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香港零售餐飲業持續低迷,香港商鋪市場空置率飆升。地產中介美聯工商鋪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四大商鋪核心區的空置率高達9.2%,當中銅鑼灣的空置率升至12.2%。該行認為,香港商鋪市場正進入「超大型調整期」,核心區的租售價格預計會重返2006年至2007年的水平。
香港四大商鋪核心區指的是銅鑼灣、尖沙咀、中環、旺角這四個區。美聯工商鋪在今年春節前後對四區共7503間商鋪統計後發現,目前有689間空置商鋪,較去年第三季度多207間,空置率達9.2%,是2016年有記錄以來新高。
報告指出,銅鑼灣的空置率為四個核心區之冠,因過去半年多時間,示威活動時常發生在銅鑼灣而產生直接影響;此外,銅鑼灣以遊客消費為主,社會事件期間訪港旅客急跌,商戶生意轉差,加上該區租金較貴,令不少商戶選擇結業,推高空置率。
空置率第二高的是中環地區,達11.8%,亦是有記錄以來新高。美聯工商鋪資料研究部分析員陳浩璋指出,經濟轉差導致不少在中環設立辦公室的公司縮減規模或者搬離中環,加上中資公司審慎擴充,未有大規模租用寫字樓,白領階層及跨國公司職員消費的消費力降低,從而導致該區的商戶生意減少,進而令空置率攀升。
截至2020年1月底,香港零售額已錄得連續12個月跌幅,且從2019年7月,即社會事件開始後,跌幅逐步擴大至雙位數字。新冠疫情在2020年1月底爆發並持續至今,香港零售業界預料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額跌幅可達30%-50%。
在當前零售寒冬中,不少業主已經開始對商戶減租。美聯旺鋪董事盧展豪表示,據他了解,目前有大約六、七成的業主開始減租,普遍傾向分階段進行,即減租三個月或半年,部分減租幅度高達50%;暫時未見到減租一年或以上的。
他還指出,目前商戶欠租的情況比較嚴重,許多商戶今年1月、2月的租金都未繳清;而此前香港出臺的多項扶持零售業的措施只是杯水車薪,如果商戶的收支持續不平衡,仍會選擇結業。港府於今年2月成立抗疫基金,當中包括向每家零售商戶發放8萬港元津貼;2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亦宣布向每名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派發1萬港元現金,刺激消費。
至於續租情況,盧展豪坦言,從來沒有見過租客傾向以短租約續租,很多人表示無法看清疫情後經濟變化情況乃至社會運動會否捲土重來,對未來沒有信心。「大家都傾向先租半年,因為不知道半年後的情況會如何變化。」他說,甚至有商戶在業主提出減租五成的情況下都不願意續租。通常而言,當市道向好時,商戶會傾向與業主籤訂長期租約,以規避租金上升而導致營運成本增加的風險。
盧展豪表示,香港商鋪市場進入了一場「超大型調整期」,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內地自由行政策叫停及部分關口關閉,令核心區的商鋪市場雪上加霜,疫情亦打擊本地消費者的信心。此外,今次疫情較非典的影響更廣泛,預計持續時間更長;加上即使疫情完結,社會事件是否會捲土重來,中美貿易爭端會否在今年下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再現亦是未知數。他還指出,香港經濟正處於繁榮期的尾聲和衰退期的初段,失業率預計會繼續上升,市民的消費也會更加審慎。
「我們認為,今次疫情過後,商鋪市場未必可以複製2003年後的反彈大奇蹟。」
盧展豪表示,到今年底,前述四個核心區鋪位的租金及售價預計將較2013年的歷史高位下跌六至七成,相當於重返2006年、2007年的水平,目前水平大概與2010年相若。
美聯工商鋪行政總裁黃漢成表示,非典過後,港澳自由行的開通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誘因,但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恢復也比較困難,所以未必會有類似的政策出臺,令香港經濟「痊癒」。「商鋪市場隨時有可能回到2003年之前的水平,當時既沒有自由行,經濟狀況又差。」黃氏指出。
美聯工商鋪預計,到今年第三季度,空置鋪位的數量仍會繼續上升,預料將達到900間,空置率整體可高達12.5%,其中銅鑼灣、中環、尖沙咀地區可高達14%-15%,旺角區由於有較多民生消費,空置率料從當前的6.4%升至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