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緬懷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教授⊙《科海追星》之十八

2020-12-05 我們的太空

◎華夏在胸學在握,奮歸恭獻強國策。探地徵空千域括,揮巨魄,格局浩偉籌帷幄。宇競爭先催萬舸,科巔瀝血求突破。生命盡燃書大我,星不落,忠魂映照長天爍。

(《漁家傲》—張飆)

◎今天是黃大年教授(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誕辰紀念日。他是地球物理學家,戰略科學家,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黃大年團隊的努力下,中國的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幹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了外國封鎖。他說,「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來源: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張飆

編輯:王豔梅

相關焦點

  • 黃大年:從南寧走出的戰略科學家
    他就是1958年出生於南寧的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1 「他那麼年輕,怎麼就走了呢」  5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南寧的梁女士打開電視看新聞。  「新聞說有一個名叫黃大年的科學家去世了,當時我一愣神,難道是小學同學黃大年?」
  • 電影《黃大年》首映,已被列為致敬改革開放40年重點影片
    作為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黃大年》將於12月12日在全國公映。黃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年僅58歲。
  • 電影《黃大年》的 「內蒙古元素」
    《黃大年》由我區黨委宣傳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吉林省委宣傳部共同選送。通過對著名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感人事跡的描寫,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頌揚了新時期科技工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這是怎樣一位純粹的、有情懷的、赤膽忠心的科學家!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新華社發黃大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父母都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父親對黃大年的要求十分嚴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鍛鍊他的記憶能力和應變能力。「中國的未來絕不能沒有文化知識。」
  • 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生前對話
    (時代先鋒)「為了理想,我願做先行者、犧牲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生前對話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海鷹 王井懷)2017年1月8日,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猝然離世,享年58歲。  黃大年:這個道理我也知道,一有時間,我也會抓緊休息、抓緊鍛鍊,到外面走走。 在中國做科學,像我這樣的人挺多的,玩命去幹,好了接著幹。為什麼這麼幹?其實很簡單。國家的事都是大事啊!國家需要我們,重視海外回來的科學家的意見。
  • 紀念黃大年教授誕辰62周年
    1980年開始,國際交流逐漸頻繁,這給黃大年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前沿成果提供了更多機會:他認真聆聽滕吉文校友等學者的每一場學術報告,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穆石敏教授和申寧華教授、孫運生教授組成的學術團隊,對重磁數據處理技術國際前沿的跟蹤研究,深刻影響了黃大年,他下決心要為我國相關技術跟上西方竭盡全力,走出去學習!
  • 黃大年逝世三周年:未竟事業取得重要進展
    吉林大學「黃大年班」學生向黃大年雕塑敬獻鮮花。 張瑤 攝中新網長春1月7日電 (記者 郭佳)中國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團隊核心成員、吉林大學教授於平7日在長春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黃大年的未竟事業取得了多項重要的進展。
  • 最後的時光——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長春5月18日電 題:最後的時光——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記者陳聰、吳晶  2016年11月29日,夜色如墨,天幕盡染。北京到成都的飛機上,黃大年突然暈倒。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黃大年走到生命盡頭,身體發出的最後預警。
  • 觀《感動中國》黃大年有感
    今天無意中打開電視,翻翻頻道,中央臺正在播放《感動中國》,我便靜靜的看起來,《感動中國》每一期都播放一個先進人物—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這一期節目播放的是科學家黃大年的故事。  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漢族,廣西南寧人,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 、中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先後畢業於吉林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底,黃大年通過「千人計劃」回到中國,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3月1日,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來到吉林大學和久別的地質宮,開啟他回國後「叩開地球之門」的科研之路。十年後的長春,天空依然飄起了雪花,仿佛訴說著對黃大年無盡的追思與懷念。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 電影《黃大年》首映 主演零片酬出演
    電影《黃大年》首映 主演零片酬出演
  • 黃大年(上):以身許國 叩開地球之門
    ——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上)  作者:孟海鷹     新華社發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也是東北地區第一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2009年,懷著一腔愛國熱情,黃大年從英國劍橋返回祖國,被選為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首席科學家。
  • 黃大年:以身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他以戰略科學家的氣魄,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技術運籌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為培養學生盡心盡責;他似一朵浪花撞擊著夢想的礁石,又像熾熱的熔巖衝出地殼,奔湧燃燒,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 做一個有用之人——學習黃大年精神
    央廣網北京7月18日消息(記者方婧實習記者趙楠)最近他在我的朋友圈裡火了,有人叫他「科研瘋子」,有人叫他「拼命黃郎」,可是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個中國人,一個讓我自豪的中國人,他就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  2009年在英國呆了18年的黃大年放棄了在英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國。
  • 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原標題: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傳承民族精神 奮鬥新時代距離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去世,已經過去了22個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黃老師傾盡畢生心血的地球探測項目還在繼續,我們時刻都在懷念他,他的為人處世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來北體大作報告 ——「師德講堂」第二講開講
    3位成員分別圍繞「戰略科學家的中國夢」「留學報國的時代楷模」「黃老師,我們想您!」等主題,講述了黃大年同志可歌可泣、可敬可欽的一生。他們用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再現了黃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使學校教職工深切感受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近距離接受精神洗禮。
  • 電影《黃大年》: 時代楷模的三重倒影
    影片將這位燃燒生命之力點亮地球之門的時代楷模,生動傳神地復活於銀幕之上,令萬千觀眾在感動的同時,得以走近這位科研英雄的心靈深處。無論是現實中還是影片內,黃大年都肩負眾多身份,影片正是從他的三重身份倒影講起,令我們每個人都能感知心的共感、通往他的人生。黃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一位丈夫、父親。
  • 黃大年「大弟子」馬國慶:要做好黃大年精神的接力員
    馬國慶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歸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堪稱「大弟子」,現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恩師去世的一年間,作為黃大年核心團隊一員的他,比以前更忙了。  1月8日,是黃大年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吉林大學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和緬懷他。  「我們學習黃大年精神,首要的就是接力黃老師生前的科研事業,研製出國之利器,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 電影《黃大年》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瀛)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推介影片《黃大年》將於12日起在全國公映。影片通過講述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事跡,謳歌改革開放給我國科技事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塑造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展現了以黃大年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
  • 追憶黃大年,做中國夢逐夢者
    他以身許國,叩開地球之門,用一個科學家科研生涯中最寶貴的7年時光,沒日夜地工作,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將中國深探技術與西方先進國家30年的差距縮短了一大截。而他卻長眠在這塊土地上,享年僅58歲,這可是科學家的黃金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