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3年,美國和英國兩位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在實驗中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他們弄清了DNA分子的結構以及各個DNA分子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這一重要發現加速了基因科學的進程。
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我們會發現螺旋結構都是生命的基本形態。小到能夠決定我們人體生命形態的DNA,大到關乎我們後天外貌美醜的蛋白質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主要成分澱粉,這些維持生命的種種,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螺旋結構。
DNA是我們所熟知的遺傳物質,它包含著人體的遺傳信息,其最重要的結構便是雙螺旋結構。另外,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等的結構中都存在著螺旋結構。
不僅生物大分子採取了螺旋結構,甚至有時整個生物體的形狀或生物體的組成部分也是螺旋體的。例如,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生物一螺旋藻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它因其形體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呈螺旋狀而被稱為螺旋藻。另外,在自然中,樹葉常沿著枝條呈螺旋狀排列,貝殼類動物也選擇了螺旋結構……
由此可知,螺旋結構的確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一種形狀,許多生物細胞中的微型結構都採用了這種構造。那麼,生命為何對這種結構情有獨鍾呢?
「這完全是出於生存的考慮,分子中的螺旋結構是自然界能夠最佳地使用手中材料的一個例子。」這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蘭德爾.卡緬教授的說法。
他認為從本質上來看,在擁擠的細胞中,長分子鏈所採用的規則的螺旋狀結構,有兩個優點:一是可以讓信息緊密地結合在其中;二是能夠形成一個表面,允許其他微粒在一定的間隔處與它相結合。
例如,DNA的雙螺旋結構允許進行DNA轉錄和修復。如果附著在DNA一條單鏈上的四種化合物之一有缺損,檢查另一條單鏈上與之配對的化合物就可以將缺損的化合物識別出來,並複製出一一個新的化合物,從而減少了畸形的發生。
但也有的科學家認為,這種解釋雖然也是很合理,卻是從數學的角度上去考慮的,為何生物體也以螺旋結構存在,真正的原因卻不能真正的搞懂,但這也是生命的奇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