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克隆工作剛興起時,二維平面上的圖像都是靠放射自顯影獲得的

2021-01-10 菲克西餐廳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分子克隆工作剛剛興起,二維(2D)平面上的圖像都是靠放射自顯影獲得的。在放射自顯影過程中,放射性樣本激發產生的β粒子射線可顯示在X射線片上並形成潛在影像,進而可通過X射線片的顯影和定影獲得真實的影像。

放射自顯影實驗既有樂趣又有煩惱。人們通常會急躁而又興奮地想知道實驗結果如何,於是會把新曝光的X射線片移到暗室光源下觀察,而洗片殘留的水會倒流到他們的胳膊上,弄髒衣服和鞋子。正因為如此,20 世紀90年代末感光影像儀進入市場後,放射自顯影技術很快被拋棄就不足為怪了。

1.按下述方法之一來準備用於放射自顯影的凝膠:

i.將含有3P、3S、l4C或'H得SDS-聚丙烯醯胺凝膠按方案5所描述的方法固定。使用商品化的幹膠機將置於Whatman 3MM濾紙上的凝膠做幹膠處理。

ii.為獲得最高的靈敏度和解析度,將含有3p的聚丙烯醯胺凝膠固定在一張襯墊紙上。將溼的、未經固定的凝膠用塑膠袋封好或包裹後在X射線片上曝光也可得到令人滿意的自顯影圖像(參見方案5)。

瓊脂糖凝膠中"p標記的核酸也可在溼膠狀態下(用Saran Wrap包裹)採用x射線進行曝光。但是,為獲得最高的靈敏度和解析度,可按方案8的方法將放射性標記的核酸轉移到固相載體上(如硝酸纖維素膜或尼龍膜)。將固相載體乾燥並用保鮮膜覆蓋以防止汙染增感屏及膠片暗盒。

2.在背襯紙或保鮮膜上沿樣品邊緣放置數張攜帶放射性墨水標記的紙條做標籤,用透明膠帶封住紙條以防止放射性墨水汙染暗盒或增感屏。

相關焦點

  • 使放射自顯影的圖像條帶銳度更好,同時使靈敏度略微提高
    附加方案鹼性瓊脂糖凝膠的放射自顯影多數情況下,利用鹼性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的DNA是用3Pp標記的,可以用放射自顯影檢測。因凝膠乾燥後(見下文)可減少信號猝滅,因而使放射自顯影的圖像條帶銳度更好,同時使靈敏度略微提高。
  • 具有RNase抗性的雜交分子用凝膠電泳分離和放射自顯影分析
    具有RNase抗性的雜交分子用凝膠電泳分離和放射自顯影分析。關於RNA作圖的核糖核酸酶保護和核糖核酸酶使用的更多信息參閱方案16前有關「RNA作圖引言」的部分(特別是「核糖核酸酶保護分析中使用的核糖核酸酶」和「核糖核酸酶保護」)。1.製備線性DNA模板。
  • 質譜成像: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介紹
    小腦中三種脂質離子的特定分布疊加圖像  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通過將MALDI™、DESI、離子淌度質譜技術和信息學工作流程整合入單個系統,可以帶來其它任何單一影像技術都無法企及的詳細分子信息。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可用於:  發現、識別並測定目標分子的空間分布;  有效研究各種大分子和小分子;  無需標記探針即可進行成像研究;  可從單個樣品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獲得關鍵化合物的最終分子分布。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表18-3曱核酸探針的標記分子 標記物性質 標記分子 標記方法 雜交體的檢測法 放射性分子 [α-32P]dNTP NT、PCR、RPI 放射自顯影或計數   [γ-32P]dNTP TL 放射自顯影或計數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 專區 - 生物谷
    表18-3曱核酸探針的標記分子 標記物性質 標記分子 標記方法 雜交體的檢測法 放射性分子 [α-32P]dNTP NT、PCR、RPI 放射自顯影或計數   [γ-32P]dNTP TL 放射自顯影或計數
  • 孕檢中除了二維、三維,還有五維彩超?醫生:3次四維最關鍵
    二維:只有平面上的面積,沒有空間上的厚度。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一維條碼:由簡單的單一方向的線條組成,買東西的時候收銀員都會掃這個條碼來識別商品和價格。
  • 分子克隆的常用載體
    分子克隆的常用載體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27 22:54 DNA片段的克隆需要合適的載體
  •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20世紀80年代初,工作於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雅克·杜博歇提出了「急速冷卻」方案,奠定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樣本製備與觀察的基本技術手段。  電子顯微鏡觀測的樣本通常是只含一層分子的薄膜,可以視為二維的。對大量散布的同一種分子拍攝二維圖像,再把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該分子的三維圖像。
  • 黑洞很可能就是二維平面而已
    科學家因此在黑洞外面分析了很多種狀況,在人類已經認知的粒子和電磁波等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描述。但是,很明顯這些都止於黑洞外。即便霍金提出霍金輻射,也是如此。關於黑洞內究竟是什麼,並不知道。我覺得,如果按照維度描述,黑洞可能就是二維平面。是類似於一個漏鬥的底部。是三維世界中的二維平面。因為人類無法觀察到,就以為是別的東西。一切物質在哪裡都進入了二維世界。
  •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 的工作。為此,研究團隊分別使用卟啉銅和卟啉金為單體,通過優化製備工藝條件,合成了兩種具有不同活性中心的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實驗結果發現,卟啉基單原子層遵循「自下而上」的生長機理,最終可形成毫米級自支撐的單原子層結構。當卟啉基單原子層的催化位點為Cu-N4時,其主要產物為HCOO-和CH4;當催化位點精準調控為Au-N4時,其主要產物為HCOO-和CO.
  • 第六節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篩選與鑑定
    第六節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篩選與鑑定   目的序列與載體DNA正確連接的效率、重組導入細胞的效率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因而最後生長繁殖出來的細胞並不同都帶有目的序列。一般一個載體只攜帶某一段外源DNA,一個細胞只接受一個重組DNA分子。
  • 突破二維超分子的極限
    南佛羅裡達大學(USF)的科學家們在二維超分子的開發上達到了一個新的裡程碑--使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領域的進步成為可能。自2004年發現世界上最薄(單原子厚)、最強(比鋼強200倍)的石墨烯材料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進一步開發類似的納米材料,用於工業、醫藥和其他商業用途。由於其導電性能和強度,石墨烯可用於微電子學中強化機械材料,最近還實現了納米粒子的精確三維成像。
  • 任詠華院士團隊《JACS》:首個二維超分子智能聚合物
    二維(2 D)超分子聚合物(SP)是由平面內非共價鍵周期性組織的分子組裝形成的片狀聚集體,為構建具有明確納米結構的2 D軟材料提供了新的機遇。此類非共價相互作用包括氫鍵、客體-客體絡合、陽離子-π相互作用、偶極-偶極相互作用、金屬配體配位和範德華力。2 D SPs具有一些特有的特性,比如形成可彎曲的單層膜,可以在不損失結構完整性的情況下大規模製造薄膜。
  • pcb顯影不淨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高密度圖像轉移工藝過程中,若控制失靈,極容易滲鍍、顯影不良或抗蝕幹膜剝離等質量問題。當溼度較大時,幹膜的粘結劑在貼膜溫度較低時可達到良好的粘結效果。特別南方地區夏季氣溫偏高,從長期的實踐中摸索一套較好的溫度控制參數,在20-250C情況下,相對溼度75%以上時,貼膜溫度低於730C較好;相對溼度為60-70%時,貼膜溫度70-800C較好;相對溼度為60%以下時,貼膜溫度高於800C為好。同樣加大貼膜膠輥的壓力和溫度,也取得較好的效果。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針對這一難題,崔萍博士與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預言,利用C5NCl5分子在Cu(111)表面上自組裝可獲得高氮摻雜濃度(1/6)、氮原子排列更有序的石墨烯,並揭示了在生長過程中基於三種原子/分子間力的協同作用的原子尺度機理(如圖所示)。
  • 宇宙是張全息圖:一切只是二維平面編碼?
    我們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可能只是一個二維平面中的編碼而已。  如果你足夠靠近電視屏幕,你會看到一個一個的像素點,這些像素點使得你站在正常距離時能夠看到一個無縫拼接的圖像。科學家認為,宇宙的信息或許也是通過相似的方式保存起來的,自然的「像素大小」大約比一個原子小10兆兆倍,物理學家稱之為普朗克尺度(Planck scale)。
  •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個二維平面嗎?
    首先要定義一下二維是個什麼樣的概念,然後這個和理論上黑洞的形態做比較,看看是否是問題中想像的那樣!從零維到四維用數學描述的空間概念中,二維是一個只有長寬而沒有厚度的平面,那麼理論上存在的黑洞呢?黑洞的這個奇點是是沒有直徑的,只有質量、角動量和電荷(如果其有角動量和電荷的話),因此理論上黑洞的空間應該是一個0維,而其視界應該是一個球形,其是可以計算半徑的,因此從另一層意義上理解,黑洞的奇點是0維的,但它在三維空間的表現卻是一個球形!但為什麼給人以二維的感覺呢?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範德瓦爾斯力儘管較弱,但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其在晶體襯底上納米結構的非平衡生長中的重要性。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一維分子線在半導體表面上的自組裝,首次證明相鄰的吸附分子通過vdW吸引力緊密排列,進而形成線性有序結構。平面芳香族分子與金屬襯底之間的vdW相互作用在低維納米結構的生長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美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二維冰相—新聞—科學網
    然而,是否有穩定存在的二維冰,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 近日,北京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二維冰的存在,並以原子級解析度拍到了二維冰的形成過程,揭示其特殊的生長機制。北京時間1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