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種族天賦,探月取土竟是為種菜,維和部隊南極科考種遍世界

2020-12-23 大又元

嫦娥五號帶著月球土特產回來了,可是正當全國人民熱烈歡呼之際,月壤的首個開箱測評隨之公布,不含有機物沒法種菜!當天的新聞聯播,我們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

很多網友聽到這個消息,表示月球多半是廢了。

要知道人類上一次從月球帶土回鄉還是44年之前,這個飽含大國科技屬於全人類級別的項目,古老的華夏文明拿到它的第一反應是,別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就告訴我它能不能種菜。

這樣可愛幽默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種族天賦,貴賤不能讓地空著人閒著,總想著得種點啥,當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去探月的時候,只有中國人自己知道咱是去開荒的。從這一期開始,元仔會開啟一個新的系列,種族天賦,和大家聊聊那些中國人特有的執念。從一個新的維度來觀察生活和世界,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帳號,發現更多有趣有用的知識。

話說回來,要知道在地球上,中國人可是把菜種到了全世界。

中東的杜拜,面對乾旱的沙漠,來自溫州的同胞們硬是用各類蔬菜給種出了一片綠洲,為了解決沙漠無機的問題,給出的方案堪稱現實版的火星救援,採用和有機糞便混合的方法,糞加沙變成土,瞬間獲得良田百畝。說到這裡,有沒有發現,把這樣的實踐經驗放到月壤身上,距離能種菜也只有一步之遙啊。後來,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在冒著一不小心捅出石油的巨大風險之下,打深井取地下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反正這菜我是種定了。

在非洲的中國維和部隊,是當地有名的軍事農業頻道,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明顯特徵是駐紮的營地會標配一塊菜地,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聯合國供應物資中的蔬菜比例下降很多,官兵們就將原有的菜地統一規劃重新分配,用戰耕結合的老傳統,迎難而上,有力的保障了炊事班的體面。

還記得2016年在南海的那場世紀對峙嗎?6月3日香格裡拉會議上的演講美國防長卡特發出軍事警告,猜測中國疑似繼續在黃巖島進行填島行動,聲稱不會袖手旁觀,並威脅B52戰轟就在手邊。

在如此緊張的形勢下,中國在南海做什麼呢,新華社6月6日的《南沙島礁見聞》原文這樣描述:成群的小蜜蜂穿梭於南瓜地與黃瓜和絲瓜花架間,嗡嗡聲在靜謐的菜園裡奏鳴著歡快的樂曲,去年僅有3頭小豬,如今已經把豬圈連成了片,規模擴大到68頭,為了豬兒們長得更好,還特意平整出了百米跑道……

那一年,戰轟和航母所面對的,不是地瓜就是紅薯,攻擊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中國人為什麼愛種菜?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都很幸運,因為生逢盛世,不用為一口吃的求天問地還沒有門路。

西漢,我國共發生有文字記載的饑荒4186次。範圍如果再擴大一些,從周朝民國,發生過5258次,而周朝至今不過3000多年,可以說對於飢餓的恐懼感深植於基因之中。

饑荒是一系列問題的結果而並非原因,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糧食不夠才有人挨餓,而是因為分配方式導致。有些東西你無法控制,卻已經身處其中,打工人996、007尚且還不一定能夠還完房貸,有的人不在乎錢卻依舊日進鬥金。

與其說愛種菜,不如說為了獲得內心的寧靜,手裡必須有糧,自古以來對生存的渴望和對飢餓的記憶讓中國人迫不得已掌握了種菜這項技能,接著迫不得已學會在各種各樣的地方種菜,將種菜轉化為樂在其中的種族天賦。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戴蒙德在回答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時候,把糧食生產上升到了文明區別於野蠻的高度,書中引用中國周朝後期的一位作家對野蠻的定義,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發文身、不火食者、不粒食者,認為不燒火做飯的,不種田種菜的,滿身刺青殺馬特,都是不務正業的,和這些沉溺於原始美學的部落相比,完成了農業革命的中原人用簡單粗暴的優越感藐視一切存在。

在古代東亞,中國在糧食生產,技術,文字和國家形成方面的領先優勢所產生的結果是,不僅中華文明這個史詩級的文化大熔爐宣告正式出道,還形成了持續至今的漢字文化圈。

正是由於東亞最早的農民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成了中國人的中國。種菜種出了一個跨越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現在還要把這個文明推進到太空,這一次是月球,下一次就是火星了,馬特達蒙都能把土豆整出來,咱們就等著來自天問的好消息吧。

我的新文章會在同名的個人公號提前首發,歡迎大家搜索關注,原創不易,很開心你能看到這裡。

相關焦點

  • 種族執念!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登月計劃,但網友只關注月球能否種菜
    如果沒有陽臺,有個泡沫箱也行,如果沒有泡沫箱,一個礦泉水瓶、一截PVC水管,都可以用來種菜。李女士在磚縫裡種出了蔬菜海拔4500米的那曲軍分區駐地,有兩米多深的凍土,是植物生長的禁地。但駐守在這裡的邊防戰士們,硬是用換土的方法,換來6000立方米的土,修了23個暖房。乃堆拉哨所的戰士們還用臉盆、罐頭盒做成迷你菜地,現在這個雪域高原上一年四季瓜果飄香。
  • 聲音 | 月壤上不能種菜?那怎麼行,我們的目標可是把菜種遍星辰大海!
    說起「種菜」那真可謂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在月亮上種菜也一直是我們的願望。幾千年前,中國人就幻想月亮上有一株美麗的桂花樹,樹下還有一隻搗藥的玉兔,沒有它們千百年來的古人悄立良夜,仰望那一輪明月時該缺少多少樂趣啊?
  • 讓杜拜人崩潰的中國種族天賦:在沙漠種水稻很牛,但其實早就在沙漠...
    在杜拜種菜的溫商說,杜拜飲食以燒烤油炸為主,中國人吃不慣,於是就克服一切困難種起菜來了。  其實不光是在沙漠,在島礁、南極、太空等等跟種菜仿佛沾不上邊的地方,中國人都能種上菜,管你什麼氣候土壤,只要想種,就一定種得成。
  • 在種菜這件事上,中國人的天賦可能「無人能比」!
    事實上,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確實在種菜這件事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院子裡、陽臺上、地磚縫隙裡、海灘上、沙漠裡、維和部隊營地裡、太空裡……中國人種菜的徵途,真真是「星辰大海」!後來,妻子把母親從中國接到了澳大利亞,畫風就開始變了……老太太到了澳大利亞以後,把花園裡的花啊樹啊都拔了,種上了西紅柿、扁豆、香菜等各種蔬菜,連泳池邊也沒放過。(事先商量一下就最好啦)等忙於工作的女婿回過神來,花園已經變菜園,他徹底懵了……在園子裡種菜,只能算常規操作。
  • 為何其他國家都羨慕中國南極科考隊?原來是因為中國美食太誘惑
    零下90多度的南極,有著極寒的天氣,艱苦的環境下卻有著危機四伏的科考任務。大家都知道在南極,很多的國家都有設立自己的科考站,但是這裡除了企鵝就沒有其他動物了,條件匱乏,寸草不生,科考隊堅守在這裡不為別的,只因為責任、堅守、情懷與精神!
  • 美衛星拍下這樣一幕,中國沙漠越來越少,英國專家:反人類操作
    我是@趣味侃世界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每日為你分享新鮮有趣的國際資訊!要知道最近幾年我國一直在積極提倡發展綠化,小區裡、馬路上、甚至連沙漠裡都已經慢慢的種上了綠植。不管是國家還是民眾,大家好像都逐漸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就連我爸爸媽媽那一輩的人都每天開心的去螞蟻森林中偷能量希望能夠早日為戈壁沙漠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花掉幾個億環遊世界的侶行夫婦來寧
    本屆南京和平論壇嘉賓分享以積極的態度,針對貧困、暴力、歧視、環境汙染等全球化問題探討解決方案;鼓勵以和平路徑化解諸如社會階層、種族、性別乃至家庭的矛盾與衝突。向全世界發出倡議,全球聯動、各界參與,凝聚青年力量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可持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月球土壤不能種菜,中國人天賦無處施展,月球基地食物來源怎麼辦
    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是月球土壤能不能種菜,然而這麼多年不管是美國還是前蘇聯對月球土壤的檢測分析發現月球土壤裡沒有任何有機物,也就是沒有含有碳的化合物或者碳氫化合物,對於植物來說有機物是其養分的重要來源,沒有有機物植物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對於自帶種菜技能這種種族天賦的中國人來說,可謂大失所望。
  • 來自種族的執念,月球土壤真的不能種菜!網友:無土栽培了解一下?
    能種菜嗎?」,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嫦娥五號聽了都想哭:人家費勁吧啦從月球上挖了兩公斤土回來拿這個土面兒當基底,往裡加粘土,加磷酸鈣,加草木灰,加腐殖質,加雞糞蚯蚓枯葉,種大豆固氮,怎麼不能種菜?你給我兩公斤,保證給你整出菜來。
  • 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目前中國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 新華網 資料圖另外,從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科考算起,中國已經邁入南極33年。雖然已躋身南極考察大國之列,但每年南極考察站的物資保障,都要依靠唯一一艘「雪龍」船補給。
  • 天氣太熱 德國維和部隊設備在馬裡陷入「癱瘓」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劉璐】據德國《焦點》周刊4月19日報導,由於非洲大陸的極端酷熱天氣,德國駐馬裡維和部隊的一些運輸裝備無法使用。據德國《焦點》周刊援引德國《世界報》的報導,德國駐馬裡維和部隊有一半的運輸車輛都無法使用。經技術檢測表明,這是由於過高溫度致使運輸車輛暫時陷入癱瘓。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中,空氣中的灰塵和多石的道路也阻礙了運輸車輛的運行。此外,高溫還使得設備備用件供給不及時,並需要對一些小型車輛進行適應性改善。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竟是捕蝦?網友評論亮了
    據觀察者網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
  • 中國首支維和安全部隊:零度經線上的"零度青春"
    楊華文 攝  打開世界地圖,沿著途經倫敦的零度經線一路向南,進入地處非洲大陸的馬利共和國境內,發現它恰巧穿過一座城市——加奧。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曾是著名的桑海帝國的首都,現在是馬裡東部的經濟中心,在廣袤的撒哈拉地區享有「沙漠明珠」之譽。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一直過著安然樂居的生活,尤如滋育他們的尼日河水一樣清澈閒靜。
  • 科普|月球上挖回來的「土」可以種菜嗎?
    目前世界上僅美國、前蘇聯、中國成功完成了月球採樣返回。美國通過阿波羅計劃的6次載人登月任務採集和返回381.69kg的月巖、月壤樣品,前蘇聯通過3次無人登月任務採集到321g月球樣品。本次,嫦娥五號通過無人自動採集獲得約2kg的月球樣品,其中包括鑽取樣品0.5kg,月表樣品1.5kg。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
  • 在南極冰川世界遨遊的中國科考者
    在南極冰川世界遨遊的中國科考者 2019-03-17 15:52:   中新社蘭州3月17日電 題:在南極冰川世界遨遊的中國科考者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歷時131天,總航程超過3萬海裡……幾天前,今年50歲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第二次由南極科考歸來。
  • 陽臺種菜,能省下菜盆和種菜土,巧用這2種寶就可以
    陽臺種菜,少不了這2種「寶」,路邊撿一點,菜盆和土都省了!如今,人們都住進了鋼筋水泥建造的高樓大廈中,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的發展,很多人閒來無事都在家裡開始養花種菜了。這不僅僅是一項很好的興趣愛好,而且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健康和美麗。
  • 「種花家」如何實現月球種菜夢?專家給出建議!
    1月13日,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對外透露,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將開展月表撞擊事件等諸多研究,再次引發網友對月壤能否種菜的討論。有網友調侃道「種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執念」。那麼,月壤到底能不能種菜?沙漠、極地、高原、海島等惡劣環境的種菜經驗是否適用於月壤?未來人類能否在地外天體完成種菜的願望?記者採訪專家解答上述問題。
  • 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1月13日,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對外透露,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將開展月表撞擊事件等諸多研究,再次引發網友對月壤能否種菜的討論。  有網友調侃道「種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執念」。那麼,月壤到底能不能種菜?沙漠、極地、高原、海島等惡劣環境的種菜經驗是否適用於月壤?未來人類能否在地外天體完成種菜的願望?記者採訪專家解答上述問題。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探究世界的盡頭當地時間2月28日,南極科考隊成功抵達中國南極長城站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