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深水地平線」數據揭示了衛星可能錯過的「隱形溢油」

2021-01-09 cnBeta

一項新研究顯示,一些「隱形溢油」可能逃脫了被用來測量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溢油程度的衛星的視線。在《科學進展》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認為,需要與衛星測量一起部署更新的技術,以跟蹤未來在水面以下的石油洩漏。

英國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在2010年噴出200多萬加侖的原油。當時,衛星讀數用於確定哪些地區是海灣的捕魚禁地,但溢油對造成魚類和食用它們的人造成的危險已經超越了這些界限。在那些從太空中看不到洩漏溢油的地方,其濃度仍足以有毒。研究作者說,洩漏的程度可能比以前的估計大30%。

現在,新的計算機模型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洩漏的擴散方式。這些進步與洩漏現場的衛星遙感和測量結合使用,可以在發生另一場災難時更快、更有效地進行清理。該報告的作者、邁阿密大學的生物海洋學家Claire Paris-Limouzy警告說:「最終,還會發生類似的漏油事件。」 她說道:「我對此深表擔憂。」

Paris-Limouzy和她的同事研究了水和沉積物樣本、衛星和航拍圖像,並對油滴如何隨時間流經水中建模進行了建模-包括水流、溫度、油的降解方式和其他因素。儘管洩漏發生在大約10年前,但一些數據直到最近才發布。將不同的信息源放在一起可以使研究人員對洩漏發生後立即在海灣發生的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他們希望,他們的技術將改變當局應對未來洩漏事件的方式。Paris-Limouzy說道:「您對石油將流向何處的不確定性越少,反應越好。」

在窺探海洋深處時,衛星面臨一些明顯的挑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Ira Leifer說道:「沒有一顆衛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觀測,而且洩漏範圍很大。」 Leifer是一個技術小組的成員,負責將洩漏的石油流量的官方估算匯總在一起,但他並未參與這項研究。Leifer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十年來的觀察,醫療記錄和軼事所隱含的含義:「這次洩漏的影響比一般公開的要大,」他說道。

Leifer和其他專家告訴The Verge,自「深水地平線」事故以來,衛星已經變得更加先進,它們仍然是評估溢油事故的必經之路。Leifer認為,衛星對於研究人類不易到達的區域非常重要,而且獲取數據通常比部署一個團隊在野外進行測量便宜。而且大多數海洋溢油都發生在表面,因此更容易從上方進行評估。

這項研究並沒有忽略衛星數據在清理洩漏方面的重要性,而是強調了研究人員不應該就此止步。Leifer指出,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更好地指導人們在地面上(或在這種情況下,在水上)收集數據的努力,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他說道:「您可以利用衛星的力量來明智地使用您的資源,這奠定了基礎。」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的可怕破壞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之一,它促使人們努力使石油公司對環境造成的後果負責。美國聯邦法官裁定英國石油公司是造成洩漏事故的「重大過失」和「故意不當行為」的負責人。英國石油公司本周宣布,該公司採取措施消除其生產的化石燃料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確切如何執行此操作的細節尚未發布。

相關焦點

  • 「深水地平線」的警示(經濟透視)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洩漏一月有餘,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鐘罩」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裡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記者 馬愛平  近年來,隨著石油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和石油產品的大量使用,由溢油引起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海上漏油事故頻頻發生,在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之餘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 國際資訊 | 「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漏油事件10周年後的首次墨西哥灣石油汙染調查
    剛剛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刊物《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研究,是針對10年前「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Deepwater Horizon)發生漏油事件後開展的首次全面的、全海灣範圍的石油汙染調查。
  • 壯麗地球衛星照如絢爛抽象畫:揭示環境問題
    2010年「深水地平線」號鑽井平臺爆炸後幾個月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紅色為植被,白色和藍色為水,亮度更高的白色區域是浮油。在著作《從太空看地球》中,巴黎環保行動主義者雅恩-阿瑟斯-伯特蘭收錄了大量地球衛星照片,展示地球壯麗景象的同時揭示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社會挑戰。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展示了壯觀的卡門渦街。
  • 英媒:全球海洋最深處發現「吃油」細菌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導 英媒稱,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是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科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獨特的「吃油」細菌。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2日報導,類似的細菌以前就已經被發現,甚至曾被用來幫助處理洩漏的石油,比如2010年「深水地平線」災難留下的浮油。但此次的新研究顯示,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這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由李偉研究員等人發表在《Sedimentology》上,合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李爽、特別研究助理馮英辭以及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和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於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的形式出現。
  • 研究人員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發表了微擬球藻缺氮脅迫下時間系列的蛋白質組數據,結合相對應的轉錄組與代謝組數據,應用最新的統計分析方法,較為全面地揭示了細胞在缺氮脅迫下合成甘油三酯的過程特徵。研究人員發現,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缺氮初期:此時細胞感受到了外界環境中氮元素的缺乏,但由於細胞內還有一定量的氮儲備,其代謝過程的變化不明顯。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2011年6月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損害。事故發生半年後,蓬萊19—3油田周邊及渤海中部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呈現一定程度改善,但溢油事故造成的影響仍然存在。除蓬萊19-3油田以外,本年度監測的其他海洋油氣區環境質量狀況均基本符合海洋油氣區的環境保護要求,未發現海洋油氣開發活動對周邊海域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 量子態隱形傳輸創新紀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 間諜衛星揭示阿富汗古代失落的帝國
    最近,阿富汗絲綢之路失蹤的商隊用衛星圖像發現了。在這裡,一個17世紀carvanserai,或waystation的衛星圖像。
  • 國家海洋局通報渤海漏油:不會出現新的大規模溢油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中國網北京7月5日訊(記者 馮竹) 國家海洋局今天召開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媒體通報會,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在會上表示:目前雖然是有少量的溢油,但是處於壓力平衡狀態,所以現在總體來講不會出現新的大規模的溢油
  • 渤海溢油汙染事故暴露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機制諸多漏洞
    2011年6月初發生的中海油渤海油田溢油事故將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問題推向高峰,其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發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深入思考。海洋溢油這類事故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損害國家大範圍的海洋國土功能,直接威脅國家環境安全,而當今世界上國家安全概念中環境安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  把責任完全歸於海洋環境主管部門並不公正  案件發生後,公眾對行政主管部門反應和處理的及時性頗有非議。
  • ...以完全獨立國家的身份開始新的旅程。條約允許英國參與地平線...
    文 / 蘇懷瑾2020-12-24 23:24:44來源:FX168 英國「脫歐」談判首席代表弗羅斯特:我們的國家將在1月1日再次以完全獨立國家的身份開始新的旅程。條約允許英國參與地平線科學計劃。
  • 量子態隱形傳輸達到143公裡 創造最遠距離紀錄
    核心提示: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 GOES衛星數據如何「刻畫」壯麗的地球
    然而,公眾在電視、電腦和行動裝置上看到的這些圖像其實是衛星觀測到的數據顯示的,而不是實際的照片或視頻。那麼,這些圖像是怎麼實現的呢?  衛星如何「看到」地球  衛星成像儀利用遙感技術從地球上空收集有關地球的信息。
  • 科學家發現火星的兩顆衛星可能是被撞出來的
    火衛一形成類似於地球的月亮,碰撞導致了火星上的物質被甩入軌道,快速拋出的物質逐漸融合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衛星。
  • 衛星圖像提供了一種新的棲息地檢測方式
    雖然現在有保護土地免遭退化的相關法律,但這些法律執行起來可能很困難。一旦山頂被開採或森林被夷為平地,風險是很高的,損害是無法挽回的。在最近發表在《保護生物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相對較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