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排球特長生,他以不錯的高考成績順利考進清華大學,學的課程卻是相當前沿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在學習任務繁重的同時,他還輔修了體育學課程。
熱愛排球,又是名「學霸」,他和體育又有怎樣的故事?
文/ 吳 嘉偉
編輯/ 瑪麗
01
排球特長進清華,也得拼命成「學霸」
結束了一天的實習工作後,劉宇光回到家裡跟我打電話。隔著電話,在簡單的寒暄中,我能感受到他此刻的放鬆。
這是劉宇光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體育商業研究生課程的第一學年。
沒有想到的是,肺炎疫情在這個春季席捲全球。在學校通知線上授課後,他毅然回京,利用課餘和假期時間全力投入到實習工作中,儘可能減少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他憑藉優異的排球特長生表現和高考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相當前沿又晦澀難懂的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從小體育訓練的經歷,也讓他即使遇上超難的課程和實驗,依然會要盡力去完成到最好。
但他發現自己終究是對體育行業更感興趣。他說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科研,而當時國家對體育產業又有利好政策,於是他最終決定在體育領域繼續深造。
在清華比賽時和隊友一起並肩戰鬥
為了這一體育夢想,在本科專業學習任務繁重的同時,他還輔修了體育學課程。他並不認為選修體育會讓自己的課業壓力變得更大,他說體育跟主專業的類別不一樣,換換頭腦挺好的。
「那你的學業任務重,排球訓練如何保證?」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科普一下清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的一些招生情況。以2019年高水平運動隊為例,清華共開放了11個項目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而這11個項目又被分為兩類:田徑、射擊、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為A類項目,男子排球、女子排球、男子遊泳、女子遊泳、男子足球、健美操、擊劍為B類項目。
錄取的類別不同,那麼對運動水平、文化課成績的要求也不一樣。
劉宇光介紹說,由於男子排球是B類項目,學校考核的運動成績要求沒有A類要求那麼高,但是運動成績也會成為保研等方面的重要參考,所以也要保證訓練質量。
「排球項目本身招生名額就比較少,對高考成績要求也比較高,我們隊伍人數相對少一些,在保證訓練的同時,學習的壓力也非常大,跟普招生的要求是一樣的,自己還要平衡上課、實驗和訓練的時間。」
劉宇光的隊友基本都是從高中全國前幾名的隊伍中招考進來的,在面臨清華大學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排球訓練和水平無法得到和過去一樣的保證。但劉宇光認為從長遠看,在兼顧訓練的同時,還要好好學習,提升競爭力,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即使不能完全保證訓練的系統性,但在北京市大學生排球比賽中,他們也闖進過決賽獲得亞軍的好成績。他說感覺挺神奇的,「雖然訓練時間和強度可能不如對手,但是大家很有拼勁,我們在賽場上的精神面貌做得更好。」
考入清華的學生需要擁抱獨特的體育氛圍,全校註冊的數十個體育類社團有傳統項目的,也有新興運動的。
除了「無遊泳不畢業」這樣極具特色的校規,自1953年起就開始舉行的「馬約翰杯」校園田徑運動會,男子3000米、女子1500米的強制長跑考核,以及本科三年體育必修、一年體育選修的課程設置等等,放眼全中國的高校,或許沒有哪個比清華更重視體育。
在這樣的氛圍中,劉宇光坦言體育帶給他更多的自信和成長,不僅僅只是體現在訓練和比賽中,「體育帶給我不服輸不認輸的勁頭,也讓我在其他方面培養出信心,不斷調動自己也要做好。」
02
告別清華進哥大,不止「行勝於言」
裡約奧運會後,中國女排12位姑娘亮相清華大學與數千名師生交流互動。為了一睹女排姑娘的風採,很多清華大學學生那幾天都是起早貪黑來排隊取票。
中國女排走進清華
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之一,他印象深刻,在感慨中國女排的影響力時,更為見到他最欣賞的女排隊員朱婷而高興。
中國女排造訪清華大學後,清華園裡也掀起了一股「排球熱」。「解讀中國排球發展之路」主題論壇也在清華大學舉行。劉宇光在活動中,也了解到美國、日本等國的校園排球基礎厚實,擁有龐大的排球人口和學生排球隊伍數量,校園聯賽也培養出眾多國手。
哥倫比亞大學的排球訓練
這也讓他一度在拿到美國高校offer時,糾結到底是去密西根大學體驗校園體育文化,還是去哥大學習體育商業類課程。但最終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了位於紐約、實踐課程更多、有更多商業實習機會的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
回顧自己留學的準備過程,劉宇光說自己運氣不錯。大三上開始籌備,國慶補習了託福課程,十月底就參加考試,大三下又報考了GRE考試,結果兩項考試都很順利地拿到不錯的分數。後期在WEsport體育國際教育專業的幫助下,順利拿到院校offer。
一直以來,美國的體育教育不僅傳授專業的運動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強調高強度、高競爭,鼓勵在激烈的對抗比賽中展現自己。在美國校園裡,最受崇拜的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排名第一的人,而更多的是那些能夠在學校間的體育比賽中給母校帶來榮譽的人。
進入哥大學習後,雖然是體育商業類課程,劉宇光也很明顯地感受到老師在不斷地強調建立人際關係,社交的重要性,並且鼓勵學生要努力尋找機會。
觀看凱爾特人比賽
「可能我從國內剛過去,一開始還是有些不適應,始終還想著清華'行勝於言'的思想。但在美國學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不僅要學會做得好,也要說得好,要學會推銷自己,這對我是比較有挑戰的」
「因為班級人數不多,所以老師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不管是個人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特別強調課堂互動,積極發言的學生會拿到高分課堂成績。這也逼著我主動去發表自己的看法,搶著回答,因為之前沒有經歷過,一開始會有些緊張,但後面就逐漸適應了。」
劉宇光補充說,總體來說學習課程的壓力不大,但是老師要求的課外閱讀量很大,不管是課程需要的,還是暫時沒有用的,雖然這都不是硬性規定,但需要自覺完成。
03
感受美國體育文化,點讚中國電競發展
在緊張充實的學習過程中,劉宇光也積極聯繫了哥大排球校隊的助教崗位。雖然因為疫情暫時沒有利用排球特長的機會,但課餘閒暇時的觀賽和鍛鍊,也讓他深刻感受到了美國的體育氛圍。
座無虛席的橄欖球賽場,美國有著濃厚的體育氛圍
「NBA、NFL的比賽我都現場體驗過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美國熱愛體育的人,很多都是球隊的忠實粉絲,不管球隊的成績好壞,隊內球星是否離隊,他們都會一直支持這個隊,除非這個球隊搬到特別遠的地方去,他們或許才不會支持。」
而另一個直觀感受就是美國的觀眾非常樂意在球場消費,比如買啤酒。即使啤酒在賽場的價格會比較高,觀眾也都樂意購買。「他們不光是為了看一場比賽,而是為了社交,是一種娛樂休閒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國內觀眾去觀賽可能真的是為了看比賽,而在美國,可能他們就為了看看比賽聊聊天而已。」
參加學校的業餘籃球聯賽
對此,劉宇光也有他自己的理解:美國職業體育經歷了幾十年,已經形成了體育文化氛圍,在這裡也是把體育放在大娛樂產業的範疇裡。
最重要的是,美國小孩子的父母一輩就會一直支持一個球隊,在父母的培養和薰陶下,小孩子也就會一直關注並喜歡上這支球隊,這其實是體育文化的傳承。
談到自己因疫情還未完成的課業,劉宇光說到,「目前還不確定什麼情況,大概率是在線上上課,我得想有沒有必要回美國,已經上了半個學期的課,已經撐過來了。確實還是有一些影響,還是希望在美國有一定的實習經歷。但是目前計劃被迫改變,各有利弊。但是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可能會視野更開闊,會有更好的起點。」
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劉宇光留在北京實習,並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他說根據目前的形勢,還不確定是否會在體育的垂直領域發展,他更希望可以把職業方向拓寬一些,思維開闊一些,做一些可以與體育結合的職業方向。
參加在波士頓舉辦的MIT體育分析峰會
他也特別提到了目前火熱的電競產業。
作為一個一直關注LPL的觀眾,他說與傳統體育的情況不同,中國電競的起步時間與國外相差不多,但幾年的時間,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職業賽事體系,觀賞性、比賽激烈程度都很高,S賽的話題度也非常熱。
在這方面已經強於國外,並且中國電競的用戶人群規模更大,商業價值更高,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
「電競可以從職業體育借鑑賽事管理、俱樂部管理模式等等,只是在電競,廠商的話語權就很大,職業選擇的範圍也就比較小了。不過馬上秋招要開始了,不管是什麼崗位,還是要踏實從基礎做起,再看未來的發展」
疫情還在持續,也許劉宇光現在還不能清晰地看到未來,但這就是生活。
多一些嘗試,平凡的生活裡就會有很多不同。不管人生到了什麼位置,體育給予的養分,終會讓我們在生活的拼搏中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