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北京時間7月29日深夜,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以下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許琛琦團隊、北京大學醫學部黃超蘭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恩夫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
T細胞是人體內抗腫瘤的天然戰士,依靠T細胞受體(TCR)識別腫瘤抗原。但不是所有的TCR都針對腫瘤抗原,因此人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嵌合型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改造後的T細胞可以精準「擊殺」體內腫瘤細胞。但CAR-T細胞治療也有明顯缺點。CAR-T細胞過度「活躍」易引起細胞因子風暴,引發危險;CAR-T細胞在體內的持續性不高,不能對腫瘤細胞進行長期監控,會導致腫瘤復發。
許琛琦團隊一直致力於T細胞的功能調控研究,前期發現了TCR、PD-1等關鍵受體的信號調控機制並發展了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Nature2013,Nature2016,Nature2018等;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該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綜合運用免疫學、質譜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技術手段研究TCR中關鍵信號分子CD3e的信號轉導機制,發現CD3e可以通過其ITAM信號基序招募抑制性信號分子Csk,並通過其BRS信號基序招募活化性信號分子PI3K。在臨床上目前使用的28Z CAR中整合入CD3e,可以降低細胞因子分泌,並且促進細胞生長和存活,整體提高其持續性。在小鼠模型中,相比於「原版」,「升級」後的E28Z CAR-T抗腫瘤活性明顯提升。
目前,該研究還處於小鼠實驗階段,鑑於其在血液瘤和實體瘤治療中展現的良好應用前景,科學家們將繼續探索,爭取早日將試驗成果應用於臨床。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吳微、周秋萍與施小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akeya Masubuchi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許琛琦研究員、黃超蘭教授和惠恩夫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科技大學王皞鵬教授、浙江大學孫潔教授參與研究。許琛琦研究員同時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的兼職研究員。項目經費支持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等。
裝載了CD3e的CAR-T細胞就像裝配了新型發動機的升級版鏟車,相比原版鏟車(28Z CAR-T細胞)續航更久(細胞生長持續性更好),排放更低(細胞因子分泌更少),具有更強的清除腫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