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頭醫學院2017級神經生物學碩士研究生崔鈞賀依託包頭醫學院內蒙古自治區低氧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在《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SCI, IF:7.03)期刊發表了題為「Exosomal MicroRNA-126 from RIPC Serum Is Involved in Hypoxia Tolerance in SH-SY5Y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DNMT3B」的高水平英文文章,影響因子達到7.03。
據悉,崔鈞賀的論文選題主要是關於人類遠隔缺血預處理血清外泌體中高表達的miRNA-126 對缺血/再灌注損傷時神經元甲基化和缺血耐受的影響,為遠隔缺血治療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這個發現為國際首次。
SCI是科學引文索引,主要是由美國科學諮詢研究所在1960年上線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獻檢索工具。經過50多年的發展,SCI現在已經成為當代世界非常重要的大型資料庫,並且已經成為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之一。
SCI憑藉獨一無二的引證途徑和全面的科學數據,然後通過統計大量的引文,就可以得出某一期刊某個論文在某個學科當中的影響因子,如果說引頻次數高,就說明這一篇論文在所研究的領域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據了解,崔鈞賀從上高中開始就對生物學十分感興趣。「一直認為身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用移液槍向試管中加入各種顏色的試劑或者在顯微鏡下觀察微觀世界是最『炫酷』的工作了。所以我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毅然填報了生物技術專業。」崔鈞賀說。
大四期間,崔鈞賀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包頭創新研究院實習,初次接觸實驗室工作,崔鈞賀很快就產生了濃厚興趣。
「因為這種實驗室工作跟我想像中的工作十分接近,短短的實習期卻讓我陷入沉思,我明白了,科研是我想要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實驗室是我奉獻青春奉獻一生的『聖殿』。」崔鈞賀說。
隨後,崔鈞賀下定決心要繼續升學考研,機緣巧合下崔鈞賀被本科導師推薦到包頭醫學院教授邵國的實驗室進行本科畢業設計。幾經努力,崔鈞賀不僅在此完成了本科畢業設計並獲得了優秀畢業論文,還於次年被錄取成為包頭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成為邵國教授的學生。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技術學習,導師交給崔鈞賀一個題為「缺血/低氧預適應中外泌體的作用」的課題。這個課題對崔鈞賀而言,是一個全新未知的領域。「沒有前期的實驗基礎,沒有成熟的實驗思路,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面對重重困難我沒有退縮,反而十分興奮,因為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我來到這裡就要勇敢地迎接挑戰。」崔鈞賀說。
為了給崔鈞賀打氣,邵國教授對崔鈞賀說:「培養一個研究生,培養實驗技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其科研思維和實驗設計能力;一個合格的研究生不僅會做,更要會想。」
崔鈞賀開始上網查閱文獻,但是這課題十分新穎,國內外鮮有報導,於是他另闢蹊徑從神經相關領域查找,甚至從腫瘤相關尋找方向,同時放飛思維大膽想像,對課題有了清晰的脈絡。除了閱讀大量文獻報導,他還購買了很多專業相關書籍,彌補基礎理論知識的缺陷。隨著閱讀量和想像力的增長,他對課題的理解越來越深,課題思路和設計越來越多,課題方向和內容越來越豐富。
讀研期間,因為過於繁忙,致使他與國家獎學金失之交臂,「大家都紛紛對我表示惋惜,覺得早點發表文章會更圓滿,但我並沒有覺得自己損失什麼,能做出有意義的科研成果,發表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論文才是對我碩士科研生涯最好的評價。」崔鈞賀說。
在實驗末期,崔鈞賀覺得自己基礎知識足夠了,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課題延伸和尋找新課題上,而導師卻把崔鈞賀叫進辦公室問道:「小崔,你知道蛋白電泳中的Loading Buffer兩個色帶分別是什麼嗎?」
崔鈞賀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邵國教授將Loading Buffer中的組分含量和各自作用詳細的給崔鈞賀講述一遍,崔鈞賀頓時滿面羞愧。崔鈞賀說:「我感慨於導師的博聞強識,因自己的好高騖遠而自責,導師的指導讓我明白了我的基礎知識還不夠紮實,還有太多的細節被忽視,從此以後,我在學習新領域的同時不忘加強鞏固基礎知識的學習。」
邵國教授總說,「小崔是我批評最多的學生」,但崔鈞賀認為導師的批評指導是他讀研三年最大的收穫。「導師和團隊成員們慎思明辨、嚴謹求學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猶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我的科研和求學之路,教會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崔鈞賀說。
(記者:柴慧婷;編輯:賀怡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包頭晚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你錯過的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