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與年輕人的自由|綜述

2020-11-23 騰訊網

文章受多位朋友邀請而作

如果沒有那段日子,我可能現在在準備考研,而不是仍然在大學裡,有大把的時間進行創作,自由地學習新知。

間隔年,源自西方,如今在東亞除中國大陸外非常流行。

很多人用這樣一兩年,去體驗社會。

大部分高中畢業後選擇間隔年的人(在馬來西亞、臺灣等地),會通過工作賺取未來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

我在澳洲的很多同學,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不少都是工作了段時間,用工作時候賺的錢養活自己後面的學業生活(這裡面基本不包括中國大陸的學生)。

如果以提前賺學費為標準,那麼我的間隔年是非常不合格的。

除了打了幾次義工、寫東西賺了點錢外,大部分時間裡我都在依靠著父母提供的資金探索著這個國家——中國。

我很好奇,關於每個地方的文化,關於每個地方的歷史。

因為柴靜在2005年對山西省呂梁市的調查報告,我專門跑去了山西省做了一次田野調查。

為了寫《氣候與文明》的人口板塊,我一邊讀著《中國人口史》與《湖廣填四川》,一邊在重慶和四川之間跑了三個月。

在貴州寫留守兒童、在北京寫胡同、在天津找北洋政府的實體資料、在武漢查晚清革命… …

沒有父母的支持,我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些的。

所以我的間隔年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適用。

但討論它仍是有價值的。

我認識一些大陸的經歷過間隔年的年輕人,有不少是我旅行路上的人生過客。

他們大多,都希望通過旅行,去填補生命中突然多出的一抹空白。

我想,如果間隔年不是為了賺錢準備大學生活,而自己本身又沒有什麼人生方向、沒有自己確切想做確切熱愛的事,那麼最好還是不要經歷間隔年。

中國大陸高中生的激情與熱血,會被間隔年的娛樂至死所吞噬。

再次進入同樣瀰漫著靡靡之音的中國大學,迷茫者只會更加迷惘。

其實,剛開始旅行的時候,我也不是很確定我到底要做什麼。

我熱愛寫作,但當時這一熱愛不被任何人看好——任何人。

我自己也挺自卑的,因為我所擅長的東西似乎沒人在意——我一直是另類,從很小的時候到今天,和同齡人、身邊人,格格不入。

我養成了坐火車硬座、住青旅,旅行基本徒步的習慣。

也養成了到了一個地方,就儘可能地多轉轉,多與當地老人們聊聊天的習慣。

路上被騙過、被欺負過、被觸動過、被溫暖過。

路上也哭過、也笑過、也爭吵過、也相擁過。

我寫的那十四個,以及在我心中的千百個故事,構建起了我對這世界的諸多新認知。

我沒有辦法很好地向人們描述,我在這四場「環中國行」中究竟收穫了什麼。

但那個自幼就滿溢著孤獨,18歲時候在大學創業,19歲時候獨自一人跑了這樣多地方,20歲隻身來到異國他鄉上下求索的年輕人,他所觸及到的人與事,將會對他的餘生產生何等的影響?

我今天的朋友,絕大部分都比我大六七歲或更多。

有位朋友常常稱我是,「人不老,心老」。

18歲的時候,我的想像世界是純粹自由的,我甚至可以想像自己當上了聯合國秘書長,或者成為了中國首富——

那個年紀,似乎學校裡的大部分人都有著無限的可能,但這些可能卻是混沌的,常常也都是難以實現的。

一場持續了許久的旅行,擊碎了我無數的幻夢。

我意識到了自己與我的家庭在這個社會中所處的具體位置,我也很清楚我當時所擅長的——以及基於這長處如何發展自己的能力——

這令我眼中未來的人生不再是虛無縹緲,而是變得豁然開朗。

它與我13歲時立下的夢想——改革中國的教育體制,開始產生某種交合,最後變成了探索「社會化科普」,這樣一個相對務實的目標。

但很多所謂的「年輕人的自由」,那種「無限可能下的自由」,依舊處於混沌之中。

核心問題仍然是:「我擅長什麼?我以後想做什麼?我希望完成什麼?」

如果知道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那麼這個人餘生中的大多時間都將是自由的,因為他將會不停歇地為之努力。

但如果不知道,或者說,很不確定問題的答案呢?

那麼TA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將如被網罩住了一樣——亂糟糟的思緒、無聊地打發時間。

娛樂,將成為TA年輕生命裡的主旋律。

很多年輕人,硬生生地把間隔年過成了娛樂嘉年華。

我們的主流教育是基於普魯士軍制教育和蘇聯軍事化社會主義教育的。

但現代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將這種短期內高強度輸入知識製造中產階層的教育模式,甩在了身後。

年輕世代們體驗著大千世界,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生存理念快速地向下滲透。

早熟的孩子們在一個問題上變得越來越幼稚——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究竟有多深刻。

我覺得間隔年如果不用來賺錢支持自己的大學生活,那麼就應該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去通過這樣的過程,用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做為鏡子,去探索自我。

而對於那些少有的年少時便深刻認知到自己的熱愛的人,間隔年是了解自己所熱愛的絕佳機會。

但我總認為,學生時代,無論如何,它就應該被用來學習知識。

我特別崇拜傅高義的那句:

「這個人是那麼聰明,他可以向任何人學習。」

或許中國,應該開始考慮培養一種間隔年打工賺錢支持自己大學生活的文化;

或許,中國的家庭們,應該開始考慮讓孩子們有這樣的體驗。但目前的教育體制,是不允許的,否則就得複習再高考。

而那一年,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也是在浪費時間。

孩子早一天出去工作,家裡的負擔,就能早一天卸下來一點。

或許根源上,是中國的大多數年輕人,還不足夠自由吧,不足夠自由到,可以在公認的18歲成年後,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以脫離過往的家庭。

這背後深刻的中國傳統親戚團體式的家庭關係,或許起到了阻止間隔年出現的最大作用。

但這就不得不讓人困惑,同出儒家文化,為何東亞多國都會發展出間隔年文化呢?

我想,和經濟水平及社會開放程度,還有最重要的,當地主流社會對學歷的看法、以及不同學歷在社會上所找到的工作的收入差異,都有關聯。

但時代,畢竟是越來越開放了,年輕人,或許有一天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間隔年,又可以通過間隔年,找到自己餘生中真正的自由——那朝著自己所熱愛的方向,直掛雲帆濟滄海!

作者/封面攝影:Angelo Wong

文章禁止轉載或洗稿。如果發現,將會被直接起訴。

留言區

相關焦點

  • 高呼「螺螄粉自由」的年輕人 你們還缺一款格蘭仕光波爐
    微博上#螺螄粉還不發貨# #為了吃螺螄粉有多拼# #螺螄粉自由#等話題紛紛喜提數億的閱讀,讓螺螄粉突然間成為了網購食品最受關注的品類之一。當前,螺螄粉網購預售期已經排到4月,線下商超早被搶購一空。6000萬人在呼喚螺螄粉自由,320萬人靠搜螺螄粉解饞,寫字樓的螺螄粉外賣大漲58%。而據新華網報導,柳州螺螄粉的全行業年營業額,已經超過了100億元。
  • 2020年氫氣醫學系列綜述文章
    退一步可以閱讀這個領域的文獻綜述,這些綜述文章往往是本領域學者對過去某一個方面進行的回顧和總結,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比較全面地了解這個方面的進展。對非專業人員,閱讀這個領域的書籍或科普書是比較便捷的途徑,這也是我們最近努力開展的工作。我們計劃出版三本氫氣醫學相關書籍,給這個領域的初學者和從業人員參考。
  • 間隔年要如何規劃?
    Gap Year間隔年,Gap Year,特指在畢業後,先不繼續讀書或工作,而進行社會實踐,自我認知的「經驗學習」。學生間隔年之後,要繼續完成學業,只不過畢業後,希望有大塊的時間,做校外的事情。如果一個高中畢業生,畢業後就去修車鋪當了技工;本科畢業生,畢業就去公司做市場文員,然後一直從事這個職業。這並不叫「間隔年」,而只是就業。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蘇州大學孫旭輝教授團隊在本刊發表的題為「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Gas Sensing」的綜述文章被web of science評為熱點論文。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孫旭輝教授團隊在Nano-Micro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Gas Sensing」的綜述文章。該綜述詳細介紹了基於納米發電機的自供電氣體傳感器基本原理、基本構型、最新進展及潛在應用等,並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作出設想與展望。
  • 2019-2020年度 Top10 綜述
    2019-2020年,IJAC發表了一系列國內外知名學者的高質量綜述,其中包括美工程院院士、全球高被引top1學者Anil K. Jain教授、美外籍院士Brian D. O.02來自英國斯克萊德大學Luo Xichun教授團隊,文章詳細綜述了計算機數控系統中用於加工自由曲面的刀具軌跡插補和光滑化方法
  •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雖然有學者質疑Libet實驗中被試報告與腦活動的時間差測量的精確性(比如對被試用來報告出動作意向的時間的測量問題),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經科學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順菘(Chin Siong Soon,音譯)等人採用現代的腦成像技術再一次驗證了李貝特的研究結果。
  • 怎樣寫文獻綜述?
    內容單純的綜述也可不寫小結。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誌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條以內為宜,以最近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2文獻綜述規定 (1).為了使選題報告有較充分的依據,要求在論文開題之前作文獻綜述。
  • 物理學院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在Physics Reports發表長篇綜述...
    近期,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頂尖綜述期刊之一的Physics Reports在線發表了物理學院「超快光物理與介觀光學創新群體」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撰寫的阿秒物理方面的長篇綜述文章【Liang-You Peng*, Wei-Chao Jiang, Ji-Wei Geng, Wei-Hao Xiong, and Qihuang Gong*, 「Tracing and controlling
  • 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
    什麼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在對文獻進行閱讀、選擇、比較、分類、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語言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敘述的情報研究成果。文獻的搜集、整理、分析都為文獻綜述的撰寫奠定了基礎。文獻綜述的結論:文獻研究的結論,概括指出自己對該課題的研究意見,存在的不同意見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等;文獻綜述的附錄:列出參考文獻,說明文獻綜述所依據的資料,增加綜述的可信度,便於讀者進一步檢索。
  • 如何確定校準時間間隔?
    2017年5月,廣州CNAS、CMA培訓,詳情點擊本行藍色的文字了解
  • 華人數學家再取得素數研究突破 陶哲軒等人證明愛多士關於素數間隔...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年本科畢業;1982—1985年,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新罕布夏大學任教。 2013年5月,新罕布夏大學的數學家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關於素數研究的標誌性論文,第一次提出了有無窮對素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間隔。他還證明了這個間隔是在7000萬以內。
  • 社會在進步,為何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 ?
    進步的「悖論」這兩年,很多人討論內卷問題,即年輕人學歷越來越高,工作越來越努力,但從結果上看,付出更多,幸福感和成就感並沒有增加,甚至不增反降。努力與進步,反倒帶來更大的壓力,這就是進步的「悖論」。這些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應該都有體會,工作一年比一年難找。
  • 綜述 | Google-斯坦福發布~深度學習統計力學
    最近來自谷歌大腦和斯坦福的學者共同在Annual Review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發布了深度學習統計力學的綜述論文《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Deep Learning》,共30頁pdf,從物理學視角闡述了深度學習與各種物理和數學主題之間的聯繫。
  • 綜述:氧化態的銅再還原,華麗轉身後如何在CO2還原中大顯身手
    綜述背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被認為是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綜述簡介該綜述首先介紹了OD-Cu材料的製備方法,以及製備方法對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性能的影響。接下來,文章討論了現階段對於反應機理的理解。系統討論了混合態銅(Cu and Cu+),亞表面層氧(subsurfaceoxygen),電催化反應過程中催化劑表面的pH(local pH),晶面,缺陷,形貌,以及電解液對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影響。
  • 高能所發表關於帶電費米子與有質量中微子的「味」結構綜述論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室中微子課題組研究員邢志忠在物理學界國際綜述期刊的Physics Reports 發表長篇單一作者論文「Flavor structures of charged
  • 自由職業是不存在的,年輕人不要過早放棄工作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這句話被當代年輕人奉為神話,大多數人,追求一種高度自由的生活,也就是不用工作也有錢可掙,當然,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羨慕他們為自由職業者,真的存在嗎?在東莞,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打工者每天辛苦工作,累的時候只能在外面躺下,也許大家都厭倦這樣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每天也有大量的年輕人,排隊進廠,害怕沒有工廠要他們,辛苦一點都沒什麼。最關鍵的是希望能夠儘快拿到工作,有一份收入。2、農村人湧入城市打工,農村的自由,他們也不願意。
  • 重視文獻綜述的意義與價值
    不同的文獻綜述方法有其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學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發展特點進行選擇。例如,系統性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對文本的搜索和選擇具有嚴格要求,可以針對特定的、專一的研究問題有效整合不同理論方法並進行分析,但這種方法並不適用綜合性和跨學科研究領域。半系統性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可以從理論方面對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性梳理,通過更為靈活的文本搜索方式,解決綜述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 簡述文獻綜述的寫作過程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時期內某一學科,某一專業或技術的研究成果、發展水平以及科技動態等信息資料進行搜集、整理、選擇、提煉,並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實用文體。在藍譯編譯看來,寫作文獻綜述不僅是積累科研資料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有關專題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鍛鍊組織材料,正確表達思想的有效途徑。
  • 醫學綜述的書寫
    1、綜述的格式和寫法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
  • 我校王接詞副教授合作綜述文章在《Physics Reports》上發表
    近日,我校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王接詞副教授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範桁研究員團隊合作,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s Reports》上發表了綜述論文《Quantum coherence and geometric quantumdiscord》,這是我校在《Physics Reports》上發表的第一篇科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