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帶著月球土特產回來了,可是正當全國人民熱烈歡呼之際,月壤的首個開箱測評隨之公布,不含有機物沒法種菜!當天的新聞聯播,我們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
很多網友聽到這個消息,表示月球多半是廢了。
要知道人類上一次從月球帶土回鄉還是44年之前,這個飽含大國科技屬於全人類級別的項目,古老的華夏文明拿到它的第一反應是,別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就告訴我它能不能種菜。
這樣可愛幽默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種族天賦,貴賤不能讓地空著人閒著,總想著得種點啥,當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去探月的時候,只有中國人自己知道咱是去開荒的。從這一期開始,元仔會開啟一個新的系列,種族天賦,和大家聊聊那些中國人特有的執念。從一個新的維度來觀察生活和世界,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帳號,發現更多有趣有用的知識。
話說回來,要知道在地球上,中國人可是把菜種到了全世界。
在中東的杜拜,面對乾旱的沙漠,來自溫州的同胞們硬是用各類蔬菜給種出了一片綠洲,為了解決沙漠無機的問題,給出的方案堪稱現實版的火星救援,採用和有機糞便混合的方法,糞加沙變成土,瞬間獲得良田百畝。說到這裡,有沒有發現,把這樣的實踐經驗放到月壤身上,距離能種菜也只有一步之遙啊。後來,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在冒著一不小心捅出石油的巨大風險之下,打深井取地下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反正這菜我是種定了。
在非洲的中國維和部隊,是當地有名的軍事農業頻道,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明顯特徵是駐紮的營地會標配一塊菜地,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聯合國供應物資中的蔬菜比例下降很多,官兵們就將原有的菜地統一規劃重新分配,用戰耕結合的老傳統,迎難而上,有力的保障了炊事班的體面。
還記得2016年在南海的那場世紀對峙嗎?6月3日香格裡拉會議上的演講美國防長卡特發出軍事警告,猜測中國疑似繼續在黃巖島進行填島行動,聲稱不會袖手旁觀,並威脅B52戰轟就在手邊。
在如此緊張的形勢下,中國在南海做什麼呢,新華社6月6日的《南沙島礁見聞》原文這樣描述:成群的小蜜蜂穿梭於南瓜地與黃瓜和絲瓜花架間,嗡嗡聲在靜謐的菜園裡奏鳴著歡快的樂曲,去年僅有3頭小豬,如今已經把豬圈連成了片,規模擴大到68頭,為了豬兒們長得更好,還特意平整出了百米跑道……
那一年,戰轟和航母所面對的,不是地瓜就是紅薯,攻擊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中國人為什麼愛種菜?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都很幸運,因為生逢盛世,不用為一口吃的求天問地還沒有門路。
從西漢至清,我國共發生有文字記載的饑荒4186次。範圍如果再擴大一些,從周朝到民國,發生過5258次,而周朝至今不過3000多年,可以說對於飢餓的恐懼感深植於基因之中。
饑荒是一系列問題的結果而並非原因,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糧食不夠才有人挨餓,而是因為分配方式導致。有些東西你無法控制,卻已經身處其中,打工人996、007尚且還不一定能夠還完房貸,有的人不在乎錢卻依舊日進鬥金。
與其說愛種菜,不如說為了獲得內心的寧靜,手裡必須有糧,自古以來對生存的渴望和對飢餓的記憶讓中國人迫不得已掌握了種菜這項技能,接著迫不得已學會在各種各樣的地方種菜,將種菜轉化為樂在其中的種族天賦。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戴蒙德在回答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時候,把糧食生產上升到了文明區別於野蠻的高度,書中引用中國周朝後期的一位作家對野蠻的定義,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發文身、不火食者、不粒食者,認為不燒火做飯的,不種田種菜的,滿身刺青殺馬特,都是不務正業的,和這些沉溺於原始美學的部落相比,完成了農業革命的中原人用簡單粗暴的優越感藐視一切存在。
在古代東亞,中國在糧食生產,技術,文字和國家形成方面的領先優勢所產生的結果是,不僅中華文明這個史詩級的文化大熔爐宣告正式出道,還形成了持續至今的漢字文化圈。
正是由於東亞最早的農民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成了中國人的中國。種菜種出了一個跨越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現在還要把這個文明推進到太空,這一次是月球,下一次就是火星了,馬特達蒙都能把土豆整出來,咱們就等著來自天問的好消息吧。
我的新文章會在同名的個人公號提前首發,歡迎大家搜索關注,原創不易,很開心你能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