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吳文俊去世後,5月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數學與科學學院組織了現場追思會,紀念吳文俊的離去。多名教師、學生到場,回憶了與吳文俊的點滴記憶。
學生們排隊悼念吳文俊。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開場前,現場播放了吳文俊生前談話的畫面。下午3點半,追思會準時開始,全程無人接打電話,根據事前安排,途中無人鼓掌。
上海交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院長勵建書介紹吳文俊的生平後,首個發言回憶的是退休教師李喬,他曾在中國科技大學給吳文俊做過助教。
李喬用「化境」來形容吳文俊當年上課時的狀態。「他本人和他要講的內容完全是融合成一體。」李喬說,他聽過不少數學家上課,但「達到吳先生這個境界的,進入數學化境的絕無僅有」。
5月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數學與科學學院舉行紀念吳文俊追思會。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圖李喬回憶,他當時大學剛畢業,對於吳文俊講的代數幾何也不是很懂,寫信去問,得到了吳文俊滿滿兩張紙的認真回答,讓他非常感動,留下深刻印象。
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王維克回憶了兩次和吳文俊打交道的經歷。他尤其感觸吳文俊的平易近人。
上海交大110周年和數學系80周年時,他分別兩次赴京,探望吳文俊,贈送紀念品,並請他題字。王維克回憶,同行的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前往,回來則感慨「大數學家也住在這樣的房子裡」。
他回憶,吳文俊住的房子很小,但很乾淨,就像普通城市人家。在家裡,吳文俊和夫人平常用上海話對話。只有牆上的題詞,以及一些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才能讓旁人意識到這個老人的不平凡。
王維克說,談話過程中,絲毫不會感受在和一個學術巨人對話,「就跟一般的老人對話,你會感覺非常舒服。」出門的時候,吳文俊也堅持送到門口。
「我們知道吳先生擔任過數學界的領導,但是他的言語中始終看不出是一個領導,始終讓你覺得他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家。」 王維克說。
學生們寫下哀思之語。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上海數學科學學院數學系系主任章璞回憶,2000年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獎第二天就回到了中國科技大學,「說要來感謝同事、同學們,就回到了科大。」
章璞當時在中科大負責教學方面的事務,參與了陪同,對於吳文俊的言行同樣印象深刻,「吳先生為人就像一個慈愛的長輩,非常的謙虛。」上海交大數學科學學院數學研究中心主任武同鎖特別提到了吳文俊在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貢獻。
「現在看來吳先生在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上做出非常大的貢獻,還主編了一系列的關於中國數學史方面的一些專著,為中國古代數學爭得榮譽。」 武同鎖說,他這一代人很多人,對中國古代數學的了解,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後面當我們做了教師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我們只要有機會就會在課上面引述吳老的觀點。」 武同鎖還認為,吳文俊在拓撲學上舉世矚目的吳(第一)公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可算,便和中國古代數學思想方法一脈相承。
青年教師代表王增琦回憶,自己第一次知曉吳文俊是在大學的暑期拓撲班上,老師帶來一本書,吳文俊剛剛出版的《數學機械化》,「書寫的思路簡明扼要,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欲罷不能的挑戰,那門課進者和聽者都感到酣暢淋漓。」
後來,從別人口中,王增琦也聽到了更多關於吳文俊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吳文俊快60歲了,卻天天上機房,每天都是排隊練習上機最早的人,也是離開機房最晚的人。
「就這樣一步步的積累、驗證,使得他開創了偉大的數學機械化證明這一個新領域、新方向。」 王增琦說,吳文俊雖然已經故去,但書還在,不斷創新開拓的故事也會傳誦下去,激勵一代代的學子奮鬥。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對吳文俊孩子般的笑容印象深刻,「從他的笑容當中可以體會到他精神世界的富裕,好像特別滿足。」林忠欽勉勵在座的師生,傳承吳文俊的科學精神和報國情懷,勇攀高峰、再創輝煌,不負吳文俊一生的希望。
學生們祝福吳文俊老先生一路走好。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除了追思會現場,學生們也在校園裡集體緬懷這位數學大師。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文俊路,學生們自發前來悼念。在帶有吳文俊頭像的路牌前,學生們擺上一束束雛菊,並寫道「吳老一路走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