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中的昆明風隙:山野精靈野生菌

2021-01-17 騰訊網

連續幾天陰晴不定,驟雨豔陽輪番瀉地——雨季來了,昆明菌季就到了。

《昆明的雨》中,汪曾祺寫了「西南聯大食堂菜」牛肝菌、「菌中之王」雞樅、「人間至味」乾巴菌、「中看不中吃」的雞油菌。寫的品種並不多,只有4種。結合上下文判斷,其中的牛肝菌,很可能是黑牛肝,這種牛肝菌,目前也在最便宜野生菌之列。

羅養儒《昆明的菌》一文,列舉了14種野生菌,有「質美而無毒」的雞樅、北風菌、凍菌(冷菌)、青頭菌、黃牛肝菌;「疑其有毒不敢輕食」的黑牛肝、白牛肝、胭脂菌、麻母雞;「無毒味不見佳」的谷熟菌、雞油菌、刷把菌;「形則粗劣味殊清甜且有香氣」的乾巴菌。非常出人意料的是,他老先生把腐生型野生菌——柳樹菌,推為第一,認為「清甜脆嫩四者俱全」。

從目前市場所見來看,即便羅養儒所列,品種顯然太少,當年認知程度食用的情況,估計大致就是那樣。稍早一些的清道光《昆明縣誌》,錄列的品種,也就16種,還把蠟慄菌與蕎面菌和雞油菌混為一種。由當地人編修的1921年版《宜良縣誌》,調查要細緻很多,錄列了40種,牛肝菌和羊奶菌,還註明有不同花色的數種。

往時間深處看過去:1455年即明景泰六年《雲南圖經志書》,記載的野生菌,僅有雞樅一種,歷經明正德、萬曆、天啟和清康熙、雍正、道光——六部雲南省志的逐步添加,400多年時間,到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雲南通志》,野生菌的記載才達到30種。

可見農耕時代對野生菌的認知,是非常緩慢或者說是相當小心翼翼的。以雞樅為例,最早被省志記錄並延續下來,安全美味分布廣泛,顯然是主要原因。

去年一篇蹭熱點文章,把雲南吃野生菌的起因,歸結為明清時期大量開採銅礦,過度砍伐林木燒炭煉銅,引起水土流失,最終導致糧食不足,只好以菌充飢。

想像力豐富,常識漏洞一把:野生菌低熱量高水分高風味物質,下飯可以充飢不行,雲南諺云:連吃三頓菌,走路打晃晃。雲南民間認為菌子很「潮」,極其「刮油」,烹煮需要足量油脂去彌補;明清雲南開採銅礦有限的幾處偏遠山區,並不是糧食主產地壩子;還有既然水土流失,菌何附焉?

食用野生菌的生長,對自然條件生長環境是有要求的,腐生型的以外,大多數野生菌,與不少植物有「共生菌根」關係,即野生菌地下「菌塘」與環境植物根系的鈣化末梢是相連的,並有礦物質和養分相互交換——這就是大多數野生菌,目前不能人工繁殖的主要原因。當然,沒有植被不行,植被太密也不行,陽光下不到地面,地溫上不去,菌子也出不來。

冒死去見手青?

2019年菌季,雲南朋友圈,高頻出現一張圖片:一盤切片後變成紫色的紅見手,盤邊一碗蘸水。配文如下:雲南特產「見手青刺身」,又名「解千愁」,同時是最有效的民間偏方,效果因人而異,可免費遊覽小人國,見星星見月亮,見仙女見妖精,也可見閻王!

語氣倔頭強腦,不讓上世紀雲南出省學生的一則雲南介紹詞:家家養著孔雀,人人騎著大象,家門口小賣鋪賣著S號。介紹詞流行多年,欣欣然受用者不少,據說還有信眾以「昆明大還是雲南大」回應的。

見手青屬於「條件食用菌」,合理烹飪、食用適量、留意個體差異,安全還是可以做到的。少量見手青吸收攜帶共生植物的苦味,買大個頭菌子,我會摳下一小塊菌肉嘗嘗苦不苦(切勿模仿)。以我個人的體驗,少量生吃,量不足以中毒(高危勿仿)。有年菌山遇到位歐洲學者,他認為生見手青未經加熱烹飪,不會表達出毒素,並拿起一朵菌子大嚼。沒有確實理論依據,我只敢效仿一口菌帽。

吃野生菌的來由,無非鮮美好吃,見手青吃風漸開到風靡滇中,滋味獨特、口感細膩、香氣濃鬱,主要號召力無疑。見手青烹飪和食用量的把握,僅僅提升了門檻,「冒死去吃」的說法,相當誇張,吃野生菌中毒死亡,與見手青關聯不多。

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近年多發生在偏遠山區,當地採集知識傳遞中斷缺失,或者乾脆誤判,此山的經驗,拿到他山運用,誤揀誤食,手從食用野生菌這邊,伸到有毒野生菌那頭:幾個典型案例,是把劇毒鵝膏菌,錯當可食用鵝膏菌。

按目前的生物學統計,僅牛肝菌,就有300多種。見手青歸類於牛肝菌,從外觀分辨,有粉色、黃色、紅色、紫色、褐色約20種左右。採集者和交易者,歸類更加簡單,只有兩類:紅蔥菌和白蔥菌。

汪曾祺說: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裡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還說:一箸入口,酒興頓漲,飯量猛開。這真是人間至味!

乾巴菌從冒出地面到成熟,不同菌山不同生長條件下,約需要20~30天不等,這麼長的生長期,雜質難免,外形很難好看。採集者並不考慮成不成熟,見菌子就採,成熟度也很難統一。

上好的乾巴菌,基本出自承包管理的菌山:菌農冬季清理菌山,清除過多的雜草腐木,特別是入侵植物紫莖澤蘭等,保持合理的植被密度;雨季菌子剛剛冒出地面,馬上清理菌塘周邊雜草,給菌子搭上個遮陰擋雜質的蕨葉涼棚,還要每天過去查看;菌子成熟,早晨採集後去根泥除雜質,打理乾淨,才能拿出去銷售。

我買他們的菌子,還要求進冰櫃「打冷」到攝氏5度左右,加冰袋中午送達昆明——菌子運輸過程中,還是「活」的,會呼吸發熱。

目前所知的乾巴菌約有四、五種,品相不等外,還有產地差異,所以乾巴菌的價格,高低不等,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但總體價格較高,1980~1990年代,昆明街頭小館子幾乎家家都賣乾巴菌炒飯的歷史,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1980年代,昆明人撿菌子最近的菌山,就在金殿後山一帶。我有個表哥,家住火車北站附近,星期天一早天不亮出發,把「單車鏈條蹬到通紅」,第一時間趕到他的菌窩子。中午回來,通常青頭菌的收穫,可以煮上臉盆大的一鍋湯,見手青嘛,炒出一盤來,問題不大。

那是我第一次吃見手青。當年我父母工作的昆明晉寧山區勘探基地,是個彝族聚居地,似乎並沒有吃見手青的習慣,雞樅、谷熟菌倒還常見,想吃拎個籃子舒朗的松林周邊轉一圈下來,一鍋菌湯起碼保證有。隱約記得當地有種叫「慄樹青」菌子,後來才知道,那也是一種見手青。

金殿後山2010年左右,我還去過幾次,青頭菌可以撿到,黑牛肝偶爾遇上,皮條菌大把收穫。昆明谷律、富民赤鷲,目前我就是下晚過去,收穫有不會太小。

松茸除外,目前野生菌最大的集散地,昆明無疑。野生菌到達昆明批發市場,通常需要經過多次轉運:採集者把採集到的野生菌,先送到村第一級或者鄉鎮第一級收購點,初步分類分級,品相不好的,就地切片曬成幹菌;第一級收購點收購的菌子,再次運到縣城一級收購點,再次分類分級裝箱。有條件的收購點,還要把野生菌送入冷庫,降低溫度,抑制生長防止腐敗;太陽落山後,氣溫降低,運往昆明批發。

雲南各地輸入昆明的野生菌,一般是半夜到達,成箱批發。這些年雲南的交通條件大幅改善,不必等到六月滇中雨季到來,每年四月初,雲南低緯度低海拔地區所產的見手青、谷熟菌、黑牛肝等菌子,就會提前進入昆明市場。當然,價格自然不低。

前年我去木水花市場,批過幾箱青頭菌,一箱毛重6~7公斤不等,每箱專挑硬幣大小的菌骨朵出來,獲得率不過一公斤多兩公斤不到。

相關焦點

  • 這種雲南野生菌為什麼能讓人產生看到「小人、小精靈」的幻覺?
    昨天,網上一個非常有趣的視頻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主角是雲南昆明一女生,她吃了一種當地的野生菌後,出現異常,被家人送往醫院,在病床上手舞足蹈,一直想要抓什麼東西一樣。事後這名女生說自己之所以做出這些匪夷所思的行為,是因為看到很多「小人」、「小精靈」在空中晃來晃去,想伸手去抓住他們。
  • 野生羊肚菌是子囊菌中著名的美味食菌,味道很鮮美
    野生羊肚菌是子囊菌中著名的美味食菌,壯如羊肚而得名的,營養成分是相當的高的。野生羊肚菌的菌蓋多為是褐色的,菌蓋圓錐形,基部稍微有一些凹槽形有點像羊肚,菌柄多為白色的,再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菌香十足,香味獨特,是煲湯的佳品哦,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等7種胺基酸。家裡老人今天身體有點虛,買了各種菌類來燉湯補身體,羊肚菌比較少見,超市和菜市場都沒見過,之前還是在雲南火鍋店吃到過,味道很鮮美。
  • 昆明周邊撿菌地兒
    炎夏的雲南最吸引人的兩樣東西無疑是:沁人心脾的涼爽氣候,醉人味蕾的野生菌盛宴。每年有人中毒,但每年也都趨之若鶩,但凡坐在一張桌子上一起吃過菌的人都算得上是過命的交情。雲南人對野生菌的情感複雜且微妙,生命誠可貴,菌子味更香,當下就是那個雲南人在中毒邊緣瘋狂試探的季節。除了去市場上購買野生菌回家烹調外,我們也熱衷於上山親自採摘,辛苦一天的勞動所得換一頓野生菌火鍋簡直把爬山踏青的等級提升了一個level。本期為大家推薦一些昆明周邊撿菌的好去處,恰逢其時,周末上山走走,拾得一筐菌子在下山後大快朵頤,也是一樁美事。
  • 雲南野生菌種類和自然產量居全國之首
    「我們平常所說的食用菌主要包括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趙永昌介紹,就野生菌來說,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出雲南豐富的野生菌資源,使得雲南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野生菌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形成了「雲菌」的品牌效應。目前,昆明已成為全國野生菌的交易集散中心,國內產區的野生菌到了雲南能賣出更高的價格,每年四川、西藏、貴州、陝西、廣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一定數量的野生菌在雲南交易。
  • 不容錯過的雲南菌子季:來昆明逛最野的市場,吃最鮮的菌子!
    但同屬於牛肝菌中的見手青最近頻上熱搜,大有趕超之勢。其實是如果烹飪不當誤食了見手青毒素,會容易產生「見小人」的幻覺,仿佛一群小人或者精靈追著你圍著你,也是很神奇的體驗了。但只要記住一個原則:熟透,其實就沒有任何問題。
  • 雲南近90%野生菌死亡病例,都是因為這兩種菌!
    進入雨季,野生菌大量上市 因食用了有毒野生菌而中毒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據了解 雲南近90%野生菌死亡病例 因誤食兩種菌 致命殺手!
  • 昆明吃貨看過來!銅綠菌羊肚菌上市了 價格還實惠
    掌上春城訊對雲南人來說,春天的山茅野菜和雨季後的野生菌,都是舌尖上的美味,不過春分時節,昆明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野生菌的身影。3月20日上午十點,木水花野生菌市場雖然有些人流,但明顯沒有往常熱鬧,賣菌子的攤位不到十個,光顧的市民也很少。
  • 昆明野生菌上市!銅綠菌領銜亮相,羊肚菌黑牛肝價格實惠
    近日,記者發現,不過春分時節,昆明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野生菌的身影。20日上午10點,木水花野生菌市場雖然有些人流,但明顯沒有往常熱鬧,賣菌子的攤位不到十個,光顧的市民也很少。據市場管理方介紹,市場內野生菌攤位2月24日復工,但因為這個季節新鮮野生菌本來就很少,所以復工的攤位並不多。
  • 雲魁創新野生菌健康食用 致敬《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確定在昆明召開,除了我們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較好之外,我們還擁有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自然保護區。同時,雲南優越的地理、氣候及地質歷史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生食用菌。從物種數量看,全球已報導2500餘種,我國已知約1000種,雲南野生食用菌記載近900種,約佔世界食用菌物種的36%,佔全國的90%。雲南是當之無愧的"野生菌王國"。
  • 雲南破解百種野生菌基因密碼,力爭2022年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 雲南...
    自2015年雲南啟動「雲菌基因組研究計劃」以來,目前已完成超過100種野生菌的基因測序,並建立野生菌基因組共享資料庫。野生菌基因序列共享信息資料庫的建立,有助於促進重要食用野生菌人工栽培和促繁技術提升,為食用菌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雲南近九成野生菌死亡病例因誤食這兩種菌:亞稀褶紅菇和鵝膏菌
    7月2日,記者從雲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據近年來的監測數據,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於誤食亞稀褶紅菇和劇毒鵝膏菌造成的,它們不愧為夏季雲南老百姓的兩大「致命殺手」。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已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導致死亡的事件,發生中毒的野生菌主要為亞稀褶紅菇。
  •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顏之宏、林碧鋒  「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現,部分賣家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產品介紹和評價中,一些人還宣揚菌類的「致幻」作用。  為何一些消費者對致幻菌菇「趨之若鶩」?
  • 雲南野生蘑菇王 雲南十大知名野生菌大盤點
    近日,雲南騰衝市小羅綺坪村民小組發現一朵巨型「野生蘑菇王」的消息,成為了當地村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據了解,這幾株菌,最高已達到83.5釐米,單菌傘直徑就有40釐米,被當地村民戲稱為「大象腳」。當大量的照片流傳到網絡後,吃貨們也坐不住了,討論最多的話題便是「到底能不能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表示,這是可以食用的巨大口蘑。
  • ——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
    新華社昆明9月16日電題:「致幻蘑菇」竟成網紅商品?——部分網絡平臺銷售帶毒野生菌現象調查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顏之宏、林碧鋒「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現,部分賣家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產品介紹和評價中,一些人還宣揚菌類的「致幻」作用。
  • 吃最「毒」的菌,住最貴的ICU?
    7月14日,雲南昆明一女子食用野生菌中毒被送入醫院,在病床上手腳並用做出抓捏抬舉等動作,表情認真,場面十分滑稽。 事後,她向朋友及媒體解釋說當時自己真的看到小人了,很有很多小精靈,以及花、雲彩各種,特別有意思。
  • 螢火蟲點亮「山野」文化 - 拂曉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文/袁婷婷    10年不懈守護山間精靈    對美岕山野溫泉度假村而言,以螢火蟲為核心打造超級IP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歷經了10年的「深思熟慮」。2009年溧陽美岕山野溫泉度假村建設伊始,工作人員在度假村的湖岸邊發現了第一隻野生螢火蟲,從那時起美岕山野溫泉度假村便開啟了螢火蟲保護計劃。
  • 野生菌--鬼傘(1)
    野生菌形態美觀,不少攝影愛好者會以它為素材,拍攝出優美的圖片。我對攝影不懂,但遇到野生菌也會習慣拍幾張留個紀念,有時間、有條件的話也對部分品種做一些分離栽培,自娛自樂。因為種種原因,曾經拍過照的野生菌照片丟失了很多,總覺得可惜,最近事情不多,把以前拍照的野生菌圖片找出來,發到公眾號裡,並附介紹,以作留念。因水平有限,我對野生菌的分類與介紹會有差錯,望指出,以便學習並更正,不勝感激。今天先說鬼傘類的,雖然名字不好聽,但大部分鬼傘類的都可食用,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 昆明動物所推出科普電子書《黑色精靈—怒江金絲猴》
    昆明動物所推出科普電子書《黑色精靈—怒江金絲猴》 2015-06-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黑色精靈—怒江金絲猴」專題展的推出,是繼2011年怒江州發現怒江金絲猴後再一次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這一珍稀物種的身上
  • 世界名貴的「四大菌王」,你吃過幾種
    在不久之前的菜市場,各種五花八門的食用野生菌遍地叫賣,七八月份是大量野生食用菌上市的時候,現在到了九月底,很多野生菌都已經沒有了,想吃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野生菌的種類繁多,那麼有著「四大菌王」之稱的野生菌是哪四種呢?
  • 能食用野生菌大全,這35種野生菌你認識多少?
    15、黃賴頭因色黃,菌蓋賴而不平滑而得名。黃賴頭是同類菌中最美味好吃的一種,很膩滑鮮香可口。吃法多,炒吃、煮吃均可。16、馬屁泡(馬勃菌)屬地下塊菌,形同洋芋,分白馬屁、黑馬屁或糯馬屁、飯馬屁等。吃法多與韭菜、淹菜同炒吃,也可煮湯或煮後涼拌吃,如火碳燒後舂吃,特殊香味濃鬱,味道鮮美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