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FoodChemistry》在線刊出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植物源食品開發與資源綜合利用」團隊題為花椒中兩種苦味成分的鑑定及其通過受體hTAS2R14的呈苦機制研究「(Identification of two bitter components in Zanthoxylum bungeanumMaxim. and exploration of their bitter taste mechanism through receptor hTAS2R14)的論文。
該論文以四川農業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博士生課淨璇為第一作者,張志清教授為通訊作者。
花椒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林木和致富抓手,僅四川省花椒種植面積就突破了500萬畝,花椒也是享譽世界的川菜中不可或缺的特殊調味品,被譽為「川菜之魂」。
花椒風味品質的形成及其評價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由於種植區域的不斷拓展,一些非原產地的花椒產品流入市場,其重要的品質劣變因子-苦味的影響變得愈加突出,但是,學界對於花椒苦味的來源和機制知之甚少,成為花椒行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
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植物源食品開發與資源綜合利用」課題組從2018年開始,收集西部主要產區的花椒樣品,採用感官引導分流技術結合超高壓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UPLC-Q-TOF-MS)成功鑑定出花椒中兩種主要的苦味成分(7-甲氧基香豆素和8-異戊烯基山奈酚)。
採用BitterX在線軟體結合RT-PCR和流式細胞術證明這兩種苦味成分能夠刺激的苦味受體(hTAS2R14),初步解析其呈苦機制。
這是該研究領域首次從花椒中鑑定出苦味成分物質,其結果為花椒苦味評價、含量分析和苦味掩蔽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對花椒風味化學研究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試驗過程及相關數據
本文全文摘自四川農業大學新聞網,連結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58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