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懷院士
這位身材魁梧的老爺子,濃眉方臉,三七分的頭髮依然烏黑,腳步矯健地走到椅子前坐下,聊起了他的大學與科研。儘管談到過往的倒黴事兒,但他依然報以一串爽朗的笑聲。他今年80歲,不過看上去只有60歲光景。
他叫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執行會長,他是中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開拓者之一。「自然界和工程界,大多數物體都是由板和殼組合而成,我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製造出最合理的、最能承受載荷的結構。」劉人懷通俗地介紹他的研究領域。
劉人懷在62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神舟飛船和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等高精尖項目的研究,最擅長的應用研究領域是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表及壓力容器的計算工作。
儘管研究很高貴冷豔,但這位科學家卻和藹可親,談笑風生,讓人如沐春風。不過,他也有相當接地氣的科研項目,他組織了一個餐廚垃圾處理的項目,致力於解決垃圾圍城和地溝油的大困局。
「垃圾處理,其實我也不懂。不過作為科學家,我可以發現問題,整合力量來解決問題。」劉人懷說,作為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他2009年對垃圾分類產生了興趣。
有一個市長跟他說,那座城市每天產生2.4萬噸垃圾,幾乎沒有地方填埋,而填埋也會對空氣、水、土壤等都產生汙染隱患。由於鄰避效應,垃圾焚燒推動難度也很大。他還發現一個事實,雖然前端把垃圾分類了,但是處理時很多時候又混在了一起。
「這些垃圾中有將近一半都是餐廚垃圾,最緊迫、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餐廚垃圾。」劉人懷說,餐廚垃圾也是地溝油的源頭,地溝油是致癌的,危害極大。於是,他組織了環境、生物、管理等各類學科的30人研究團隊來研究垃圾處理的新辦法。
跨界效應快速顯現。僅幾年時間,他們篩選出一種能降解餐廚垃圾的「噬汙酵母」,並以此為核心搭建了一種先進的「聯合生物加工工藝」來處理餐廚垃圾。
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微生物,一般酵母根本無法倖存於垃圾堆這種惡劣環境中,但噬汙酵母非比尋常。它能夠將經過破碎和分選、嚴格滅菌的餐廚垃圾,進行溫和的生物發酵,聯產出酒精、工業毛油、高蛋白酒糟飼料、乾冰等高價值產品,同時還兼顧了水和空氣處理。
「這種方式真正實現了零汙染!」劉人懷說,不僅省了約50元/噸的垃圾處理費,而且還可以產生每噸五六百元的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地溝油、垃圾圍城問題可以從源頭上得到有效解決。
去年起,這項技術已經在廣州、杭州、江蘇海門等城市投用,目前每天可以處理五至七噸餐廚垃圾。而成都、重慶、西安、呼和浩大、哈爾濱等城市相關負責人聞訊前來洽談推廣事宜。
「有人類就有垃圾了,全中國、全世界都可以用這項技術,空間無限大!」
儘管在科研領域上天入地,縱橫馳騁,但是談起創業,劉人懷坦言創業維艱。在他看來,做研究只需要腦袋和紙筆就行了,但是科研成果要轉化除了技術,還需要人、場地、資金和設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緣際會,劉人懷碰到了碧桂園科技小鎮。2017年5月17日,劉人懷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籤約進駐惠州潼湖的碧桂園創新小鎮。「碧桂園是個很大的集團,有了碧桂園支持,這個項目會做得更好更快!」碧桂園科技小鎮致力於為中國製造、中國創造打造平臺,做重資產運營,讓企業輕裝上陣。劉人懷對此深表肯定。
「我來廣東26年,可以說看著碧桂園發展壯大,碧桂園是一家秉承初心、良心、匠心的企業,口碑很好。」 2017年5月14日,在第三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重頭戲——佛山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論壇上,劉人懷說。
如有侵權請告知
人物名片:
劉人懷,板殼結構分析與應用專家,工程力學專家、管理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1940年生於成都市,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暨南大學校董、教授、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併兼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首席諮詢專家、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標準化科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等職。
1958年9月至1960年7月,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學習。
1978年11月任講師,1980年10月任副教授,1985年7月任教授,並先後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學報副主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1981年3月至8月,哥廷根市,歌德學院,學習德語。
1981年8月起,波鴻市,魯爾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世界著名力學家W·Zerna教授的研究室,任客座教授,並任該地區中國科學家和留學生聯合會第一任主席。
1982年12月,希臘薩洛尼卡市,亞里斯多德大學鋼結構研究所,應著名力學家Panagiotopoulos教授邀請,講學。
1986年6月任副校長,1990年任博士生導師,並獲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
1988年9月至11月,加拿大卡爾加裡市,卡爾加裡大學土木工程系,應著名力學家C.Y.Chia教授邀請,任訪問研究科學家。
1991年6月至7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出席世界名人大會(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參加)。
1991年11月,廣州市,暨南大學,先任副校長,後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併兼任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聯邦德國波鴻市,魯爾大學靜動力學研究所,應著名力學家Kratzig教授和洪堡基金會主席Lust博士邀請,任客座教授。
1995年12月至2006年1月任校長,1996年12月至2000年2月兼任黨委書記,併兼任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2月至2006年4月任暨南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9月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首批院士。
2015年全職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創建了創新與發展研究院並擔任院長。
(資料均來自百度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