴記者。
  • 渤海環境堪憂生態整治「箭在弦上」
    針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狀況、問題與治理措施,《中國海洋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    主持人:渤海目前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關道明: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多年來,為支撐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 國家海洋局啟動應急響應
    《南方都市報》供圖    據新華社瀋陽1月22日電(記者 王振宏  任勇)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22日在遼寧省興城市召開的國家海冰災害防禦工作領導小組現場工作會議上表示,鑑於渤海、黃海海域出現了近30年同期最為嚴重的海冰災害,國家海洋局已啟動應急響應,進一步加強觀測預警,全力防抗寒潮帶來的海冰災害。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調查組專家解讀渤海溢油事故原因調查結論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專家解讀事故原因調查結論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11日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對此,事故聯合調查組有關專家就責任認定、油田開採技術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清理海上油漬 「高分子刷」吸油不吸水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最新研發的親油疏水材料和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目前已在上海儀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規模化投產,這也是國內首條日產2500平方米連續式親油疏水材料生產線。預計到今年年底之前,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日產量將達到25000平方米。 今年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第一個溢油應急計劃,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海上漏油風險。
  • 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出現嚴重海水結冰現象
    新華社青島1月8日電(記者 徐冰、張旭東)受近日寒潮大風天氣影響,山東沿海出現嚴重海水結冰現象,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海冰冰情。    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站、陸岸和海洋應急監測車、航空及衛星遙感等近日獲得的監測資料分析,受這次寒潮大風天氣影響,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同期最嚴重冰情。
  • 上市半年發動機出現大規模機油滲漏狀況,哈弗M6投訴量還在暴漲
    近期,哈弗又推出了換裝7速溼式雙離合的自動擋車型,改善了6AT車型換擋慢的缺點,進一步提升了駕駛質感,有望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不過在這之前,哈弗M6可能需要先處理一下最近曝出的大規模「漏油門」。◎國家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也收到大量哈弗M6滲機油的投訴而在另一家第三方汽車消費投訴平臺車質網上,哈弗M6的投訴量自今年3月下旬以來暴漲,截止目前關於發動機問題的投訴量已經高達近40例,而且投訴量還在進一步增加。從車主的反饋來看,哈弗M6的發動機問題表現為發動機正時鏈條蓋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油狀況。
  • 庫克庫伯電氣講講電力電容器滲油、漏油了怎麼辦?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下,一些以低價在市面上出售的電容器品牌越來越多,有些客戶常常追求價廉而忘卻質優,因此這類電容器用一段時間就會因為用油做介質、密封不良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出現滲油、漏油等現象,對於用戶來說要頻繁更換,造成成本增加,還可能因為電容器出現滲漏油而引起著火,導致供電系統故障將會給用戶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