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在新疆駐守的阿爾泰被竄逃的羅布藏旦增端了大營,燒了糧食,還連帶著戰死了80多人。但阿爾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在奏摺上一通粉飾,反倒成了他打的一場大勝仗,還申請朝廷再調撥一萬石糧食給他。
而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雍正同軍機處的幾個大臣產生了分歧。雍正認為,阿爾泰戰敗不算什麼,但諱敗冒功卻是欺君行徑,主張將其交部議罪。
但是,軍機處的幾個大臣都沉吟半晌,不置一詞,顯然是有難言之隱,不敢說出來。張廷玉試探地提出:「倘若因為小敗而大懲,那麼大敗呢?即便撤換了阿爾泰,目前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替代他。」
但雍正執意要處置阿爾泰,這時八爺胤禩終於開口了,他也認為不應處置阿爾泰,理由是:
第一,諱敗冒功是邊將積習,換了誰都是一樣的,想要輕易根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二,阿爾泰是康熙爺西徵時的老軍務,不可謂不知兵。他能在大漠中堅守多年,足以證明他是忠忱之士。倘若因小過而重懲他,必然會寒了邊疆將士的心;
據此,胤禩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即立即調撥糧食給阿爾泰,準其立功名單,然後令其相機乘勝追擊,並在密折上點明,這樣可以令其畏威懷德,為國盡忠。
雍正沉吟半天,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他還是認可了胤禩的提議,並撥發糧草給阿爾泰。
之所以雍正會在這件事上向胤禩妥協,其原因有二:
第一,雍正雖然一直忌憚和懷疑胤禩,但在這件事上,胤禩的處理的確是最佳的。所以,這時的雍正還是充分展現出自己作為帝王的理性和隱忍,及時克制了自己的偏見,認可了胤禩的做法。
第二,軍機處所有大臣的集體意見也傾向於支持胤禩,就連一向支持雍正且謹言慎行的張廷玉都罕見地站在胤禩一邊,向雍正進言,雍正雖然是帝王,但幾位軍機大臣都不支持他,他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妥協。
第三,雍正當然明白,阿爾泰該當處置,但從阿爾泰一事上,雍正卻看到了當時大清朝整體吏治敗壞的現狀。如果僅僅處置阿爾泰,而不徹底整頓吏治,像這種諱敗冒功、粉飾太平的行為仍會繼續出現,防不勝防。但是,整頓吏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必須贏得百官尤其是軍機處官員的支持,而強行處置阿爾泰不僅於事無補,勢必也會造成張廷玉等軍機大臣的離心離德,所以,雍正也只好在阿爾泰一事上暫時妥協,以贏得張廷玉、馬齊等官員的支持和信任,才能騰出手來徹底整頓吏治,扭轉官場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