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2020-12-05 理道

第六十五章

道衝①,而用之或②弗盈③也。淵④兮,似萬物之宗⑤,匯眾水⑥,納群川,挫⑦其銳⑧,解其紛⑨,和其光⑩,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淵啊,如萬物依歸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奧主——大道,匯納群川眾水(群有眾物),挫其豪銳(強橫兇悍)戾氣,化解其紛糾(糾紛;紛擾;禍亂),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萬法歸宗,統合萬物,萬物歸宗,統一塵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我不知有什麼實物處在大道之先。

注釋

① 道衝:道空,大空;大道虛無,大道空無。

道:大,大宗,大本,本體,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大自然;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則);道理,原理,真理,事理,法則,規律。道名大,亦稱無。道,夷希微也,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搏之而弗得。道,萬物之奧主也,穀神也,象帝也,場也,元炁也,本元(本原、本源)也,始有也,天下(萬物)母也,宇宙萬物之大宗也,大也,無(數學上,可以用「○」表示無)也,無也,夷希微也,一也,自然也,始基也,恆也,無名之樸也,本體也。本體,無名之樸(大道)也,宇宙萬物之本元(大道)也,萬物之大宗(大道)也,象帝也。象:現象。本體,德國哲學家康德唯心主義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與現象對立的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從歷史上來看,本體源自哲學之中稱為「形上學」的分支。形上學所關注的是現實的本質,也就是存在的本質。本體與現象,是指德國康德哲學中表明其二元論和不可知論思想的一對哲學範疇。「本體」,即「自在之物」。「現象」指「自在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覺表象。康德認為,「作為我們的感官對象而存在於我們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麼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它們的現象「」(《未來形上學導論》)。 儘管「現象」是本體作用於感官而產生的,但「現象」並不反映「本體」的本來面目。事物本體的存在是無疑的,事物本體究竟是什麼,不可能知道。康德承認本體的客觀存在,但又把現象與本體割裂開來,否認自在之物可以被認識,反映了他哲學中的不可知論思想。

衝:空,虛,空虛,虛空,虛無,空無。空虛:空無;空曠冥漠;空幻;豁達,沒有成見;亦喻朝廷。

空:(形聲。從穴,工聲。本義:孔,窟窿);空虛,虛空。虛空:宇宙中,承載一切粒子的空間。真空是虛空的未完整表現,真空中也是包含粒子的。虛空具有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特徵。

虛無:道家用以指「道」的本體,謂道體虛無,故能包容萬物,性合於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道」(真理)的本體無所不在,但無形象可見;謂清靜無欲,無所愛惡;清虛之境;空無所有;指想像或理想。空無,空有。萬物因道而生。道生萬物,大道派生萬物,大道是萬物依歸的奧主。大道,始有也。萬物生於始有,始有曰無。始有,無有也。大道空無。

空無:指虛無之境,道的代指;謂一切事物的本體與歸宿。空無:類空宇宙中,介於絕對的無和有之間的類,是動態的無和靜止的有,二者的統一。空無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它揭示了世間萬物,所共同擁有的一種屬性——空無性。廣義空無性:沒有時空限制,一切事物都處於無(隱價)和有(顯價)的疊加態中。狹義空無性:在有限的時空中,所有事物都是連續統一的,它們相差若干時空間隔。世間萬物,都是空無類對巨像的映射。巨像,宇宙之外,唯一一種不依賴於時空,自在可辨的存在。它們是過去的殘影,保存了現有世界全部的意義。對於巨像,你可以這樣描述它:一個永遠也看不見正面的背影,或者一個永遠也不會終結的夢境 。如果生命如夢境,那生命本身就如巨像。

② 或:(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從戈。表示以戈國。本義:國家。後來借作不定代詞,泛指人或事物。有人;有些人。有的;有些;有時。)

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2)有。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3)自然界、自然或、大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廖、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或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或中有天、地、人,或的意思是:自然界(自然或、大或)。

(4)域;國,囯,國。「或」是「域」、「國」的本字。當「或」的「軍隊守衛的疆域」本義消失後,再加「土」另造「域」代替。當「域」的本義消失後,又加「囗」另造「國」代替。「國」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範圍,並表示國家周邊應該有防;小「口」為國境線裡的人口;「戈」作為古代的兵器,對外抵禦侵略,對內維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國境線和人口之間);「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後漢時簡化的「囯」,「囗」中從「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宋元時出現了我們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囗」裡從「玉」。

(5)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弌義為「持戈巡邏」。囗指「國家」、「四境」。囗與弌聯合起來表示「持戈巡邏在邊境線上」。 邊境巡邏,遇到敵情,具有不確定性,故本字在讀音為時,表示一種「或然性」、「概然性」的概念,由此從實詞轉為虛詞,衍生出「或許」、「或者」這一類表示「不能肯定」的詞彙。

(6)又。《經傳釋詞》:「或,猶又也。」《訓匜銘案》:「白揚父廼或(又)吏(使)牧牛誓曰牧牛則誓。」

③ 盈:(1)(會意。從皿。《說文》:「滿器也。」)(2)溢出。不盈。——《易坎》。虞注:「溢也。」

④ 淵:(1)(淵的古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左右有表示水岸的丿丨,中間是像水的樣子,合起來像一個中間有水洄流的深潭。古文淵寫作「囦」,是會意字,從囗、水。淵本意指迴旋的水。) 淵,回水也。——《說文》

(2)深潭;深水;深廣的淵海;深廣的海淵;深廣的水或。

(3)根源,本源。根源:事物的本初或來源;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起源;根基,基礎;根由;事情的始末。本源: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源頭;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也指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淵源。淵源:比喻事物的本源。本源,「本原」、「本元」: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希臘文原義是開始,又譯為始基。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它。

(4)旋渦,漩渦。旋渦,一作為漩渦。旋渦:謂水流旋轉成螺旋形;流體急轉所激起的螺旋形。漩渦:水流遇低洼處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渦;比喻氣體、煙霧等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流向。

(5)旋渦場。宇宙的運動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暗能量以一種旋渦運動的形式存在,它導致了每個星系中的所有恆星都按同一方向作旋轉運動。所以,在暗能量運動的範圍內就會形成一種旋渦場,我們稱之為暗能量旋渦場,簡稱為旋渦場。宇宙是一個大旋渦場,稱之為頂級旋渦場。

(6)旋渦星系。

⑤ 萬物之宗:萬物依歸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奧主——大道。

大本:本原;事物的本源。《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淮南子原道訓》:「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 高誘 註:「祖、宗皆本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也。」

道者,天下母,萬物之奧主,萬物之宗,象帝,穀神。道法,天下母法,萬物之母法。大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元(本體、本原、始基),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道派生了宇宙萬物,又作為宇宙萬物存在的依據而存在於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大道的組成部分。道是宇宙萬物的淵源。道是宇宙萬物的依歸。全部存在物都由道構成,全部存在物最初都由道而生,最後又復歸為道。

宗:(1)(會意。從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本義:宗廟,祖廟)

(2)同本義。

宗,尊祖廟也。——《說文》

又如:宗守(宗廟所在);宗邑(宗廟所在的城邑);宗稷(宗廟社稷);宗儀(有關宗廟的典章禮儀);宗彝(宗廟祭祀所用的酒器);宗器(宗廟祭器)。

(3)祖先,祖宗。

如:宗公(先公);宗祀(對祖宗的祭祀);宗緒(祖先的緒業);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宗靈(祖宗靈位)。

(4)被傳達、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宗旨。

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呂氏春秋》

(5)尊祭之神。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6)尊崇。食之飲之,君之宗之。——《詩大雅公劉》

(7)尊敬。如:宗附(宗仰依附);宗奉(宗仰敬奉);宗長(尊崇長者);宗敬(尊敬)。

(8)取法。

詞曲一道,但有前書堪讀,並無成法可宗。——李漁《閒情偶寄》

又如:宗尚(推崇;效法)

(9)歸往。江漢朝宗於海。——《書禹貢》

又如:宗歸(宗尚,歸依)。

(10)歸向。武王已平 殷亂,天下宗 周。——《史記》

(11)依歸。依歸:出發點和歸宿;歸依;依託,依靠;尊奉,遵循;目的;宗旨,主旨。

歸宿:指歸,意向所歸;止宿;結果,結局;最終著落;人或事物最終的著落。

歸依:皈依;依歸;歸向,依從;投靠,依靠,依附。

歸向:歸依,趨附;指趨附的地方。歸向,指歸依;對某一特殊方面、狀態、性質或行動的傾向或趨勢。

⑥ 水:(1)(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像水脈,兩旁似流水。「水」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稱,或表示水的流動,或水的性質狀態。本義:以雨的形式從雲端降下的液體,無色無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為 H 2 O,是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

(2)特指河流。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記載河道水系的書籍);水牒(指記述河道水系的文獻);水谷(山間河溝);水尾(江河的末端);水事(關於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關河川方面的禁令);水會(河流匯合處)。

(3)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洋、淵的通稱)。

如:水泊(湖澤);水居(居住於水鄉);水隍(水溝);水王(海的別稱);水伯(傳說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脈(水路,地下的伏流)。

(4)派;流派。派:(形聲。本義:水的支流);江河的支流,泛指分支;泛指江河的流水;人物、事物的系統、流別。

流派:水的支流;文藝、學術等方面的派別,學術思想、文藝創作方面的派別。支流:流入幹流或從幹流分出的河流;喻從主體派生之物;流派的分支;比喻伴隨主要事物而出現的次要事物。

(5派生物;萬物,眾物。大道派生萬物,大道派眾物。萬物是大道的派生物,眾物是大道的派生物。

派生:本指江河的源頭產生出支流,江河的源頭發展成眾多支流;引申為從一個主要事物的發展中分化出來。

群川眾水,群有眾物,群物眾物。群有:猶眾生或萬物。眾物,是指萬物、諸物。萬物:統指宇宙內外一切存在物;眾物。宇宙萬物由大道派生。宇宙:天地;世界;猶言天下,國家;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一切存在的總體。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宇宙處於不斷地運動和發展之中。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現代天文學認為,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物質的總和,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整體。

⑦ 挫:(1)(形聲。從手,坐聲。本義:折斷;摧折)

(2)同本義。

挫,摧也。——《說文》

而未嘗有所挫也。——《國語吳語》。注:「毀折也。」

又如:挫折(劈斷,折斷);挫頓(摧折損傷)。

(3)失敗。

挫我於內。——《戰國策秦策》

又如:挫頓(挫敗損傷);挫過(錯過);挫北(敗北,打敗仗)。

(4)挫傷,折傷。

頓兵挫銳。——《淮南子脩務》

又如:挫動(打擊;挫折);挫詘(摧挫貶黜);挫強(挫傷強敵);挫鋒(鋒芒受挫)。

(5)使減小規模或降低程度。如:挫敵人的銳氣,長自己的威風。

(6)彎折,收縮。

久挫於刀筆之前。——《漢書陳湯傳》

(7)屈辱。如:挫屈(屈折屈辱);挫辱(羞辱,凌辱;受羞辱,受凌辱)。

⑧ 銳:(1)(形聲。從金,兌聲。本義:芒)

(2)同本義。

銳,芒也。——《說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

(3)精銳的軍隊或士卒。

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秦數不利。——《戰國策》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資治通鑑》

(4)銳氣,勇往直前的氣勢。

武夫奮略,戰士講銳。——蔡邕《釋誨》

(5)力量,勁 。如:養精蓄銳(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6)銳利的兵器。

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史記》

將軍身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

(7)豪銳;戾氣。豪銳:強橫兇悍。強橫:亦作「彊橫」;強硬蠻橫,不講道理;驕橫跋扈;亦指驕橫跋扈、強硬蠻橫的人。兇悍:兇殘強悍,兇暴強悍,兇猛強悍,比喻十分厲害的人或動物。悍:勇猛;兇狠,蠻橫;強勁;堅實。如:悍鷙(兇暴、蠻橫的性情);悍吏(兇暴蠻橫的官吏);悍戾(兇橫怪戾);悍堅(剛強;堅強);悍人(剛強固執的人);悍梗(強悍固執而不順服)。戾氣,是暴戾之氣的意思,即一種殘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也指中醫學中有戾氣一說,是和正氣相反,和邪氣相對應的。戾氣,在有些用法中可以理解為就是暴戾之氣的意思;即一種殘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戾氣,可以看做殺心重,或殺氣的近義詞,但更指向廣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偏愛殺戮殘害,比如動不動破口大罵,往死裡罵,或對一些小的壞事偏向於非常嚴厲處罰;同時所指對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嚴重,也可能指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⑨ 紛:(1)(形聲。從糸( mì),分聲。從「糸」,表示與線絲等有關。本義:馬尾韜,扎束馬尾的絲麻織物)

(2)同本義。

紛,馬尾韜也。——《說文》。段玉裁注:「韜,劍衣也。引申凡為衣之稱。《釋名》曰:『紛,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3)禍亂;災難。唯天軌之不闢兮,何純絜而離紛!——《漢書》

(4)爭執;糾紛;紛爭。

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史記滑稽列傳》

又如:紛糾(糾紛;紛擾;禍亂);糾紛(紛擾;糾纏;爭執的事情;爭執不下的事情;不易解決的問題);紛爭(爭執;爭論;糾紛;爭端);紛擾(動亂;混亂;紛亂騷擾)。

(5)盛多,各種各樣。如:紛委(盛多);紛若(盛多的樣子);紛營(眾多,雜亂);紛鬱(盛多的樣子)。

(6)雜亂。如:糾紛(交錯雜亂貌;紛擾;雜亂);紛糾(交錯雜亂貌);紛騰(雜亂喧騰);紛囂(紛亂喧囂);紛錯(雜亂的樣子);紛綸(亂而多。忙亂);紛羅(排列混亂無序的樣子。或指眾多並列)。

⑩ 光:(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火,在人上」。本義:光芒,光亮)

(2)同本義。

光,明也。——《說文》

(3)色澤;光彩。如:油光(光亮潤澤);光色(光彩色澤)。

(4)榮耀;昭著。

如:沾光(事物受到了其他光源的照耀;帶有光澤;喻憑藉別人或某種事物而得到好處);光寵(光榮;增光);光國(為國爭光);光天(光輝達於天下);光隆(光輝隆盛);光晶(光輝);光赫(光輝顯赫)。

(5)光陰,時光。

如:寸光(短暫的光陰);光陰荏苒(時光一天一天地逝去。荏苒:[時間]漸漸過去);光景如梭(光陰如梭。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光陰拈指(陽光在彈指間逝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6)景色。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7)恩慧;好處。

如:沾光(指人或事物受到自身之外的因素而得到了利益、好處(有形的或無形的)、優越條件、經濟利益、政治地位等等;喻憑藉別人或某種事物而得到好處);借光(自身不發光的物體,接受發光物體射來的光芒;比喻憑藉別人的名聲、地位或榮譽而得到好處;分沾他人的利益、好處;沾光)

(8)特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如:光嶽(天地。光:星辰。嶽:河山)

(9)光明,明亮。如:光淨(明亮潔淨);光燈(明亮的燈火);光潤(光亮潤澤)。

(10)裸露。如:光出溜(光禿貌);光塌塌(光禿禿的樣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

(11)空;淨盡 。如:光韃剌(方言。空蕩蕩;空曠無物)。

(12)通「廣」;廣大,寬闊。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書堯典》

昔武王克 商,光有天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3)照耀。如:光燭(照耀)。

(14)增輝,發揚光大。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諸葛亮《出師表》

又如:光宗耀祖(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光國(為國爭光);光德(顯揚有德之人);光價(顯揚其身價);光演(光大延續);光昌(顯揚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業)。

(15)光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其本質是一種夸克。光源發出光,是因為光源中電子獲得額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躍遷(jump)到更外層的軌道,電子就會進行加速運動,並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反之,電子躍遷。如果躍遷之後剛好填補了所在軌道的空位,從激發態到達穩定態,電子就不動了;反之,電子會再次躍遷回之前的軌道,並且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光是一種肉眼可以看見(接受)的電磁波(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有時候是指所有的電磁波。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傳播,由於受到引力場的影響,光的傳播路徑也會發生相應的彎曲。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物理學上指能發出一定波長範圍的電磁波(包括可見光與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不可見光)的物體。

同:(1)(會意。從冃,從口。冃( mào),重複。本義:聚集)

(2)同本義。

同,合會也。——《說文》

又如:雲同(雲彩聚集);同天(共存於人世間);同合(使相一致;融會);同流(諸水合流)。

(3)相同,一樣,共同(側重於同樣,齊一)。

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體(功績地位一樣);同號(稱號相同;運算符號相同);同愾(相同的憤慨);同義字(意義相同的字);同源字(音、義相同或相近)。

(4)參與;一起幹某事。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孫子謀攻》

又如:同舉(一同舉薦);同樂(一同娛樂);同棲(一同棲息);同休(同享福祿);同枕(共枕而臥);同利(共享利益);同車(同乘一車);同室(同居一室)。

(5)共,共一個。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政》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祿)。

(6)齊一;統一。

死去方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宋 陸遊《示兒》

(7)共同;到一處。

如:同參(共同參與);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慶(共同慶賀);同進(一同前進)。

(8)中國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六禮之一;每隔十二年,諸侯一齊來朝見天子叫「同」。

奠此中國,四夷來同。——王安石《贈賈魏公神道碑》

(9)給,為。

合共還他三十六,還要同他做一年。——《中國歌謠資料》

(10)聯合;和。聯合:聯絡;聯繫使不分散;結合;結合一起,結合在一起的;共同。

和:調和,調治,調適;和解,息爭而歸和平;合,匯合,結合;兩個以上數相加的總數;與;加在一起。

塵:(1) (會意。《說文》從三「鹿」,從「土」,表示鹿群行揚起塵土的意思。楷書簡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個「鹿」。現行簡化字「塵」,也是一個從「小」從「土」的會意字。本義:塵土)

(2)同本義。

塵埃也。——《莊子逍遙遊》

而遊於塵垢之外。——《莊子齊物論》

渭城朝雨浥輕塵。—— 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有限。有限:相對於「無限」而言;指有條件的、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一定限制的、有始有終的事物。事物: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體;指客觀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物體或現象。事情和物體是事物包含的兩個對立統一的組成部分,事情是事物的形式,物體是事物的內容,事物是物體內容和事情形式組成的統一體。大事物和小事物是相互包容的。任何一個事物都依存於另一個更大的事物之中,都是作為更大事物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小事物;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兩個或多個組成部分或組成元素,都是相對獨立存在的包含小事物的大事物。世界是包含全部小事物、中事物和較大事物的最大事物,也是存在於每個較大事物、中事物個小事物之中的最小事物。世界和事物這兩個語詞表述和界定的是同一個對象,世界就是事物、事物就是世界,事物觀就是世界觀。

(4)事物;喻庸俗骯髒或指庸俗骯髒的事物。如:塵物(世俗之物);塵陋(凡俗淺陋)。

(5)道教指現實世界;塵世,人世間,俗間。現實世界又稱:塵間;塵濁;塵域;塵堀;塵區;塵海。塵世:道教徒指現實世界;猶言人間;俗世。

塵濁:塵世;凡俗。塵域:塵世,俗世。塵區:猶塵世;塵界。塵海:現實世界;謂茫茫塵世。海:(形聲。從水,每聲。本義:大海,海洋);大池;大的。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說文》。

(6)具體事物;實物。實物:現實的具體的東西;實際應用的東西。實物是物質的基本形態,在這裡實物是指靜止質量不等於零的物質。也就是說,物質世界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實物粒子所組成,這些粒子具有廣延性,不可入性和不變質量。這就是機械論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子論綱領。原子論綱領堅持實物粒子與虛空的絕對差別,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始表述中,原子等同於存在,虛空等同於虛無,原子的運動是決定論的,排斥任何機遇和偶然性;伊壁鳩魯把原子論修正為具有偶然自發運動的不完全決定論的新形式。在中世紀佔主導地位的亞裡斯多德學說,堅持月上世界和虛空充滿了以太和以太構成的天體,認為真空不空;月下世界的普通物體是土、水、火、氣的各種混合物。原子論綱領在近代的復活,對新物理學和化學的誕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不同於亞裡斯多德的宇宙有機體的理解模式的,新的機械論的自然秩序理想。但是,以太的幽靈仍然縈繞在機械論的宇宙體系中,笛卡兒一方面堅持包括動植物在內的整個自然界必須作出機械論的說明,另一方面追隨亞裡斯多德,主張真空不空,充滿了各種以太旋渦,物質結構是連續的,運動是完全相對的,比力更為基本,沒有瞬時穿越虛空的超距作用,天體的旋轉動力來源於以太旋渦。笛卡兒的以太物理學在定量描述方面困難,而且在經驗事實受到反駁,在與牛頓力學的競爭中很快衰弱,但是因為與牛頓力學一起共同形成機械論的總綱領,他的很多構想在未來的電磁場論中以新的方式復活了。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支持和反駁,從來不是決定性的,一個失敗的理論的核心綱領可以成為啟發新理論的紐帶。在牛頓看來,原子和以太都是假說性的物理概念,他基本上傾向於原子論,而且提出了光的粒子說,但是為了理解光的傳播和引力相互作用的某些現象,他有時也求助於以太。提出光的波動理論的惠更斯,當然把以太視為光傳播的媒介。牛頓從固體不太會變形這一屬性中經過理想化得到剛體概念,而後藉助於原子論的類比,引入質點這一數學概念表述力學。質點不像原子那樣具有廣延性,代表著忽略物質空間結構的數學理想化。質點的概念,同時代表著物質世界絕對無限可分的形上學理想,以及把連續時空作為物理現象序化手段的數學理想,形成了新的機械論自然秩序理想的邏輯起點。實物的相互作用通過場完成。現代科學認為,場就是能量的海洋。粒子是場的局部凝聚。物質此起彼伏、時散時聚,散之伏之表現為場,聚之起之表現為粒子。場是波,粒子則是可以叫作「波包」的東西。波與「波包」顯然是對立的統一,波隨時隨處形成「波包」,「波包」隨時隨處匯入波。一般的波是由若干種以至無限多種諧波疊加而成的,往往仍然是非局域性的。但是,在特定條件下,疊加後的波有可能是局域性的,猶如被某種曲面包裹住那樣,這種局域性的波就叫做「波包」。在量子力學裡,薛丁格所說的波包是指微觀粒子,其尺寸就是粒子的尺寸。如果用波函數來描述它,那麼就會發現,波函數在任意大的範圍內都不會嚴格等於零。有的科學家說,物質粒子的存在只不過是場的完美狀態在那個位置的擾動,幾乎可以說僅僅是一點「瑕疵」。集聚的、大曲率的場和「波包」時空就是實物。

湛:清澈,清澈透明;深,深沉。清澈:清淨而明澈。清淨:心境潔淨,不受外擾;安定,不紛擾;清潔純淨;簡明不繁。明澈:清澈明亮。深沉:深刻,沉著;沉穩,不外露;幽深。

象帝:大道;萬物之宗;奧主;大帝,上帝;容神,穀神。大道:大一,太一;奧主;大上,太上;上帝,大帝;容神,穀神。上帝: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史記孝武本紀》:「聞昔大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

1)象:(1)現象。如:象緯(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體);旱象;天象;險象;景象;幻象;假象。

(2)形狀;樣子;景象。如: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

(3)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書》。傳:「法也。」

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國語》

(4)道理。

執大象,天下往。——《老子》

(5)[中醫]:臟腑健康與否顯現於人顏面上的氣色。

五藏之象,可以類推。——《素問》

2)帝:(1)天帝,上帝,大帝;宗教或神話中稱主宰萬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萬物的主宰。

(2)帝是對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個境界之後的稱謂。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而這樣的人必然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導教化大家,於是所有人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由於後來人們更看重地位,於是「帝」的意義發生變化,由原來代表道德修養境界變為後來的地位象徵。才有了後來的所謂「帝制」說法。

(3)君主,皇帝

帝,王天下之號也。——《說文》

帝,君也。——《爾雅》

又如:帝王州(帝王居住的地方);帝世(帝王的世系);帝儲(皇太子);帝祚(帝位);帝典(帝王的法制)。

資料(轉自百度百科)

現代科學認為,場就是能量的海洋。因而場與實物的矛盾運動,也就是能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運動。能量和質量不過是物質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現代科學又認為,場就是時空幾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和時間(時空)會發生彎曲,時空彎曲的是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愛因斯坦解釋了引力是如何和時空彎曲聯繫起來的,利用數學,愛因斯坦指出物體使周圍空間、時間彎曲,在物體具有很大的相對質量(例如一顆恆星)時,這種彎曲可使從它旁邊經過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線,也改變路徑。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即引力場),空間和時間(時空)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造成時空彎曲的原因,時空曲率將產生引力。當光線經過一些大質量的天體時,它的路線是彎曲的,這源於它沿著大質量物體所形成的時空曲率。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是極大的質量的濃縮,它周圍的時空非常彎曲,即使是光線也不能逃逸。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場是太陽引力場,愛因斯坦預言遙遠的星光如果掠過太陽表面將會發生一點七秒的偏轉。用太陽引力使空間彎曲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中一直不能解釋的43秒。西曆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行星近日點進動提供了一個目洽的統一的解釋。進動並不是由一種來自太陽的神秘引力所引起,行星是在由太陽質量所彎曲的時空中自由運動。它們的軌道是測地線,而由太陽質量所彎曲的時空連續體的測地線並不是嚴格的橢圓或雙曲線,軌線的軸會隨時間而緩慢進動,理論計算的進動速率精確等於觀測值愛因斯坦提出的第三項檢驗是關於光在引力場中的表觀「慢化」。電磁輻射的頻率減小,波長相應地增大,即所謂「紅化」(紅光在可見光譜中波長最長)。引力紅移,即在強引力場中光譜向紅端移動。時空是彎曲的,而不僅是空間。黎曼曾試圖以彎曲空間來使電磁學和引力相和諧。大直若曲,沿彎曲幾何中的直線運動。這樣,時空、場、能量、質量都處在統一而又交錯的矛盾運動網絡中。而其中只有有質量的實物物質是有形的,其它都是無形的。無形與無形之間的關係應是更為密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時空與物質的矛盾運動首先和更普遍地表現為時空與場、時空與能的矛盾運動。而場與實物的矛盾運動一定意義上是時空與場、時空與能矛盾運動的演化了形式。時空與實物物質之間的矛盾運動帶有一定的間接性。但是不論直接一些、還是間接一些,所涉及到的一切矛盾運動都與時空聯繫著,一定意義上說,都是時間與空間矛盾運動的轉化形式。場是一種時空幾何、時空結構,實物也是一種時空幾何、時空結構。宇宙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時空結構。場與實物的兩種時空結構,表明時空既有連續性、又有間斷性、是連續與間斷的矛盾運動。就場時空看,它是連續的,無時無處沒有場,不是疏散的場、小曲率的場,就是集聚的場、大曲率的場(實物)。就實物、粒子看,時空是間斷的,只有集聚的、大曲率的場和「波包」時空才是實物。但是一切場中都包含實物,一切實物中都包含場,二者對立統一、相互轉化、起伏連綿、舞蹈翩躚,形成一幅壯麗的宇宙圖景。按照「宇宙子理論」,宇宙子與宇宙子之間是間斷的,而宇宙子的瀰漫結構、整體的矛盾運動網絡是連續的;某級宇宙子在同級宇宙上看是間斷的,而在上二級宇宙上看是連續的。宇宙子級別在微觀方向、宇觀方向是無限的,宇宙時空結構就總是既連續又間斷的,相對於某一級宇宙是間斷的、相對於另一級宇宙就是連續的。

相關焦點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⑧ 無為:道為,是道為,是道是法是理為,是道因玄德而為,循道循法循理為,循道循理循法為,守道依法遵循自然規律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政、理物。無:始有;天下母;大,道,大道。是:遵從,以為法則;適合。「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有的版本作「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否不放任私智枉法徇私?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第二種就是民眾之間不再相信道,這是一種發展演化的結果,就好像孔子所在的時代一樣,孔子想去遊說各國以周禮文化治國,結果都沒有人願意理睬孔子。這就是說明大家都有了這樣一種認知和感受,周朝的那套東西不行了。以此同理,對於他們來說道就更加不行了,而且民眾之間更加不會去遵從道了。因為他們覺得道無法改變他們的現實,無法解決他們的現實問題。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
  •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整個《道德經》【道】=0,1。計算機的運行模式開啟了道的運行。【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道德經》81章從不同角度出發比喻的方式說「有」說「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著的是「有」是大象,沒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著的「有」+沒有摸著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來比喻「道」。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的,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有無同出隨道生,眾妙法門玄又玄。道,謂之「遊首」,象徵太極,表示流動的思維,代表程序、法則、規律。道,無根無源、無始無終。從無名生,以有名顯。無中生有,隨觀而現。《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
  • 《道德經》:「無字天書」就是沒有字嗎?到底應當怎樣理解這句話
    有人按內容將《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認為《道經》講的是天道,而《德經》講的則是人道。作為人道來說,是一個讓人逐步往天道邁進的過程。而作為天道來說,則是一個往人道逐漸親和的過程。所以中國人非常講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只要一個人達到了天人合一,就會非常的厲害。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答:對《道德經》的注釋存在一個立足點的問題,如果你站在王弼本的角度看竹簡本,會覺得怪怪的,肯定認為戰國時文字少,用異體字互相替代,像簡本「之」(上之下木),漢初抄本把它改寫成「植」(扌直),魏晉王弼又改寫成「持」,學者們於是乎用訓詁學編排了一通,「之」就是「植」義,「植」同「持」,「之」即為「持」;還有「不不」,或者解釋為「丕丕」,或者認為是「不如」的誤寫,或者認為多寫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