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姜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11月24日凌晨,我國現有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3次執行發射任務。此前,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成功首飛;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汪龍華 攝
國家航天局供圖
「最重」的探測器由「最胖」的火箭發射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抓總研製,由於芯級直徑大於其他長徵火箭,該火箭被親切地稱為「胖五」,因其採用了液氫、液氧等低溫推進劑,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獲得了「冰箭」的稱呼。
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是迄今我國發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需要進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約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對運載火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將這麼重的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對運載火箭能力的集中檢驗,也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最佳註解。」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
此次發射的「分量」,還體現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上。李明華告訴記者,受地月相對位置及軌道設計等因素的限制,此次發射是一次接近於「零窗口」的發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的發射窗口只有50分鐘,一旦在發射窗口時間內不能實施發射,嫦娥五號的奔月計劃就會受到影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為了確保火箭準時發射,研製團隊採用了多個發射方案,針對50分鐘的發射窗口分別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對應10分鐘的發射窗口,在發射窗口期內,可根據發射時間通過軟體自動選擇發射軌道,提高了軌道切換效率,為長徵五號火箭實現「零窗口」發射奠定了基礎。
當然,作為大型低溫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在發射日的工作項目繁多而複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火箭發射時間的推遲,甚至錯過發射窗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說,研製團隊通過發射日流程精細化管理,對發射前流程進行精細化再造,「發射日當天,每個崗位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達到什麼標準、杜絕什麼問題,都一目了然,提高了發射日的工作效率,有效防止了低層次問題的發生。」
未來還將發射更多有「分量」的大傢伙
作為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在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實施深空探測、載人空間站建設、大型高軌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進軍的重要標誌之一,享有「夢想之箭」的美譽。
2016年11月3日,歷經十年研製的長徵五號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讓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了25噸級,多項重要性能指標進入世界前列。
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鎩羽而歸」,其後908天,研製團隊負重前行、含淚奔跑,攻克了發動機技術難題。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實現了「王者歸來」。
2020年,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一年三次的高密度發射,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載人空間站工程首戰告捷;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創造多項紀錄的同時,也完成了從試驗性發射向工程應用性發射的身份轉變。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託舉嫦娥五號精準入軌,為中華民族的探月夢再立新功。
未來,長徵五號還將發射更多有「分量」的大傢伙。李明華透露,「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將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在未來2-3年內,我國將使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的核心艙和試驗艙,完成載人空間站的主體建設。
「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深空探測、星際探測中扮演重要角色。李明華說,不論是行星探測還是小行星探測,長徵五號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都是實現其目標的重要支撐,不僅可以讓探測器攜帶更多科學探測設備,還可以在軌道設計上擁有更多選擇,節省燃料、節約周期。
他還透露,「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衛星發射上實現新突破。在發射高軌大質量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依然是唯一選擇;同時,在發射低軌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也可通過「一箭多星」的方式實現快速組網,大幅縮短星座組網周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