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網紅「聲音」是如假包換的偽科學

2020-11-24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這些網紅「聲音」是如假包換的偽科學

阿爾法聲波刺激海馬體,可以提高記憶力;delta聲波30秒可以快速入眠;特定頻率的聲波能提高免疫力……

打開某短視頻軟體,許多這樣的短視頻撲面而來,視頻博主們說得煞有介事,讓人不得不信。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聽了視頻中播放的聲音,並無特別的感覺。在評論區,有的網友表示,聽聽特定的聲音就能健腦,這些聲波不可能這麼神奇;也有人表示,這些說法是有依據的;還有很多人在懷孕時把播放音樂作為胎教的重要內容。

那麼大腦與外界的聲波究竟存在什麼樣的聯繫?過了一定年齡,是否有些聲波我們就聽不到了?記者採訪了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

誤區:胎教音樂能開發孩子創新能力

真相:大腦沒有創新中樞,不如聽爸爸聲音有效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準媽媽、準爸爸喜歡用音樂進行胎教,對此,楊元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孕期的最後幾個月,孩子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但如果採用音樂來進行胎教,由於音樂有大量中高頻聲波,在穿透羊水到達子宮內部時,孩子其實聽到的是噪音,因此用音樂對孩子進行胎教是無效的,甚至可能會起反作用。而爸爸的聲音比較低沉,穿透羊水以後對孩子來說更加容易辨識,所以爸爸多跟孩子說說話是有效的胎教方法。

而在孩子出生後,對大腦的訓練和開發顯得很重要。

「仔細想想,孩子在出生後短短一年左右就能學會說話,一歲半的時候甚至可以開始跟家長頂嘴並隨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可見人的大腦具備非常強的學習能力。」楊元魁說道。

科學家從腦科學的角度把人的智能發展分成了許多種,但這些能力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界限,只是有一些能力發展得更早,有一些發展得稍晚;有一些發展得比較快,有一些發展得比較慢。最重要的能力是在個性化的、不同背景下的、針對不同目標的決策和創新能力。

楊元魁認為,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決策能力的不同,因為人腦的決策網絡是不一樣的,比較好的決策和創新的能力是很多能力的綜合,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現在,許多學校都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那麼有沒有什麼特定的方法可以刺激大腦,讓孩子的創新能力更強呢?實際上,個體創新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到先天和後天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至少科學界目前還沒有找到簡單且安全合適的方法。

人的大腦中並沒有所謂的「創新中樞」,人的創新能力取決於全腦網絡的協同工作能力。善於創新的人,其全腦網絡更加優化,連接更為廣泛,腦的整體工作效率比別人更加高效,在解決同樣的問題時所需要的時間更短、消耗的能量更小。

人腦可以分為6個功能網絡,跟創新相關的主要是執行控制網絡、默認網絡和凸顯網絡。默認網絡負責創新思維的產生,執行控制網絡負責創新思維的評估。研究表明,創新的認知過程需要默認網絡和執行控制網絡的共同協作,而凸顯網絡在這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雙向調節作用。

誤區:聲音提高免疫力,無損音樂一定好聽

真相:高頻聲波有害,長期聽或損傷孩子聽力

楊元魁表示,用聲音提高免疫力是典型的偽科學,某些聲音不僅對健康無益,甚至還有害。

比如有人聽了刮搪瓷碗的聲音就很抓狂、煩躁,是因為這些聲音的上頻率太高,對大腦是有害的。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某些波長的聲音只有青春期的孩子能聽見,早於或晚於這個時期的人都聽不到。

「人的聽力範圍是20赫茲到2萬赫茲,但是過了青春期,大多數人就聽不到16000赫茲以上的聲音了。」楊元魁解釋說,由於自然界中很少有16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基於「用進廢退」的原則,人腦自然而然地就放棄了這部分功能。

網上有許多音樂產品下載或銷售,有的號稱是無損音樂,而無損音樂其實是保留了16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根本聽不出來,除非是經過專門音樂訓練或天生是「金耳朵」的人。

楊元魁告訴記者,有一些特殊的樂器發出的聲音能達到16000赫茲以上,所以部分從事音樂工作的人經過訓練後可保留這種能力。此外,曾有一些16000赫茲以上的手機鈴聲在中學生群體中特別流行,因為只有他們能聽到,而老師和家長聽不到。

不過,楊元魁並不建議長期聽這樣的高頻聲音,「因為聲波對大腦有反向調節作用,頻率越高能量越集中,長期聽這樣的聲音會損傷孩子的聽力。」

此外,科學家研究還發現,目前市面上許多的高頻聲音接收裝置為了提升信號接發性能、改善聲音品質,不斷提高電磁頻率,造成能量偏大,長期佩戴這樣的裝置對人體或有傷害。

楊元魁解釋說:「電磁波有一定的趨膚深度,同一頻率的電磁波對不同材料的穿透深度也不一樣。如果貼身使用某些音頻設備,由於低頻的電磁波進不了皮膚下面比較深的地方,只能在皮膚表面或淺層聚集,容易形成熱效應;而高頻的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化學效應產生的。」

延伸閱讀

白噪聲催眠: 有科學依據,但並非對所有人有效

由於都市人群夜生活增多、加班熬夜現象普遍、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等原因,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國內某電商平臺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1至8月,90後人群購買進口助眠類商品的增幅為118%。

相比口服保健藥物等方法助眠,聽阿爾法聲波快速入眠這個說法,由於不涉及藥物副作用,因此很吸人眼球。

「這個是有科學依據的,但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需要當事人自己調整好臨睡前的心態。」 楊元魁介紹說,阿爾法聲波的頻率為8—13赫茲,這個頻率正好是人腦電波的放鬆節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能有助於很多人放鬆情緒和幫助入眠。

也有人把阿爾法聲波稱為「白噪聲」,我們生活中常聽到的下雨聲、流水聲等都屬於這一類型,在各大音樂平臺上,也有專門的「白噪聲」下載。

但是聽多久的「白噪聲」才能入眠則沒有普遍的標準,「這跟人的心理狀態有關,也就是在聽的時候,人的注意力是否能夠慢慢開始集中,如果反覆回憶白天工作中的事肯定還會失眠。」楊元魁建議,在睡前可以做一下正念冥想,比如拋卻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呼一吸中,這樣人很快就能放鬆下來,大腦也會放鬆下來,這可以緩解壓力並且助眠的效果會更好。

「把意念集中在當前做的事情上,也叫做關注當下。」 楊元魁說,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助眠,還能緩解壓力、降低焦慮,對成年人進行訓練後對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也很有幫助。(張 曄)

(責編:蕭瀟、張鑫)

相關焦點

  • 這些網紅「聲音」是如假包換的偽科學
    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聽了視頻中播放的聲音,並無特別的感覺。在評論區,有的網友表示,聽聽特定的聲音就能健腦,這些聲波不可能這麼神奇;也有人表示,這些說法是有依據的;還有很多人在懷孕時把播放音樂作為胎教的重要內容。那麼大腦與外界的聲波究竟存在什麼樣的聯繫?過了一定年齡,是否有些聲波我們就聽不到了?
  • 如假包換,這真的是素數的公式!
    在這裡,我們哆嗒數學網的小編負責人的說,如果只從等式兩端是否相等的角度來說,這絕對是如假包換、童叟無欺、「珍珠」都沒這麼真的素數公式。整篇文章,也許就這個公式是靠譜的。這個公式其實寫進了不少數學科普書,要解釋它也很容易。說來奇怪,按照一般人的標準課程,我們大多數人對數學中數論知識的學習都集中在小學。到了初中、高中除了一些競賽需求,幾乎不怎麼學習數論了。
  • 阿爾法聲波、delta聲波……這些網紅「聲音」靠譜嗎?
    阿爾法聲波、delta聲波……這些網紅「聲音」靠譜嗎?
  • 我們應該如何鑑別偽科學?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以一種使它們看起來可能的方式提出主張,但幾乎或者根本沒有經驗支持這些主張。現實中,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偽科學言論,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依靠一些奇聞、軼事和名人推薦來支持他們稀奇古怪的說法。當你想要確定某件事是否為偽科學時,你可以通過尋找以下幾個關鍵信息來進行剖析。首先,考慮其目的。科學總是致力於幫助人們發展對世界更深入、更豐富、更全面的了解。偽科學則常常專注於推進某種意識形態議程。
  • 網紅吃播假到什麼程度?龍蝦是塑料,辣醬是果汁,連人都是假的!
    自媒體的飛速發展也演變出了一個新興行業--網紅。隨著網絡的發達,網紅平臺也越來越多。這些平臺的初衷主要是想給人們提供便利與娛樂,讓消息傳播得更快。網絡直播平臺主要是給人們帶來歡樂的,也可以打發自己無聊時間。這些平臺的建立,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 20多歲就「創業成功」的網紅老闆,是真是假?真相被揭露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的出現的確帶動了很多行業,例如行動支付、網絡購物等等,當然了,當下的網紅經濟其實也是得益於網際網路的興起才發展起來的。尤其是現在的短視頻平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從業者,花樣也是越來越多了。在這些短視頻平臺之中,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20多歲的網紅自稱創業成功,甚至還不斷給人們灌輸「心靈雞湯」。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 範冰冰再次與網紅合照,對方似乎又是只P了自己,一眼看出假睫毛
    範冰冰再次與網紅合照,對方似乎又是只P了自己,一眼看出假睫毛 文/小雪 還記得前不久範冰冰和網紅晚晚合照的時候,遭到了網友的質疑,因為大家發現網紅晚晚p圖只p了自己,而範冰冰沒有p,所以照片中
  • 這些食品「爆料」,其實都是偽科學謠言
    這些傳言究竟是真是假,今天我們就請相關專家來撥開迷霧,還原真相,徹底粉碎這些餐桌上的謠言。在這個夏天,一起做個放心的吃瓜群眾吧。■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項丹平從大櫻桃、催熟西瓜到無籽葡萄、桃膠,從西紅柿、黃瓜到「速生雞」,有關食品安全或健康的傳言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我們的神經;夏季本就是蔬果旺季,6月因為北京新發地農產品交易市場暴發局部新冠肺炎疫情,更讓我們擔心「舌尖上的安全」。這些傳言不僅引發了人們的恐慌,更由此引起一些農產品銷量驟降,對相關產業也造成了嚴重後果。
  • 知名網紅主播知假賣假被抓捕 上一秒還在直播展示服裝
    今年8月28日,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某服裝公司直播間內,知名網紅主播廖某正在頻繁試穿各類女裝產品,數以萬計的粉絲正在通過網絡圍觀這場熱鬧的帶貨直播。然而,讓粉絲們意外的是,前一秒直播間內廖某還在試穿產品,下一秒鏡頭裡卻走進了一群警察,伴隨著廖某錯愕的表情,直播戛然而止。  這不是直播間的特殊表演,而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抓捕行動。
  • 神秘學和玄學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
  • 這些網紅「聲音...
    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聽了視頻中播放的聲音,並無特別的感覺。在評論區,有的網友表示,聽聽特定的聲音就能健腦,這些聲波不可能這麼神奇;也有人表示,這些說法是有依據的;還有很多人在懷孕時把播放音樂作為胎教的重要內容。  那麼大腦與外界的聲波究竟存在什麼樣的聯繫?過了一定年齡,是否有些聲波我們就聽不到了?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在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網站裡,科普類帳號的「吸粉」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本報記者 曹玥  「話筒沒聲音,是不是還在調麥?」「時間到了,怎麼還沒開始?」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人氣旺了再做實驗  面對鏡頭,王夢凡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每周三晚上的直播。  「我們該做什麼?」她問夏一鳴。  「一般來說,先『尬聊』一通,等直播間人氣夠旺,再開始做實驗。」夏一鳴的回答,已很有網絡主播的「範兒」。
  • 普通人如何識別偽科學?
    越是科學昌明的時代,偽科學的雜草也一定會跟著冒出來。我們身處人類歷史上科學最發達的時代裡,識別偽科學的急迫性也是空前的。但我們普通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該怎樣識別偽科學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識性的規律,去大致區分科學和偽科學。
  • 絕大部分網紅沒有帶貨的資格
    品牌和企業的錢為什麼會湧向網紅的直播間,一方面可能是偷懶,畢竟找個網紅大概是最簡單的花掉預算的途徑了。而且網紅的價值是非標品,直播帶貨的效果是薛丁格的效果,在直播結束前你永遠不能準確知道你的坑位費要虧掉多少。既然如此,那萬一賺了呢?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焦慮。
  • 新的一年網紅營銷怎樣跟上潮流
    KOL營銷終將在網絡營銷中佔據一席之地各種組織、客戶及其平臺都會努力處理行業內現存的一些問題,例如怎樣量化、消除假粉及其贏得客戶信賴等。同時,客戶會進行監督,保證這些問題的處理是貫穿營銷方案始終,而不是在營銷活動以後才進行的。
  • 「偽科學」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我們分享的表達是「偽科學」,它的英文表達是:junk science 「垃圾科學」(Junk Science)是指當科學事實被歪曲、風險被誇大以及科學經政治或意識形態包裝並挪為他用時而產生的科學報告,也稱偽科學。
  • 關於宇宙是否為一個生物體的話題,是科學猜想,還是偽科學?
    如本問題提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生物體體內,就需要拿出證據來,至少有一個符合邏輯的理由。這樣,別人才能夠根據你的證據鏈來分析是不是真的,通過你邏輯漏洞證明你說的是假的。如果一個人毫無根據的胡說八道,就要人去證明是不是真的,這就是扯淡,是典型的反科學民科思維。
  • 網紅過把癮就死?傅園慧們也將如流星划過
    而當奧運遇到網紅,就如一股股雪崩般的泥石流。與外面那些嬌豔賤貨完全不同的傅園慧、李朱濠等一大波非典型選手蜂湧而出,令人應接不暇。其中傅園慧直播時創下了觀看人數過千萬的紀錄,徹底碾壓傳統一線網紅,甚至是一線大明星。在奧運、直播等因素的推動下,個性彰顯又接地氣的網紅成為本屆奧運會除金牌和競技之外的最大亮點。
  • 什麼是「偽科學」,最前延告訴你
    這本身具有革命性質、可以顛覆整個地理學的可能性,在當時,卻如一滴水珠落入洶湧的大海,僅泛起一瞬漣漪。弗朗西斯·培根在搞哲學、科學以前,弗朗西斯·培根是玩兒政治的,只不過他的志趣一開始就沒放在國務活動上,而是對科學探索積極地思考、深挖。典型的當官兒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求知才是畢生的理想。
  • 教你辨別什麼是偽科學,科學理論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偽科學?偽科學是一種假科學,它基於錯誤或不存在的科學證據提出索賠。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以一種使它們看似可能的方式提出主張,但對這些主張幾乎沒有經驗支持。圖形學,數字命理學和佔星學都是偽科學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