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今年你有沒有給自己定一些flag?
比如,一個月減肥10斤,半年把煙給戒了,一個星期看一本書,學會一個新技能,像攝影剪輯什麼的……
不知道你的flag,目前進展得怎麼樣?
反正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中不少今年要健身減肥的,剛開始還熱情滿滿地每天在朋友圈裡打卡po健身照、健康餐、體重數。後來就慢慢地變成兩三天或一個星期曬一次,而到現在似乎已經變成了「美食博主」,朋友圈裡發的幾乎都是燒烤、奶茶、小龍蝦……然後再配上一句「吃了這一頓,明天就減肥!」
然後,我也檢查了一下自己的flag,嗯,目前為止完成了1%吧。
所以,我們定的一些目標,經常會做著做著就沒動力了,很容易半途而廢。
那怎樣才能把目標給做成呢?
這裡分享了三個幫助完成目標的好方法:
方法一:在你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先關注已經完成的小任務,目標進程過半時再關注離目標還有多遠。比如一個月要減肥10斤,剛開始要關注的是這個星期我已經減掉了2斤了,而不是想著我還有8斤沒減掉。關注已經得到的成效,會讓你更有動力堅持下去。而等到減到6、7斤的時候,這時候就要想想還有幾斤沒有減掉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在任務的最開始,注意已經得到一點小成效或已經完成一點小任務的人會更容易行動。而當目標進程過半的時候,變一下聚焦點,把注意力集中在剩下的少量任務,也會激勵你去完成目標。
就好像你去買果汁,果汁店給了你一張記數卡,買一杯果汁,店裡就給你記一次,記滿十杯,你就可以免費再喝一杯。
一開始記了一兩次,你可能會更願意來買果汁。但如果一開始你找朋友幫你買,幫你往卡片上增加次數,反而到後來,你就不願意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任務的最開始,注意小數字的人更容易行動,比如,從2次到4次,相當於翻了一倍,會讓人覺得效率高。但如果從6次到8次,雖然也是增加了2次,但你覺得好像只完成了任務的四分之一。
所以,當進程過半的時候,你的聚焦點就要變一下了,注意力要集中在剩下的少量任務。「你離免費奶茶只差兩次了」比「你已經完成了八次」更讓人有動力。
方法二:設定目標的時候,不要給一個單一的目標,要給一個浮動範圍。也就是說,假如你一個月要減10斤,你是要給自己定一個星期減掉2-3斤的浮動目標,而不是一個星期減掉2.5斤的固定目標。
為什麼呢?
因為讓人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挑戰性,一個是可實現性。
有挑戰,才能讓人有幹勁,但前提是這個挑戰得是可實現的。面對單一的目標,人就會選一個相對容易完成的,並且還有點挑戰性的數字,或者是選一個折中方案。
但浮動目標呢?兩個因素都有了,所以目標更容易實現。
方法三:如果想讓人實現目標,推遲一點兒比立刻做要好。不是說要立馬行動麼?為什麼要推遲呢?
因為未來和現在,對於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一想到馬上就要做的事情,人們會想得很具體,但很久之後才做的事情,大家會想得很抽象。
比如,你想組織朋友去做義工,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這個周末就去,還有一個選擇是兩個月之後的某個周末再去,他們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如果這個周末就去,他們就會想,自己聚會或者逛街的時間被佔了,可能去的人就不多。
如果是兩個月之後再去,他們就不太會想自己願不願意做,而是應不應該做。當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點慈善的時候,就更容易答應你的請求。
行為科學家把這種方法叫做未來綁定法。當你想說服人減肥的時候,不要讓他馬上去減,而是把減肥的時間推遲。
當然這個改變得是對他們有好處的,或者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所以,如果你確定讓某個人做一件事會遭到拒絕,那你就可以換個方式,讓對方答應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做出改變,這樣你成功率會更高。
總結一下:如果你想實現目標,做事的時候幹勁更強一點,不要半途而廢
可以先關注已經完成的小任務,進程過半時再關注離目標還有多遠。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浮動的目標範圍。制定完目標,可以稍微推遲一下再做!
你今年給自己定了什麼flag呢?目標完成了多少?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