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雨季的來臨,山林中各類野生菌破土而出,正是野生菌上市的最佳時節。各類食用野生菌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無比鮮美的味道備受人們的青睞,奉為「山珍極品」,但如果處理不當,極容易引發中毒事件,如何才能吃到健康而又美味的野生菌菜餚呢?
花腰妹的家鄉地處雲霧繚繞的雲南玉溪山區農村,也是有名的菌鄉之一。我們這裡具有「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所以野生菌種類繁多,有400多種,可以食用的野生食用菌就多達70多種。在眾多的野生菌中,如何採拾、挑選、購買並正確烹飪,才能遠離中毒並享用「山珍菌子」的美味呢?為此,花腰妹專題走訪了一位山區農村趙大媽,她自小在山林裡長大,採食了大半輩子野生菌,每年依靠豐富的山林資源撿拾野生菌出售,補貼家用。聊到野生菌中毒問題和如何安全吃菌子,趙大媽給我分享了她多年來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4個訣竅」。
訣竅一:採拾最關鍵。
趙大媽說,每年的6月初至11月份是我們當地野生菌最多的時候,無論是自己去採拾還是到集市上買,都要具備一定的菌子識別能力和採拾經驗,儘量做到:不熟悉的菌子不碰,不買、不吃!
1.如何採拾野生菌?根據趙大媽的經驗,上山採拾菌子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注意菌子的識別。雨水下地後是採拾菌子的最佳時間,每次上山,有毒的沒毒的,可以吃的或者不能吃的菌子到處都會長,這就要求採拾菌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並快速識別哪些菌子可以採拾,哪些菌子不能碰,儘量採拾自己熟悉或者吃過的菌子。
二是注意菌子的區分。香菌、雞樅、青頭菌、乾巴菌、北風菌等菌子無毒,可以食用;松毛菌、谷熟菌、銅綠菌、喇叭菌、刷把菌、板慄菌等微毒,可以食用;而各種牛肝菌、羊肝菌、見手青等有毒性也可以食用。三是注意劇毒菌的特徵。一般糞菌、臭菌、顏色特別鮮豔的菌子,尤其是有菌託又有菌環的菌子基本都有劇毒,山區拾菌人有句口頭禪:「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這類的菌子不能碰更不能採拾。
2.如何採買野生菌?趙大媽認為,如果自己不是很熟悉野生菌的話,最好不要自己貿然上山去採拾。首先不熟悉山形,容易迷失,其次不熟悉菌子容易誤採毒菌。而市場上的菌子相對來說比較安全,都是經過有食用野生菌辨識能力和經驗的人好幾道篩選出來的,有劇毒的菌子基本上很少。
訣竅二:挑揀最重點。
無論是自己去野外採拾回來,還是去集市上採買回來的野生菌,最好拿回家後,再重新挑揀一遍。首先,把一些自己沒見過、沒吃過或者太小,無法辨認的菌子挑揀出來,其次,把老了生蛆蟲或者已經發黑、腐爛的菌子也挑揀出來,只保留自己認為相對安全的菌子,其它的都要扔掉。
訣竅三:烹調要正確。
趙大媽認為,野生菌是否會中毒,除了把握好野生菌是否可以食用外,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烹調過程,也就是說,一定要把菌子炒熟、煮透才能吃。首先把菌子洗乾淨切片時要注意,切片厚薄要均勻,不要切大塊。其次,菌子用油要多點,最好用豬油,因為豬油具有解毒功能,油量夠,炒菌子的時候不容易粘鍋、糊鍋。同時,不論是炒還是煮,不要用急火快炒。
三是必須要放大蒜,大媽認為,大蒜是吃菌的試毒針,炒煮菌子一定不能少了大蒜,把白生生的大蒜切片和菌子一起烹調,如果大蒜變黑,那麼說明菌子有毒不能吃了。當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科學,但是我們本地人烹調菌子放大蒜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每次我聞到炒熟的大蒜香味,就像聞到了菌子的味道,所以我想大媽說的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你說呢?
訣竅四:食用要適當。
菌子味道鮮香,好多人都愛吃,但是經常會出現同一桌人吃飯,大部分人吃同一盤菌子沒事,而有個別人就會出現中毒症狀。所以,趙大媽特意強調,吃菌子還是要講究方法。一是在烹調菌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嘗味,有些人喜歡邊做菜邊嘗味,而菌子千萬不能嘗,因為這樣做,容易嘗到半生不熟的菌子,極易導致中毒。二是菌子不要涼拌吃。雖然說有些菌子無毒或者微毒,但是畢竟是野生的,受氣候、環境和空氣等因素影響,菌子生吃容易引發各種病變。
三是不要多種菌子混合吃。幾種菌子混合在一起,難免相互之間會出現食物相剋的現象,所以菌子最好單獨烹調,再說,每一種菌子的味道不同,單獨吃更能吃出菌子不一樣的味道。四是儘量不要吃隔夜吃剩的菌子。趙大媽說,以前農村沒有冰箱,吃剩下的菌子第二天吃也會中毒,原因是要麼菌子變質,要麼在重新翻熱菌子的時候沒充分加熱。所以,菌子最好現做現吃,每次只做一頓的量。
總結:野生菌美味好吃,我們記住趙大媽以上「4個訣竅」,就能吃到健康而又美味的野生菌菜餚了,但是,花腰妹還是要提醒大家:美味雖重要,生命更可貴,且吃且珍惜!(圖文原創,禁止抄襲和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