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禪城發布 禪城發布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展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成果,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自2018年起,在禪城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基礎上,深挖村落特色,通過音像視頻記錄禪城區鄉村風貌、鄉情民意、鄉風民俗。近日,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禪城發布,陸續推出《禪城多彩鄉村》專題欄目,帶你領略禪城多彩鄉村之美!
弼唐燈火夜光明,始建於南宋年間的弼唐村,至今已歷數百載春秋。榕風綠影,白牆青瓦。在弼唐村,到處能感受這裡濃厚的嶺南氣息和書香古韻。被稱為「理學之鄉」的弼唐村,崇文重教的傳統保存至今。
理學之鄉 人才輩出
開村以來,弼唐村崇文重教,人才輩出,在古時,便孕育出明代嶺南著名學者、教育家、理學名師龐嵩。在現代,0.7平方公裡的面積裡,遍布著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省第二幹部學校、財貿學校等近20所各類學校。一個小村落雲集如此之多的學校,全省少見。
龐嵩(號弼唐),是甘泉之後嶺南心學的第一人,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十八歲時跟從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學習心學,晚年退休後又向明代哲學家湛若水學習理學。王守仁的心學和湛若水的理學是截然不同的,但龐弼唐將二者的矛盾進行了調和,令人心悅誠服。因此,弼唐村又被稱為「理學之鄉」。
數百年來,理學文化在弼唐村留下深遠影響。村民為了紀念龐嵩為村增光和過往功績,將村名更改為「弼唐」。勵學篤行,崇文尚善成為弼唐人歷代相傳的古訓。
書香弼唐 崇文重教
據史料記載,弼唐村的永新社學始建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和南風古灶同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建築。
隨著「吱呀……」一聲沉長的開門聲,透露出永新社學這座建築的悠久歷史,青磚砌成的牆壁上,掛滿書畫作品,「永新社學」的字樣和孔子畫像赫然立在正中央,醒目而吸睛。
社學,是古代的鄉村學堂,相當於如今的公立小學。
那時的小孩入學讀書,都要先到社學拜過孔子,俗稱「開筆禮」。弼唐村仍保留著開筆禮的傳統,在老先生的帶領下,進行拜孔子、開筆寫「學」字、硃砂啟智等儀式,學習孝順父母、勤奮讀書的道理,延續千年的民俗文化傳統。
不止如此,在美麗文明鄉村建設當中,弼唐村還以理學文化為核心,在永新社學周邊加緊文化景觀、公園走廊的建設。如今,弼唐人能在這一帶一邊享受嶺南園林風景,一邊徜徉在書香文化中,感受身心一體的陶冶和修養。
鄉村振興 故土蝶變
美麗鄉村,不只是文化昌明、生態良好,更要不斷發展經濟、增加村民收入。注重內外兼修的弼唐人,自然不忘環境的塑造、經濟的發展。弼唐村的「嘉和邨」是佛山最早建成的村民公寓,在當時有著「全市最漂亮的村民公寓」的美稱,與城市標準住宅小區無異,實現了居住環境的城市化。
和嘉和邨一街之隔的挹芳裡公園,是弼唐村響應張槎街道「一村一公園」工程建設而成的村級公園。公園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亭臺樓閣、曲徑通幽的環境吸引眾多村民前來休閒、健身、娛樂。
從挹芳裡公園正門出來,沿著旁邊的道路一直走,就來到了另一番風景之地——弼唐村打造的特色街區。弼唐東一街、弼唐西一街、弼唐北便大街緊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和佛山創意產業園,周邊人文氣氛濃厚,兩側建築密布,車流人流量較大,是名副其實的村貌展示窗口。
在建設美麗文明鄉村的道路上,弼唐村以「書香之地,理學之鄉」為品牌,盤活歷史資源、重啟傳統習俗、打造特色街區,不僅煥發古村落新面貌,還以文化凝心聚力,書寫了充滿鄉愁記憶的新農村建設華章。
出品:佛山市禪城區檔案館、佛山市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佛山新聞網
視頻製作:佛山新聞網
原標題:《禪城張槎弼唐村:書香之地,理學之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