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與青蒿結緣 用中醫藥造福世界

2021-01-1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國務院部門網站>>>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外交部 國防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教育部 科學技術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水利部 農業農村部 商務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退役軍人事務部 應急管理部 人民銀行 審計署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國家外國專家局 國家航天局 國家原子能機構 國家海洋局 國家核安全局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統計局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國家醫療保障局 國務院參事室 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 國家宗教事務局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國務院研究室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新華通訊社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國氣象局

相關焦點

  • 「致敬」屠呦呦:「523」項目讓她與青蒿結緣,從此一生便只做一件事
    曾有人評價說:「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一個人的偉大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當之無愧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幾十年來,她一直從事青蒿素抗瘧疾機理方面的研究,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考慮到可能是青蒿的提取溫度和藥用部位存在問題,屠呦呦便帶領團隊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後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製備樣品。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 屠呦呦:一提青蒿素眼睛就亮,曾扛住190次失敗
    屠呦呦回憶道。重新埋下頭去,看醫書!從《神農本草經》到《聖濟總錄》再到《溫病條辨》……終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關於青蒿抗瘧的記載跳了出來,給黑暗中摸索的課題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為什麼古人用「絞汁」?是不是加熱破壞了青蒿裡的有效成分?
  •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屠呦呦:青蒿一握,呦呦鹿鳴,堅守到底的...
    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 瞭望|「小草」青蒿惠澤世界
    廣西融安一家青蒿素提煉加工企業培育的青蒿苗(4月13日攝) 崔博文攝/本刊青蒿素1972年,我國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研發成藥物。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以青蒿素類藥物為主的聯合療法,也是當下治療瘧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獲獎者屠呦呦的感言,讓中醫藥站上世界最高、最大的舞臺。1700多年前,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寫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盡服之」,為千年之後的科學家了解青蒿的秘密、挽救無數瘧疾患者生命埋下種子。「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
  • 屠呦呦講述中國科學家探索故事 稱讚中醫藥是偉大寶庫
    7日,屠呦呦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劉仲華攝【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當地時間7日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抵達瑞典的第三天。按照慣例,該獎項得主於10日頒獎典禮之前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舉行諾貝爾演講。屠呦呦在7日的演講中稱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給世界的禮物,強調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研究獲新突破!這個青蒿到底是什麼仙草?
    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團隊宣布關於青蒿素的最新研究成果,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1958年高郵就有用青蒿汆湯治療瘧疾的記錄,在1969年,當地農村醫生和群眾還利用當地青蒿開展瘧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屠呦呦如何發現青蒿素?——受中醫啟發整理歷代中醫醫籍1967年5月23日,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為「523」。
  • 中國「勁草」屠呦呦,用一生長策報國
    屠呦呦的家就住在研究所裡,即使是每天晚飯過後,她也要步行回到實驗室裡,和大家繼續做實驗,他們經歷了190次失敗,191次嘗試後才擁抱了成功,榮譽的桂冠,都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屠呦呦重新設計了研究方案:青蒿用低溫提取,溫度控制在60℃以下,水、醇、乙醚等多種溶解分別提取,將莖稈與葉子分開提取等。
  • 「中國小草」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 下一個屠呦呦在哪?
    一遍遍地翻閱典籍文獻讓希望的曙光初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千多年前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讓屠呦呦受到了啟迪:用乙醚在低溫提取有效成分,第191次實驗終獲成功。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以青蒿素類為主的複合療法作為抗瘧首選方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說,正是傳統中醫藥的寶貴价值和屠呦呦對於國家使命的忠誠之心,讓世界瘧疾感染者免於病痛,重獲新生。
  • 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
    這也是她為什麼強調青蒿素屬於「我們中國的發明成果,是中醫藥造福人類的體現,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如果沒有青蒿素,每年會有幾百萬人死於瘧疾。如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的最佳療法。  屠呦呦這個特別的名字,也引起人們對其出處感到好奇,《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一句被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
  • 初中作文素材: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 五年前屠呦呦榮獲諾獎,她說,科學工作者要用創新精神去尋找新事物
    1971 年12 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與中性部分分別進行了猴瘧實驗,結果與鼠瘧相同。1972年8月開始,屠呦呦親自帶著他們提取出來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前往海南昌江地區進行臨床驗證,後又在北京302醫院驗證了部分病例。結果表明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對瘧疾(包括惡性瘧)治療是有效的。
  • 屠呦呦拒絕宣傳「青蒿素精神」 引人反思
    據媒體報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找上門來的各種人也多了起來。有人前來說要給屠呦呦寫一本書,宣傳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但這一提法被她堅決拒絕了。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顯然並沒有如外界一樣表現得過於狂熱,相反,這位老人非常安靜從容。
  • 屠呦呦團隊宣布重大創新突破
    深入研究抗瘧機理 攻堅「青蒿素抗藥性」難題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為最有效、無併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藥。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瘧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階段性目標將難以實現。
  • 不屈的青蒿頑強的拼博
    不屈的青蒿頑強的拼博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發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在宇宙中遨遊的第31230號小行星命名為屠呦呦星。2016年,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北京時間昨天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發現治療瘧疾新療法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喜訊傳來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
  • 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拿諾貝爾獎
    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 致敬巾幗之星|屠呦呦: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