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滿天下,師恩如海深。復旦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名師始終站在講臺的最前沿為一屆又一屆學子傳道授業解惑。百年校慶,名師寄語學子,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諄諄教誨———
我一直在考慮,我們的教育應該給予學生什麼?引用美國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設置理念:不僅要專業,更要博學。
在一門學問中要不斷攀登高峰,
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首先就需要對這門學問有長久的興趣。我很早就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中學時期除了好好學習課本外,我還看了不少課外書。記得看了劉燻宇的《數學的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在學中學物理課,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速度概念要用微積分才能精確了解,於是對數學愈發地感興趣了。看課外書的習慣一直跟隨我進入大學。
大學後期,除了學一些課程外,開始參加蘇步青和陳建功先生的討論班。一開始,蘇先生就給了我一篇道格拉斯的變分反問題的論文。當時我還是學生會負責人,在緊張的學生運動中非常繁忙,不過我仍強迫自己抽出時間攻讀論文。論文接近一百頁,艱澀難懂,需要廣泛的偏分方程的知識,有問題沒有人可以問,但我相信數學是門講道理的學科,道理總歸是能夠摸索出來的。有了這個信念,我終於一步一步摸索著看懂了論文。這個過程對我訓練很大,尤其讓我明白了一點,即數學論文難念也不難念,有信心加努力,總歸能學懂的。
念書之外,先生還鼓勵我們做研究。記得有件事很有意思,一次討論課中,蘇先生給我們講解三次空間曲線時,提到這個曲線的某些性質還有待闡明,當時我就聽在心裡,課後通過幾天的鑽研把性質給證明出來了,蘇先生看過後鼓勵我整理出來發表到國外雜誌上,受到這樣的鼓勵我當然心裡很是高興。不過不久大學畢業後,我被分派管圖書館,這實在是個好差事,可以坐在那裡不停地看書。有一天,我發現一個英國作家寫的六卷著作《幾何原理》中,已經給出了三次空間曲線的那個性質的證明,我的那篇論文當然也就沒有寄出去。不過我自己仍覺得很高興,畢竟自己獨立地做了件有意思的事情,給自己的數學研究以很大的信心。
從那時起我在數學領域裡除了積極打好基礎外,就開始做諸如此類的一些創造性的事情,雖然都只是些小論文,但一開始從小論文取得經驗、樹立信心也是很有好處的。
從年輕時起,我研究數學是由興趣吸引的,把追求數學當作自己的興趣。後來又知道數學對認識自然,改進生產力有很大作用,動力就更大了。做學問就像下棋,要有大眼界,只經營一小塊地盤,容易失去大局。而不在一個課題上做深入的研究,就可能流於空泛和膚淺。所以在做學問時,一方面要鞏固基礎,力求創新,另一方面則要有廣博的知識,若兩者皆備,就能夠成功。我現在仍在朝這個目標努力,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學問還是要繼續搞下去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還能為數學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
個人簡介:
谷超豪,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和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數學領域享譽盛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專長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刊登文章內容系節選)
相關專題:復旦百年校慶
圖片有獎徵集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