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萊因一生的研究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7~1934年創辦超心理學實驗室的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超心理學研究都是在心理學繫心理學實驗室進行的。由於萊因「出色」的工作,使超心理學在心理學系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從萊因時代一開始,超心理學這個課題就表現出它巨大的「誘惑力」打進大學的心理系是最令人感到「鼓舞」的,在「實驗」的名義下,一門新興的「實驗科學」正在興起。萊因將超心理學引進實驗室,就是以猜紙牌和其他靶子實驗的方法開始他的研究的。他以測試天眼通、傳心術及其他超心理學項目為己任,花了6年的時間,對一大批受試者進行測試,並用數學方法統計超過機遇的得分。1934年,萊因發表了他6年多來所做實驗的專題著作《超感官知覺》。在這部著作裡,萊因斷言了超感官知覺的存在。
第二階段1934~195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超心理學實驗室,並開展了日益聳人聽聞的研究。隨著公眾興趣的越來越大,學生們也產生了極大興趣,一時間,超心理學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成了作家、漫畫家甚至是百老匯的寵物。萊茵在杜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了一陣子之後,感到羽翼還不夠豐滿,特別是他的《超感官知覺》問世以後,並不像萊因想像的那樣令人震驚,恰恰相反,卻遭受未曾預料到的臭名。
尤其是心理學家認為萊因的研究工作純系一些不著邊際的斷言。為了求得超心理學的生存,萊茵在徵得麥獨孤教授的同意後,將超心理學從心理學系獨立出來,於1935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超心理學的研究機構——超心理學實驗室,萊因成了該實驗室的主任。為了擴大超心理學的影響,增加它的信譽,排除實驗中的漏洞,萊因進一步改進他的實驗步驟和統計方法。
他設計了以5種齊納符號(齊納是一位工程師,他向萊因建議使用的)即十字、星花、圓圈、方塊、波紋線組成的紙牌取代了一般玩的紙牌。這種齊納紙牌每種符號5張,共有25張。測試時,將紙牌背著受試者隨機排列後,讓受試者猜紙牌的排列次序,然後通過統計學的方法判定這些數據的意義。其他一些超心理學家也仿效萊茵在「嚴格」控制下,用隨機排列的「靶子」來試驗ESP和PK的功能。
這一時期,使萊茵的研究工作獲得了「系統性的證據」。超心理學家驚呼大多數人身上都存在ESP和PK的功能。也就是這種PSi現象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正常現象,而不是什麼罕見的造詣。這種被超心理學家特別珍愛的驚人結論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懷疑和不滿。超心理學現象的不可重複性,是不符合科學事實的實驗要求的。然而超心理學家卻把這解釋成是「特異人」非凡功能所致。
他們說,PSi現象,是在「特異人」特殊心理狀態條件下發生的,又說在外界和內部條件不利時,很不容易發生,也很不穩定,容易消失。這種說不清傳導信息途徑的怪物,始終令人迷惑不解。這種近於臆想和吹噓的「超自然現象」,顯然是超脫了基本的科學原則。美國學者約翰·庫弗曾作過大量實驗,寫了一本600頁篇幅的著作,用測試數據證明PSi不存在。
英國倫敦大學數學家索爾頑強地工作了數年,測試了數百名志願受試者,但沒有看到有意義的一線微光。雖然這一時期是萊因工作及其影響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除了大量的實驗工作外,1937年還創辦了《超心理學雜誌》),他的副手普拉特於1940年出版了《60年後的超感官感覺》。1938年美國心理學會在哥倫布城舉行了圓桌會議,心理學界大多數學者參加了會議。
從參加會議的人對ESP的反應及群眾的喝彩聲中,可以看出一般人對ESP的心理要求,但是由於不斷來自科學家的指責,致使萊因也不得不慨嘆說:「在超心理學這門新學科平坦且又狹窄的道路上,誰也不敢貿然涉獵靈學這一片荒涼之地。」第三階段1950~1965年萊因的實驗室從興盛逐漸走向衰落,最後登上了大學的舞臺。由於萊茵的工作與心理學的矛盾越來越大。
萊因1950年辭去了心理學教授的職位,專心經營他的超心理學實驗室。這一時期,萊因的工作仍然是在咪喋不休地進行著測試實驗,為了顯現必須對大多數受試者進行激勵、安撫,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幫助他們、啟發他們,有時甚至是要求他們。這時發現受試者與測試者關係的是否親密是極為重要的,抱有懷疑的人進行測試,得分顯然下降。超心理學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是不能讓非超心理學家去重複他們的試驗。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超心理學家千方百計尋找新的驗證方法,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物理學家對超心理學的測試方法起了重要作用。他們把自己的測試方法引入超心理學,認為人腦同電子計算機一樣進行工作,還認為可以把物理學以及有關學科中的概念。直接用於對人腦的研究。此時超心理學家的興趣更直接歸向研究人員新的應用性和 專門性的心理學分支學科的建立。1957年杜克大學成立了超心理學會,在杜克大學的影響下,一些大學開始講授超心理學課程,並導致了超心理學教科書的出現。同年,杜克大學設立了「麥獨孤獎金」,授予對超心理學作出傑出貢獻的校外研究人員。
獎金到1967年共發放10次,美國和英國各獲兩次。兩國共獲一次;捷克、印度、荷蘭、南非和瑞典各獲一次。由於「麥獨孤獎金」的發放,新的超心理學研究中心在美國其他地方和前蘇聯、日本、印度、瑞典、捷克等國家先後建立起來。這些研究組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超心理學家經常與其他學科領域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小組,使用許多其他研究領域中的技巧、知識和設備進行研究。
作者點評:小編認為,然而這一現實並沒有挽救超心理學尷尬難堪的處境,直觀的玄虛和騙局的頻頻發生,更加重了科學家的懷疑和不滿,並加大了與心理學之間的距離,心理學家對超心理學的研究採取了超然和冷漠的態度。
本文由百家號:谷槐說故事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