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第四紀

2021-02-0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普氏野馬化石作為氣候標誌的重要性還在於其生態習性的穩定,而其他很多動物則不具備這個特點。


以大熊貓為例,它也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其現代的分布區也非常狹窄,僅產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及陝西西南部;而在第四紀時期,大熊貓的分布卻非常廣泛,尤其是在中國南方。大熊貓的這些特點似乎正與在北方分布的普氏野馬類似,那麼大熊貓是否也能作為一種氣候標準化石,以它今天生活地區氣候環境來推測過去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熊貓的生態習性已經改變。現代的大熊貓生活在2000~4000m高山有竹叢的樹林中,與它共生的也是一些喜冷的高山動物,其食性也由食肉逐漸演變為專門吃竹子;而在第四紀的動物群中,南方以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為代表,與大熊貓共生的動物包括貘、犀牛、象等喜熱的森林動物。所以,大熊貓的生態習性是不穩定的,因此不能用將今論古的方法把大熊貓作用一種一貫喜冷的高山動物。


而普氏野馬卻不同,無論現代還是地史中,與它共生的都是適應乾燥寒冷氣候的荒漠動物,所以普氏野馬似夠作為一種氣候標準化石,從其地史分布反映出東亞季風的進退。



文章發布於《第四紀研究》2017年第4期,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老師,特此感謝!部分圖片為小編添加,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黃大年》開播 馬躍讚揚黃大年精神一度哽咽
    網易娛樂10月11日報導 由中央電視臺、吉林電視臺、吉林省影視劇製作集團、省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聯合出品,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影視劇製作集團、上海嘉彤影視、吉林大學等單位聯合攝製,導演杜軍執導,演員馬躍、丁勇岱、張凱麗主演的6集電視連續劇《黃大年》今日在北京舉辦了開播發布會,主演們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被黃大年的故事所感動
  • 馬躍墜亡案因監控缺失仍是謎 被指經歷詭異電擊
    有人證實,事發時,馬躍身邊沒有旁人,是自己直挺挺地倒向站臺下。資深法醫根據馬躍身上的傷痕得出結論,稱馬躍在跌下站臺前遭遇詭異電擊,懷疑地鐵漏電。而鑑定又顯示,事發地附近絕緣良好,不存在漏電使人觸電的可能性。  所有的可能和懷疑原本可以由現場的監控設備來解答,但地鐵公司未能提供這份監控,理由是設備故障,沒有錄像。
  • 為什麼第四紀又稱「靈生紀」?
    第四紀指大約240萬年以來的地質時期,是地球發展歷史的最新階段。其重要特點是發生了多次寒冷的大冰期。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1 第四紀冰凍圈的研究意義 第四紀被定義為冰川紀,其基本特徵是冰期-間冰期交替。 我們現在處於全新世相對暖溼的時段,這個時段是整個第四紀氣候環境演化的延續。第四紀冰凍圈的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第四紀氣候環境變化的幅度、頻率及其原因與後果。掌握這些規律,有利於觀察和預測當前和未來氣候環境變化趨勢;尤其是在全球持續變暖的背景下,地球這個宇宙中的「諾亞方舟」到底駛向何方。第四紀冰凍圈的研究至少可以給出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極限幅度。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物種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氣候周期轉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動物遷徙或滅絕。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他表示,這是黃海迄今為止已報導的第四紀以來年代解析度最高、巖心年代最老的鑽孔,不僅為南黃海地區進行精確的地層對比劃分、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學標尺,也為陸架區的古地磁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將根據所建立的新的時間標尺,重建黃海地區100萬年以來的沉積環境和古氣候演化歷史。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1893—1987)楊光榮  袁復禮,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還曾任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李四光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紀的時期基本上與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500萬年至2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衝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
  • 第四紀黃土高原南部C4植物階段性擴張
    相對於晚第三紀C4擴張的研究而言,第四紀時期C4擴張的歷史在全球不同地區的表現形式及其動力機制的研究,無疑也是第四紀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課題。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孫繼敏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選擇了黃土高原南部的渭南黃土剖面為研究對象,以有機質和碳酸鹽碳同位素為分析手段,重建了2.6 Ma以來高解析度有機質碳同位素及其C4植物的演化歷史。
  • 2009年全國地貌與第四紀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2009年全國地貌與第四紀學術研討會於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協辦,來自全國30個研究所、大學和出版單位的11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青藏高原亞東-谷露裂谷北段晚第四紀活動速率確定
    ◎馬曉麗/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為確定青藏高原內部分布的南北向裂谷晚第四紀活動速率,該所首位外籍「黃汲清青年人才」、自然資源部深地動力學重點實驗室Marie-Luce Chevalier(馬曉麗)研究員及其團隊,以亞東-谷露裂谷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並對青藏高原內部現今的變形特徵及裂谷周緣地震活動進行了探討
  • 260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現代生物基本定型,人類正式出現
    而到了大約260萬年之前,猿已經完全進化為了人,科學家們將這個時期稱之為「第四紀」,一直到今天,我們都處於「第四紀」階段,而當時很多動物的外貌,看起來也與現代生物沒有什麼區別了。科學家們是如何判斷出「第四紀」的起始時間呢?
  • 第四紀冰川動植物滅絕,而神農架動植物得以倖免,是神農的庇佑嗎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至今還能在神農架找到佐證之物,在神農架發現了神話史詩《黑暗傳》,將神話傳說與歷史連接在一起,而且在神農架還發現了大批遠古石器遺址,這些都是神農在長江流域播撒文明的例證;因此神農架算是楚文化的源頭之一,其間隱現著人類祖先的活動蹤跡;而且時至今日,神農架還存在著眾多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例如轟動世界的珙桐、上千年的杉樹,以及金絲燕、白熊、白蛇等,在第四紀冰川侵襲中大面積滅絕的珍稀動植物
  • 山東這座不著名的小山非常不一般 是第四紀冰川遺存
    山東這座不著名的小山非常不一般 是第四紀冰川遺存山東新泰這座山是非常不一般 懸崖邊有球狀巨石標籤:中國山東旅遊地理、山東新泰青雲山、懸崖有球狀巨石的山、第四紀冰川遺存、旅遊景點推薦介紹這大概是遠在百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所造成的特殊景象,是冰川的偉力把它從山上或遠處搬運到此地,冰雪融化後停放在這裡的,不然誰有如此神力把此巨石放在懸崖邊上放任不管了呢?這是我的猜想,但看了李四光研究和發現中國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的文章所聯想出來的,多少有點根據吧。
  • 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是否存在?來聽院士和你聊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第四紀大冰蓋的爭論一直存在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氣候組合在外圍與內部差異巨大,決定著第四紀冰川發育和古雪線分布。第四紀古冰川以高山為中心,但未構成高原統一的大冰蓋。在高原面上形態保留完好的火山錐和熔巖臺地、含有機質的古湖泊沉積等說明不存在連續大冰蓋。關於湖泊演化和水系的變遷,中新世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縱橫交錯的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奠定現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 萬年冰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新聞—科學網
    經中科院地質專家考察認定:冰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2005年萬年冰洞被評審為國家地質公園。 冰洞口徑寬20多米,深100多米,洞內有冰柱、冰石筍、冰鐘乳石、冰渦管、冰花、冰葡萄、冰的結晶片等。堪稱一個冰的世界,在五彩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夢幻般的景象。
  • 「震撼視頻」給我十分鐘,帶你看遍赤峰第四紀冰川遺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約在距今300萬年到1萬年的時間,地球進入到了第四紀冰期大約在2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在這些山脈上積累了厚厚的冰雪層,三大山脈的崇山峻岭中,留下無數體量巨大的冰川遺蹟。赤峰本地人最先發現了境內的冰川遺蹟。1997年,赤峰市巴林左旗水泥廠職工任久奎把平頂山拍到的照片,寄給了《中國環境報》。半個月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韓同林、勞雄兩位教授來到這裡。
  • 又現鯨背巖 | 九龍縣發現兩處第四紀古冰川奇觀
    「鯨背巖群」是第四紀古冰川奇觀,在南北極冰川退化後比較常見,但在內陸山地冰川地區十分罕見。形成這樣的鯨背巖景觀至少需要一萬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獵塔湖鯨背巖 / 胡清開 攝小貼士第四紀古氣候變化是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