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劉(創新觀察者、創業分析師)
某造車新勢力的掌門人說,特斯拉的定價原則是,一開始把價格定得遠高於成本,當銷量下滑的時候,就降價收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一劉就來分析一下特斯拉降價的商業邏輯,或者說,理論依據。
摩爾定律告訴我們,半導體晶片每18個月性能翻一番,價格降為原來的一半。
所以,我們對電子產品的降價是習以為常。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晶片的工藝已經發展到2nm,這個定律幾乎已經失效了。
對製造業來說,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定律,那就是萊特定律。
1936年,由西奧多·萊特率先提出,核心內容就是,某種產品的累計產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會下降一個恆定的百分比。
這個百分比是多少呢?15%。
這是一個神奇的數字。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了驗證這個定律的準確性,對汽車和數碼產品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發現,在長期性預測方面,萊特定律比摩爾定律更準確。
而著名的聖達菲複雜性研究所研究認為,萊特定律,不僅在產業界,對城市也同樣適用。
數據顯示,城市人口增加1倍,人均GDP也增加15%(怪不得各大城市都在搶人)。
在汽車領域,美國著名的福特T型車從1909年到1923年的產量和價格變化曲線也非常符合萊特定律。
既然這個定律這麼有效,那麼我們套用到特斯拉頭上試試。
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特斯拉model 3累計生產了27.5萬輛,當時國內的model 3價格大概是32.8萬元。
截至2020年底,特斯拉model 3累計生產了約60萬輛,翻了一倍還多。
根據萊特定律,Model 3的生產成本大概下降23%。
如果零售價格也下降23%,是多少呢?25.3萬元。
我們再來看現在特斯拉官網的價格,Model 3是24.99萬元。
儘管這是補貼後的價格,但還是很接近的。
所以,特斯拉降價的商業邏輯,或者說理論依據,就是萊特定律。
那麼,我們可以說,現在,電動車的價格普遍較高,是因為產量沒有上來。產能不足,才是電動車發展的最大瓶頸。
特斯拉2020年交付的車輛是499550,不到50萬輛,跟燃油車相比,數量還是太少。
但是可以預見,只要特斯拉願意,在產量提升的情況下,價格會逐步下降。
假設2021年特斯拉Model 3產量增加2倍,那麼年底的時候,Model 3的價格大概會降到21.25萬元;如果增加4倍,那麼會降到17.5萬元。
最終會降到10萬左右。
所以說,買電動車不用急,等等更便宜。
萊特定律是如此有效,估計馬斯克已經在想著怎麼擴充產能了。
那麼對造車新勢力來說,也同樣是有效的,怎麼不見它們降價呢?
不降價是不是賺得更多?
理論上是的。
實際上,它們的產量很有限,成本下降不明顯,沒有降價的底氣。
但現實是,不降價,銷量更少。
銷量少,擴充產能的積極性就更低;不擴充產能就沒法降價。
真是左右為難。
所以,只能把矛頭對準特斯拉,幹嘛要急著降價呢?大家一起賺錢不好嗎?
但不按常理出牌的馬斯克,根本沒想賺硬體的錢,人家的目標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