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國眾多的節氣當中,每一個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其不僅僅是用來劃分一年之中的變化,在更加深層次的意義上會有著不同的指向,就以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冬至」為例,它是我國農曆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節氣,俗稱「冬節」、「亞歲」等,可能很多人對這些稱謂還不是很習慣,但是自古以來這個節氣有著一個十分科學的說法,那就是「冬至一陽生」這句典故,為什麼說這一說法是十分科學的呢?主要是因為這一天裡,人體內的陽氣逐漸回升,而這個典故還是我們先祖在兩千多年前就測出來了,可見早些時候的觀測能力有多麼強。
在地理位置上而言,「冬至」這一天的地球是處在近日點附近的,此時的白天是最短的,黑夜是最長的。此外,要說起「冬至」的起源,那還得涉及到古代的一次都城規劃方面,那時候的周公是大家十分尊敬的人物,他也是開闢了土圭法測影的新創舉,當時他用此法測得洛邑為整個天下的中心位置,在當時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由此影響之下使得當時許多的朝都定在這裡,在加上當時的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等地都是極嘉的地理位置,在此處可以修建許多的宗廟社稷,因此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是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氣候上而言,「冬至」這一天在許多的地區視為冬天的開始,這主要是因為天文學上面是這樣的闡述,但是根據詩中「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可見這一說法明顯是針對少數地區而言的存在。而古代人也十分的聰慧,他們能夠十分巧妙地將冬至分為三個氣候等級,即「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而這些都是這些只會的先祖經過大量的長期觀察所積累的,對現代社會依舊適用。
「冬至」這一天蘊含了太多的歷史意義,它也沒有固定的某一天來框住,因此也被稱為「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