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2020年中國最具「分量」的航天發射

2020-12-03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姜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11月24日凌晨,我國現有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3次執行發射任務。此前,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成功首飛;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汪龍華 攝

國家航天局供圖

「最重」的探測器由「最胖」的火箭發射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抓總研製,由於芯級直徑大於其他長徵火箭,該火箭被親切地稱為「胖五」,因其採用了液氫、液氧等低溫推進劑,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獲得了「冰箭」的稱呼。

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是迄今我國發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需要進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約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對運載火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將這麼重的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對運載火箭能力的集中檢驗,也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最佳註解。」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

此次發射的「分量」,還體現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上。李明華告訴記者,受地月相對位置及軌道設計等因素的限制,此次發射是一次接近於「零窗口」的發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的發射窗口只有50分鐘,一旦在發射窗口時間內不能實施發射,嫦娥五號的奔月計劃就會受到影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為了確保火箭準時發射,研製團隊採用了多個發射方案,針對50分鐘的發射窗口分別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對應10分鐘的發射窗口,在發射窗口期內,可根據發射時間通過軟體自動選擇發射軌道,提高了軌道切換效率,為長徵五號火箭實現「零窗口」發射奠定了基礎。

當然,作為大型低溫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在發射日的工作項目繁多而複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火箭發射時間的推遲,甚至錯過發射窗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說,研製團隊通過發射日流程精細化管理,對發射前流程進行精細化再造,「發射日當天,每個崗位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達到什麼標準、杜絕什麼問題,都一目了然,提高了發射日的工作效率,有效防止了低層次問題的發生。」

未來還將發射更多有「分量」的大傢伙

作為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在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實施深空探測、載人空間站建設、大型高軌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進軍的重要標誌之一,享有「夢想之箭」的美譽。

2016年11月3日,歷經十年研製的長徵五號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讓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了25噸級,多項重要性能指標進入世界前列。

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鎩羽而歸」,其後908天,研製團隊負重前行、含淚奔跑,攻克了發動機技術難題。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實現了「王者歸來」。

2020年,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一年三次的高密度發射,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載人空間站工程首戰告捷;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創造多項紀錄的同時,也完成了從試驗性發射向工程應用性發射的身份轉變。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託舉嫦娥五號精準入軌,為中華民族的探月夢再立新功。

未來,長徵五號還將發射更多有「分量」的大傢伙。李明華透露,「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將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在未來2-3年內,我國將使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的核心艙和試驗艙,完成載人空間站的主體建設。

「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深空探測、星際探測中扮演重要角色。李明華說,不論是行星探測還是小行星探測,長徵五號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都是實現其目標的重要支撐,不僅可以讓探測器攜帶更多科學探測設備,還可以在軌道設計上擁有更多選擇,節省燃料、節約周期。

他還透露,「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衛星發射上實現新突破。在發射高軌大質量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依然是唯一選擇;同時,在發射低軌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也可通過「一箭多星」的方式實現快速組網,大幅縮短星座組網周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 題:50分鐘窗口、5條軌道設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陳凱姿、周旋南海之濱,徹夜無眠。11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
  • 為啥說嫦娥五號是今年中國最具「分量」的航天發射
    11月24日凌晨,我國現有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
  • 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火箭在夜空劃出一道亮麗的金色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
  • 50分鐘窗口、5條軌道設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 題:50分鐘窗口、5條軌道設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陳凱姿、周旋南海之濱,徹夜無眠11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
  • 中國航天在2020年迎來三項航天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你期待嗎?
    趣味探索訊 從地球走向近地軌道,從近地軌道走向月球,再從月球走向火星,曾在亞洲大陸演繹了五千年文化的中國正在一步步實現屬於自己的航天夢,即將接力國際空間站的中國空間站,即將踏上月球並取回樣品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首登火星的中國首艘火星探測器,如今這三項航天任務的發射時間確定了,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2020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哪些新徵程,又有什麼新計劃?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
  • 2020中國航天超級年,「中國航天文創」重磅登場
    這不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是北京電視臺《創意中國》的節目現場。「中國航天文創」在演播室發射了一枚模型火箭,點燃了全場觀眾的中國航天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
    1月17日消息,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該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說,2020年中國航天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發射60餘顆太空飛行器。尚志說,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宇航任務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具體來看,「重」主要體現為北鬥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2020年上半年,北鬥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2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
  • 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5年,在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上,中國航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2018年、2019年兩年,我國火箭發射共達到創紀錄的73次,成為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 中國航天的2020:豐收之年
    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北鬥建成……對中國航天來說,2020 年是個豐收的年份。在新的一年開端之際,不妨來回顧一下過去一年裡,中國航天取得的成績。嫦娥五號成功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走到「第二步」2020 年,中國航天最引人注目的成績,莫過於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完成。
  • 2020年二季度全球航天發射,中美並駕齊驅
    最近,行業資訊公司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發布了2020第二季度全球航天發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統計了二季度全球航天發射的數據,並且直觀的用圖表顯示出來。以下數據均引用自這份報告。這些數據只包括軌道發射數據,不包括那些次軌道發射。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2020年各國航天發射統計和分析,中國繼續領跑排名第一
    2020年最新各國航天發射統計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2020年前10個月,世界各國航天發射統計數據如下:2020年前10個月,世界各國度航天發射統計前10個月,中國以31次發射27次成功4次失敗繼續領跑,穩居第一;美國27次發射,25次成功,2次失敗居第二(如果把火箭實驗室RocketLab的電子號火箭也統計入美國的話,美國的發射總量是第一);中美兩國是第一集團,俄羅斯以12次發射全部成功穩居第三。
  •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時間:2020-12-28 13: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 中新網北京12月28日電(郭超凱 趙金龍)北京時間12月27日23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2020年中國航天開門紅!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
    2020年1月 7 日 23 時 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迎來開門紅。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4次航天飛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介紹,這次任務是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的開局之戰。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從海外火箭發射,到「整星出口」,中國商業航天逆境中前行
    歷經波折和傷痛後,我們迎來了2020年這個特殊的國慶,在國外友好國家的祝賀聲中,有這樣一份非洲禮物特別顯眼,它是來自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一張紙幣,這張面額為500第納爾的紙幣上印有「中國製造」的通信衛星——阿星一號,可見這顆衛星在阿爾及利亞心中的重要性,也有兩國友誼和合作的重要體現。
  •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獨家| 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紀錄【附詳單表格】
    每一次火箭發射都是一次榮耀,也可能是悲傷。每一顆衛星都是科技的結晶、飛天的精靈,也會變成太空碎片。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了一些重要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發生了一些重大航天事件。世界航天讓人歡喜讓人憂,幾家歡樂幾家愁。總結一下,2020年度世界航天主要有如下10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