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懷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地溝油不再上桌

2020-09-14 人民赤子


劉人懷院士

這位身材魁梧的老爺子,濃眉方臉,三七分的頭髮依然烏黑,腳步矯健地走到椅子前坐下,聊起了他的大學與科研。儘管談到過往的倒黴事兒,但他依然報以一串爽朗的笑聲。他今年80歲,不過看上去只有60歲光景。

他叫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執行會長,他是中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開拓者之一。「自然界和工程界,大多數物體都是由板和殼組合而成,我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製造出最合理的、最能承受載荷的結構。」劉人懷通俗地介紹他的研究領域。

劉人懷在62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神舟飛船和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等高精尖項目的研究,最擅長的應用研究領域是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表及壓力容器的計算工作。

儘管研究很高貴冷豔,但這位科學家卻和藹可親,談笑風生,讓人如沐春風。不過,他也有相當接地氣的科研項目,他組織了一個餐廚垃圾處理的項目,致力於解決垃圾圍城和地溝油的大困局。

「垃圾處理,其實我也不懂。不過作為科學家,我可以發現問題,整合力量來解決問題。」劉人懷說,作為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他2009年對垃圾分類產生了興趣。

有一個市長跟他說,那座城市每天產生2.4萬噸垃圾,幾乎沒有地方填埋,而填埋也會對空氣、水、土壤等都產生汙染隱患。由於鄰避效應,垃圾焚燒推動難度也很大。他還發現一個事實,雖然前端把垃圾分類了,但是處理時很多時候又混在了一起。

「這些垃圾中有將近一半都是餐廚垃圾,最緊迫、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餐廚垃圾。」劉人懷說,餐廚垃圾也是地溝油的源頭,地溝油是致癌的,危害極大。於是,他組織了環境、生物、管理等各類學科的30人研究團隊來研究垃圾處理的新辦法。

跨界效應快速顯現。僅幾年時間,他們篩選出一種能降解餐廚垃圾的「噬汙酵母」,並以此為核心搭建了一種先進的「聯合生物加工工藝」來處理餐廚垃圾。

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微生物,一般酵母根本無法倖存於垃圾堆這種惡劣環境中,但噬汙酵母非比尋常。它能夠將經過破碎和分選、嚴格滅菌的餐廚垃圾,進行溫和的生物發酵,聯產出酒精、工業毛油、高蛋白酒糟飼料、乾冰等高價值產品,同時還兼顧了水和空氣處理。

「這種方式真正實現了零汙染!」劉人懷說,不僅省了約50元/噸的垃圾處理費,而且還可以產生每噸五六百元的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地溝油、垃圾圍城問題可以從源頭上得到有效解決。

去年起,這項技術已經在廣州、杭州、江蘇海門等城市投用,目前每天可以處理五至七噸餐廚垃圾。而成都、重慶、西安、呼和浩大、哈爾濱等城市相關負責人聞訊前來洽談推廣事宜。

「有人類就有垃圾了,全中國、全世界都可以用這項技術,空間無限大!」

儘管在科研領域上天入地,縱橫馳騁,但是談起創業,劉人懷坦言創業維艱。在他看來,做研究只需要腦袋和紙筆就行了,但是科研成果要轉化除了技術,還需要人、場地、資金和設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緣際會,劉人懷碰到了碧桂園科技小鎮。2017年5月17日,劉人懷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籤約進駐惠州潼湖的碧桂園創新小鎮。「碧桂園是個很大的集團,有了碧桂園支持,這個項目會做得更好更快!」碧桂園科技小鎮致力於為中國製造、中國創造打造平臺,做重資產運營,讓企業輕裝上陣。劉人懷對此深表肯定。

「我來廣東26年,可以說看著碧桂園發展壯大,碧桂園是一家秉承初心、良心、匠心的企業,口碑很好。」 2017年5月14日,在第三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重頭戲——佛山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論壇上,劉人懷說。

如有侵權請告知

人物名片:

劉人懷,板殼結構分析與應用專家,工程力學專家、管理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1940年生於成都市,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暨南大學校董、教授、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併兼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首席諮詢專家、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標準化科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等職。

1958年9月至1960年7月,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學習。

1978年11月任講師,1980年10月任副教授,1985年7月任教授,並先後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學報副主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1981年3月至8月,哥廷根市,歌德學院,學習德語。

1981年8月起,波鴻市,魯爾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世界著名力學家W·Zerna教授的研究室,任客座教授,並任該地區中國科學家和留學生聯合會第一任主席。

1982年12月,希臘薩洛尼卡市,亞里斯多德大學鋼結構研究所,應著名力學家Panagiotopoulos教授邀請,講學。

1986年6月任副校長,1990年任博士生導師,並獲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

1988年9月至11月,加拿大卡爾加裡市,卡爾加裡大學土木工程系,應著名力學家C.Y.Chia教授邀請,任訪問研究科學家。

1991年6月至7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出席世界名人大會(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參加)。

1991年11月,廣州市,暨南大學,先任副校長,後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併兼任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聯邦德國波鴻市,魯爾大學靜動力學研究所,應著名力學家Kratzig教授和洪堡基金會主席Lust博士邀請,任客座教授。

1995年12月至2006年1月任校長,1996年12月至2000年2月兼任黨委書記,併兼任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2月至2006年4月任暨南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9月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首批院士。

2015年全職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創建了創新與發展研究院並擔任院長。

(資料均來自百度詞條)

相關焦點

  • 垃圾圍城——中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
    和這些陌生的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相比,令年輕人感到更加難以理解的,是老一代對於「節約」、「節省」的執著,以及積攢廢物的那種略顯固執的生活習慣。老一代則「看不慣」年輕人的浪費,對他們而言,不再匱乏,絕對不是拋棄「厲行節約」、「克勤克儉」等「美德」的理由。
  • 以第一名考入985名校,他大學就參加"絕密任務",開創我國多個第一當選院士
    一生奮鬥,一生傳奇,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1963屆數學力學系傑出校友——劉人懷。不僅是在科研領域中有所建樹,劉人懷還擔任過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校長、澳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20餘年擔任校領導,成就突出。同時,1999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2000年再當選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 菜鳥x 斑鳩|解決垃圾圍城,打造無廢城市
    按照保守的算法,我們每人每天至少會製造1.5公斤的垃圾。你可能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垃圾會被扔到哪裡去,但其實它就「圍繞」在你我身邊。(圖片來源:王久良《垃圾圍城》)2017年,上海生活垃圾清運量為743.07萬噸,北京更加龐大,達到924.77萬噸。
  • 淺析「垃圾圍城」問題的危害、成因及對策
    【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城市垃圾佔地的現狀和危害如何?「垃圾圍城」的成因是什麼?面對垃圾步步緊逼,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在固廢處理方面,人們有著太多的問題。中國環保在線現就我國城市垃圾佔地問題的危害、成因和對策等進行解讀。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上):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分類
    2012年出臺垃圾源頭分類和社區堆肥的政策之前,班加羅爾市生活垃圾主要是混合收集、混合運輸、填埋處理。那麼,為什麼班加羅爾會在2012年出臺這樣的社區堆肥政策呢?垃圾圍城危機印度在2000年出臺過垃圾管理政策,只允許焚燒不可回收的垃圾。
  • 地溝油也能重獲新生,科學家或將地溝油另用,可以上天
    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會產生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垃圾,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會有很多垃圾的出現,餐飲業這幾年最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地溝油。人們幾乎成為了「談油色變」,如果說是某一家餐飲企業被扯上了地溝油,那麼這一家企業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前景了,所以這也導致很多商家會根據這個油來造一些噱頭,比如說吃完火鍋之後直接把墨汁倒在鍋裡,告訴消費者們自己不會用回收油。
  • 來自地球人的焦慮:聊聊垃圾圍城與土壤汙染
    ,生活日常就是搜索「XX是什麼垃圾」。近日,#快被垃圾分類逼瘋的上海居民#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截至26日17點,閱讀量已超2.4億,討論量超7.5萬。還有網友調侃:「感覺上門收垃圾的人可以像外賣快遞員一樣火一下,找個合適的就業商機,以及要不要快速出版一批垃圾分類手冊呢?」
  • 不再當「世界垃圾箱」!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 國內再生資源...
    原標題:不再當「世界垃圾箱」!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國內再生資源行業風口已至 摘要 【不再當「世界垃圾箱」!
  • 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投入運用 破解垃圾圍城有新招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網購多了,外賣便利了,垃圾圍城形勢卻更嚴峻了。近年來,震驚全國的垃圾傾倒案、偷運現象也時常見諸報端。   數據顯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近2/3比例的城市被垃圾帶所包圍,1/4的城市無適合場所堆放垃圾。若長期露天堆放、隨意處理,對大氣、土壤、水體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
  • 綠色奧運破解「垃圾圍城」
    綠色奧運破解「垃圾圍城」  與部分西方國家樂於將奧運政治化不同,中國公眾顯然抱有更為切實的想法——希望奧運會帶給北京乃至中國的不止是17天的變化。  其實,每個奧運問題背後都是中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奧運會只不過把這些集中呈現在17天而已。
  • 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前景如何
    從各地回收來的地溝油,通過罐子底部的管道流入廠房,開始了向生物柴油的「華麗轉身」。在最末端的蒸氣車間,出油口正往外冒著清澈的黃色液體,兩名技術員對產品的色澤、濃度等進行檢測。王翌說,從投入原料到出油需要酯化、醇解、負壓脫醇、甘油分離等6大環節,生產過程不到一天。生物柴油的含硫量大約只有石化柴油的二十分之一。
  • 精耕微生物處理餐廚垃圾 緣月生物抒寫科技崛起新篇章
    在日前舉辦的2016中國環博會廣州展上,江蘇緣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其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的技術造詣——BSK餐廚垃圾消滅菌劑,引爆全場,成功攪動行業風雲,吹響以技術創新破除垃圾圍城的集結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垃圾圍城警鐘長鳴,餐廚廢物體量猛增不減……如何在規避傳統處理方法弊端的同時,妥善有效地處理餐廚垃圾,利用技術手段打破垃圾圍城困境,並促進可持續發展?面對這樣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江蘇緣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緣月生物」)給出了答案。
  • 連城縣實驗小學開展「學好垃圾分類 逃離垃圾圍城」主題活動
    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既是寶藏,那麼只要放對地方,就能充分挖掘和發揮垃圾最大的價值。孩子們在觀看了相關圖片、視頻後,進一步感受到了「垃圾圍城」的威脅,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同時,志願者們還通過生動有趣的小品、展示環保志願者們的「五寶」等環節,從垃圾的現狀、垃圾的危害、垃圾如何分類與減量等方面,詳細講解了垃圾如何從源頭分類投放,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和資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倡導同學們學習和掌握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知識,遵守垃圾分類標準和規範。
  • 太赫茲技術識別「地溝油」?只需10秒
    昨天開幕的產業計量(上海)論壇透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領銜的太赫茲科研團隊,首次將太赫茲技術用於人參皂苷的精準定性與定量檢測,可有效識別西洋參的不同產地。此舉解決了現有藥典液相質譜法專業技術要求高、耗時長、專業儀器成本高、損耗樣本等難題,為高級藥材的新計量工作提供新方法。
  • 高中生發明地溝油鑑別法:8℃就凝固是地溝油
    ■日本利用地溝油製造生物燃料,供垃圾車使用(資料圖)。●高中生發明地溝油鑑別法網上熱傳 ●果殼網:方法有漏洞誰能借我們一雙慧眼,看穿那盤菜中有沒有地溝油!「地溝油在8℃即凝結。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左右的冰箱,如凝結,即為地溝油。」
  • 泡麵不再是垃圾食品,多加這2樣,一碗泡麵也能變成營養餐
    現在很多人都表示泡麵是垃圾食品,越來越多的研究表示,泡麵作為油炸食品,含有大量的防腐劑,甚至還有人說泡麵吃多了,會變成木乃伊,其實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泡麵吃起來方便快捷,很多人都喜歡,吃法也是越來越多,不再拘泥於簡單的開水衝泡,而是有了自己的創新,讓泡麵重新換發光彩!
  • 地溝油事件引發信任危機 重慶老油火鍋退出江湖?
    本報記者 楊新宇 攝     日前,一家名叫「重慶胖媽爛火鍋」的店在西安查出使用地溝油,接著,成都爆出13家火鍋企業使用問題油,網絡黑名單直指重慶火鍋,地溝油「燙傷」重慶火鍋。昨日,我市小天鵝、德莊、秦媽、蘇大姐等知名品牌火鍋老闆拍案而起,共同宣誓,廢除老油,將火鍋湯料變革進行到底。
  • 中國科學家攻破世界難題,白色汙染將不再是問題
    如今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中,都有塑料垃圾的身影,甚至在海洋中也會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從而影響海洋生物生存。,對生命安全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塑料製品是非常難降解的,如果通過填埋的方式來處理塑料垃圾,只會導致塑料垃圾越積越多,所以塑料垃圾的處理讓不少科學家都感到頭疼。
  • 小龍坎一門店兩年製售2噸地溝油是咋回事?你還敢去吃嗎?
    但合議庭在評判後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的規定,「地溝油」犯罪,是指用餐廚垃圾、廢棄油脂、各類肉及肉製品加工廢棄物等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用油」,以及明知是利用「地溝油」生產、加工的油脂而作為食用油銷售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