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距離及焦距的確定

2020-12-08 電子產品世界

對觀察微細結構的物鏡,對其工作距一般沒有什麼特殊要求,物體往往就放在其前焦點附近;若對工作距離有特殊要求,有時採用反射式或折-反式物鏡。作瞄準用的顯微鏡,其工作距離應能安全、可靠地滿足測量要求(如不碰壞工件或鏡頭),且操作舒適,因而工作距離較長。若將物鏡看成薄透鏡,如圖1所示,其中J為物距(此處即為工作距離):J'為像距;L為共軛距,由使用要求及結構尺寸決定。它們應滿足以下關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7589.htm

式中,卩∞為物鏡的橫向(垂軸)放大率。

圖1 物鏡作為薄透鏡成像

再從薄透鏡成像公式可得

若按式(4-70c)箅得的工作距離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可採用圖2所示的物鏡結構,即在系統正組1的像方焦點處放一負透鏡3,且光闌2也置此處,使系統的物方主面前移至H,從而增大工作距離。至於目鏡,可將它看成放大鏡,其焦距


相關焦點

  • 關於鏡頭焦距與監控距離相關問題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透鏡成像總是存在著「像差」、「色差」以及幾何失真,這是因為:第一,透鏡表面上各點的曲率半徑很難做到完全一致,導致聚焦不好,產生「像差」;第二,透鏡表面對不同波長光的折射率也有所差異,導致「色差」;第三,物體離光軸的距離不同時,透鏡對它的放大率是不一樣的,這樣垂直於光軸的物體各處的放大率隨與光軸的距離不同而不同,因而造成了幾何畸變(如桶形失真和枕形失真等)。
  • 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方法
    我們這在使用凸透鏡的時候對於焦距的測量方法也是需要掌握的,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1 公式法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35152.htm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鏡成實像的實驗,測量並記錄成像時的物距u和像距v,根據透鏡成像公式,計算出透鏡焦距f,多次測量後取平均值。2 共軛法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測量出它們的間距L。
  • 等效的焦距、放大倍率、光圈
    它的尺寸是36X24毫米,膠片上下方有卡孔,上下卡孔之間的距離是35毫米,這也是35毫米膠片稱呼的來源。35毫米膠片也被稱為135膠捲,是因為柯達公司賦予這個尺寸規格的型號叫135,使用135膠捲的相機也被稱為135相機。到了數位相機時代,36X24毫米的規格被稱為全幅或者全畫幅。         全幅對應的概念是「殘幅」。
  • 拓展資料--工業鏡頭倍率及視場範圍、焦距的計算方法
    工業鏡頭倍率及視場範圍、焦距的計算方法一、機器視覺工業鏡頭光學放大倍率的計算方法光學放大倍數
  • 倍數和焦距——望遠鏡和遠攝鏡頭之選
    在選擇相機的時候,一樣會面臨著鏡頭焦距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器材可以拉近人和鳥的距離,那麼這種聽起來很美好的描述,能不能用數據來量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下示意圖。假如你離鳥的距離是S2,當你使用望遠鏡觀察的時候,看起來鳥的距離被拉近到S1。S2除以S1就是你手上望遠鏡的倍數。
  • 場鏡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焦距|物鏡|目鏡|波長_網易訂閱
    2020-09-17 10:07:38 來源: 新特光電 舉報   工作在物鏡焦平面附近
  • [圖]猶他州大學成功研發可隨眼球自動調整焦距的眼鏡
    通過調整鏡片控制遠近距離切換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 快速計算鏡頭焦距、視場大小和物距
    清新簡單來說,公式可以概括為f=wD/Wf=hD/Hf-----鏡頭焦距w-----圖像的寬度(被攝物體在cmos靶面上的成像寬度,1/1.9英寸的cmos成像寬度為7.2mm)W----被攝物體的寬度D-----被攝物體至鏡頭的距離h------圖像高度(被攝物體在cmos靶面上的成像寬度,1/1.9英寸的cmos
  • 鏡頭上的焦距段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鏡頭上的焦距段越小越好,焦距段越小,成像質量越好。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焦距長短與成像大小成正比,焦距越長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鏡頭焦距長短與視角大小成反比,焦距越長視角越小,焦距越短視角越大。
  • 什麼是焦距?不同焦段鏡頭分別適合拍攝什麼題材?
    光圈焦距上期我們說了光圈,這期我們說一下焦距。啥是焦距,焦距就是鏡頭中心點到焦點的距離。相機裡焦距一般指,鏡片的中心到感光元件上的距離,我們每隻鏡頭都有自己的一個焦距值,我們看這裡,這就是鏡頭的焦距值,數值越大,代表焦距越長,數值越小,代表焦距越短。
  • 等效焦距和等效光圈
    根據感光元件尺寸,將鏡頭焦距乘以折合係數可得到等效於全幅相機的等效焦距,這已為許多攝影者熟知。同樣,代表鏡頭光圈的 f 值乘以這個係數就得到等效 f 值(等效光圈)。鏡頭視角取決於等效焦距,景深取決於等效光圈。另一方面,進入鏡頭的光強度則由實際光圈而不是等效光圈決定,所以曝光參數取決於實際光圈。
  • 光圈、焦距和拍攝距離如何影響景深,如何運用綜合手段控制景深?
    影響畫面景深的因素主要包括光圈的大小、鏡頭焦距的長短、拍攝距離的遠近。光圈、攝距和焦距這三者當中,每一項對畫面景深都有影響,它們共同作用、互相協同,最後綜合影響和決定著畫面的景深。
  • 初中物理科普:五方法測凸透鏡焦距!大部分初中生只會前三種!
    實驗測量凸透鏡焦距的五種方法具體如下:一、太陽光聚焦法(粗測焦距法):把凸透鏡正對陽光,再把一張紙放在它的另一側,改變透鏡與紙的距離,直至紙上出現的光斑變得最小、最亮,此光斑所在處即為凸透鏡的焦點。用刻度尺測量出這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為焦距!
  • f值的誕生,統一了光圈和焦距的秘密!
    前面的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光圈和焦距。想看的朋友我在文未放有文章連結。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是光圈和焦距之間的一些關係,其實並不複雜。認真往下看!所以這裡就有一個鏡頭到底片距離的關係。顯然鏡頭和底片離的越近,光線就越強。鏡頭和底片距離較遠,光線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了。這就好像你在屋裡點了一個燈,房間整個是很亮。可是從外面很遠的地方來看的話,只不過是星光一點罷了。
  • 一個基本問題:你真的知道焦距是什麼嗎?
    如果通過各種百科查詢焦距的定義,基本上會給出「從鏡頭光學中心到成像元件的距離」這個定義,但對於光心的定義卻過於簡單,純粹只從單一的薄透鏡或單反射鏡來講解,對於採用複數厚透鏡的鏡頭成品而言這個概念顯得有點太「天真」了,事實上單單從焦距這一點就能簡要引申出鏡頭設計的一些相對基礎的原理。
  • 等效焦距與等效光圈 傳感器小了的時候,你會失去什麼
    那麼出了這個平面是不是就一定模糊了呢?但是景深的控制不僅僅在光圈一項。更長的焦距,更近的對焦距離都可以讓景深變得淺。得到虛化的效果。那麼我們先看看景深方面,全畫幅和APS-C有什麼區別吧。舉個例子。我們有一臺全畫幅相機,我們叫這臺相機為A。
  • 不同焦距下,月亮有多大
    ↑ 這是50mm焦距下在緬甸拍攝的月亮。↑ 這是102mm焦距下在巴基斯坦拍攝的月亮。↑ 這是200mm焦距下在克羅埃西亞拍攝的月亮。這時我們已經能逐漸看清月亮表面的一些細節了。↑ 這是300mm焦距下在希臘拍攝的月亮。
  • 攝影知識論述:淺析畫幅、視場角、焦距、成像圈、照明圈的關係
    視場(視場角)有了鏡頭焦距與畫幅就可以講視場了。首先得明白視場是基於對焦在無窮遠以及畫幅的對角線定義的。因為對焦在無窮遠,主體的像在焦平面上,於是透鏡到焦平面的距離正好是焦距f,下面是個示意圖,圖中d是畫幅對角線長的二分之一。
  • 基於多焦距光束延長雷射成絲長度的研究獲進展
    在本方案中,初始的準直雷射光束被輸入到一臺空間相位調製器中,通過對其空間振幅和相位的調製,準直光束被轉換成了多焦距光束。利用這種調製手段,雷射光束的傳輸特性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在多個不同的距離上實現了聚焦。脈衝能量有效地分布在了光絲的不同位置,從而實現了等離子體通道的延長。仿真計算表明,僅僅利用2mJ能量的脈衝,多焦距光束產生的光絲相比起常見的單焦距方案被增長了一倍,達到了接近1米的長度。
  • 無人駕駛:如何使用立體視覺實現距離估計?
    它還使我們能夠確定用於變焦和更好清晰度的焦距f。要校準相機,我們需要將世界坐標轉換為通過相機坐標的像素坐標。相機校準過程從世界坐標到攝像機坐標的轉換稱為外部校準。外在參數稱為R(旋轉矩陣)和T(平移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