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小史第一篇文章。
2021年1月7日,王小波離開人世過去二十多年了。
每當到了王小波逝世的時候,總會有不少以「王小波沒死的話會怎樣」的話題引起熱議。
王小波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
王小波沒死的話,那根本就沒有陸琪什麼事。
王小波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為當代最牛逼的情感導師,微博大V坐擁千萬粉絲,無數少男少女拜倒在他的筆下,想當他的門下走狗。
關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聲音,一種將他的話奉為圭臬,將他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另外一種則是將他的文字視為流氓文學,離不開性、愛。
那麼王小波究竟能不能拿諾貝爾文學獎?
我們先來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一共有五個:
一、要對人類有重大貢獻;
二、作品候選人的標準必須是在前一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
三、不考慮國籍;
四、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
五、作品必須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
諾貝爾獎不僅重視純文學作品(詩歌、小說、劇本),文學領域其他類型的作品也可以獲獎。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最高的文學獎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才人輩出的文明古國,卻很遺憾一直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
1927年,魯迅本有資格獲得這一文學獎,但他自以為不夠格,遂放棄。
在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原本是要頒發給老舍,但不幸的是老舍在1966年便逝世了,所以把這個獎項發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還有1988年,沈從文憑藉《邊城》也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但沒等到頒獎的10月份,於五月份便逝世了。
直到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他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也就是說,讓世界讀懂了中國文學之美,讀懂了中國本土特色。
那麼王小波,能不能獲得諾獎?
先來看看他的創作特點
性
王小波的小說,第一次集中地用「愛情」,特別是「性愛」,公開挑戰了革命邏輯。
王小波既繼承了年代對愛情與革命權力關係的思考,具有強烈啟蒙意味,也順應了年代世俗化潮流。
王小波出生於革命時期,成長於改革開放時期,這或多或少影響他的思想。
以人為本
王小波的《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這些反烏託邦小說都凸顯出作家對國人生存狀態的關懷。張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義思想。
人權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
反烏託邦小說所揭示的正是「個人」的危機。無論《白銀時代》,還是《黑鐵時代》,主流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已失去了一個個體的地位, 處於一種被奴役的地位。
人性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這是極權, 是那種被置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造成的。
王小波以這個文革這個特殊的時代為突破口揭示出了 民族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荒謬的生存體驗, 作者對這段荒唐歷史進行了反思與批判。
顯然王小波的作品是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但遺憾的是,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關於王小波,我還有很多話想說
從諾貝爾文學獎的角度來說,王小波自然是有資格獲得這一獎項的,他的作品,代表著當代中國小說的天花板,是白話文的金字塔尖,但是他死的早,遂和這一獎項無緣。
喜歡文學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作品的魅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一定知名度很高。
很多優秀的作家如餘華、格非、賈平凹、海島、端川康成、村上春樹,他們都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你能說他們不優秀嗎?不是數一數二的作家嗎?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僅依靠的是實力,還有很多因素,比如評委的個人喜好。
王小波如果不死,不管他變成什麼樣子,憑藉他死前的那些作品,足以讓他在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只是從雜文、幽默、浪漫、自由、大膽、開放這些簡單的次匯去認識王小波,但對於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及支撐他文學造詣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
甚至現在很多看似褒揚王小波的標籤,實際上也是在把王小波狹隘化,比如有逼格、政治正確、反文革等等。
其實,王小波比很多人想像中的,要深刻的多。
無論拿不拿諾獎,都沒有人能否定王小波的成就。
王小波就在那,喜歡的人自然喜歡,無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