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從去年的三八,到今年的三八,大亞灣實驗組發表在PRL上的論文獲得了435次引用,創下了中國高能物理學實驗領域單篇論文的引用率和引用速度之最。 在粒子物理中,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可分為夸克、電子和中微子。其中,夸克有6種,電子有3種,中微子也有3種。中微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不帶電,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太陽內部核反應產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每種味的中微子都相應存在一種同樣電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1/2的反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已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質量,但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非常微小。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
-
高能中微子來自超大質量黑洞?
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粒子,它們的質量很小,沒有電荷,而且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同時它們也非常普遍,幾乎每時每刻都有大約1000億個中微子會在你身體的每平方釐米中流動。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是由大爆炸產生的,但是具體來源尚未可知。近日,南極脈衝瞬變天線安妮塔探測到一些中微子。與大多數的中微子探測器不同,安妮塔是一個由氣球懸掛的無線電探測器。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個模型,指出活動星系核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是這些神秘中微子的來源。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能發掘宇宙秘密
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對中微子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它們有多重。但是,在科學家看來,中微子有著改變整個宇宙形狀的能力。
-
天文學家追蹤到神秘高能中微子的來源,指向超大質量黑洞
天文學家追蹤到神秘高能中微子的來源,指向超大質量黑洞 Emma Chou • 2020-05-18 15:35:59 來源:前瞻網 E4245G0
-
本文,高能!
直到上個世紀物理學家在發明了「超級放大鏡」後才揭開了關於物質的層層迷霧原來我們所熟悉的細胞、高山、彗星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物體實際上都由夸克和輕子組成的「味」就好比冰淇淋有不同的口味一樣夸克有上、下、奇、粲、底和頂除了擁有電荷的性質夸克還擁有色荷:紅、綠、藍這當然與生活中的顏色無關而是它們的一種量子性質1964年蓋爾曼
-
關於論文文獻綜述你知多少?
論文文獻綜述是什麼?文獻綜述是一篇規範的研究論文所必須的要素。簡單來講,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總結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和研究論文的文體。
-
我國多所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本報記者 連荷 綜合報導) 近期,我國多所食品高校科研人員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其中,南昌大學謝明勇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AFC)發表關於熱加工食品汙染物檢測的封面論文,華南理工大學趙謀明教授團隊在《食品科學技術發展趨勢》(TIFS)發表關於鮮味受體和鮮味/增鮮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而薩德伯裡觀測站則有2100米深,用來測量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獲獎理由 他們發現——中微子無論多小都有質量 發現了「宇宙隱身人」的奧秘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 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
《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論文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
文獻綜述類論文寫作秘籍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刊物分級和排名,要重點查閱排名靠前的刊物所刊載的文獻。與其他學科一樣,國內、外管理學各領域都有若干重要的學術權威,如服務質量管理領域中的「PZB」(即服務質量研究領域的三位著名學者Parasuraman、Zeitham l和Berry,他們三人各自或合作發表了大量重要的原創論文)。這些重要學者的文章往往也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種子論文,開創了某一研究領域並長期影響相關領域的發展。
-
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科學家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每種味的中微子都相應存在一種同樣電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1/2的反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中微子非常微小,但仍具有質量。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對中微子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它們有多重。但是,在科學家看來,中微子有著改變整個宇宙形狀的能力。
-
科學家發表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綜述論文
-
科學網—PRL:英科學家測算出中微子質量上限
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網站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再認識電子、中微子、µ子、原子核和原子的結構
我始終認為,中微子是正負電子對結合體。而µ子的結構,比較符合一個中微子加一個電子的組成結構。這種結構相對而言運動形態比較簡單,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但也不能完會排除存在更多正負電子對粒子攜帶一個電子的結構的情況。當然,電子電性有正負,µ子的電性也有正負。按照這個理解,µ子的質量應該近似為3倍電子的質量最為穩定一點,但也可能存在更多一點質量。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王貽芳在論壇峰會上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 圖|WLF獨家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2年建成並開始運行取數。它將在廣東江門市建造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距陽江和臺山反應堆群約53公裡,位於地下700米,能量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3%。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報告非常精彩,有圖有真相有故事。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後來發現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於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於是就半開玩笑地問,為什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不知道,她回答說。我提醒道,你肯定知道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其它粒子的質量是怎麼產生的吧?
-
英雄謝幕:中微子理論家Sandip Pakvasa
扣掉與合作組或工作組集體發表的重要論文,Pakvasa教授發表的單篇引用率超過500次的論文共有3篇,其內容都和中微子物理學相關。第一篇是Pakvasa與Vernon Barger等人合作於1980年的論文,在三代中微子混合與振蕩框架內探討了物質效應,推廣了Lincoln Wolfenstein關於兩代中微子振蕩及其物質效應的結果。這一重要工作如今已經成為有關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與物質效應的唯象學研究的經典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