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退群事件」背後,是資訊時代低成本社交對個體的侵蝕

2021-01-19 恬小妖哎

導語:江蘇一家長因老師要求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憤而退出家校微信群,此事持續發酵,央視批評此現象為「教師的缺位」。在小編看來,這不僅僅是教師或者家長某一方面的問題,其背後還有低成本社交工具與浮躁社會風氣對個人的壓榨與侵蝕。

央視點評

一、「家校群」變「秒回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互越界

根據視頻中事件家長獨白、各路媒體街頭採訪,以及微博等平臺各老師心聲,不難看出現今微信群內家校之間的矛盾重重,在各自立場上都遭遇困擾。

家長們平日在群裡接受老師們發布的各種任務,老師要求家長秒回通知、記住課後作業,請假參加手工活動、甚至陪孩子大掃除,各種不合理事件在群內成為日常;

老師們也不堪其擾,家長在群內刷屏曬孩子成績單、追問學生在校日常,甚至要求老師拍實時視頻,不分時間段艾特自己,工作、生活被一個家校群攪得界限不明。

可以看出,家校雙方都在微信群中出現了越界的問題——孩子在校時,家長狂轟亂炸,要求老師實時播報;孩子在家時,老師通知不停,要求家長隨叫隨到。

但現時教育系統是家校分離的,否則何不讓學生在家裡自由學習,或者全日在校託管呢?在校時,家長本應放手,不幹擾正常學校教育;在家時,老師也應鬆弛一下緊繃的神經,不給家長施壓。

家長退群現象背後,是家長和老師的相互侵犯,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各自領域的越界,原本雙方該權責明確、各司其職的。

二、「微信群」成「任務群」,零成本社交工具助長情緒宣洩

微信群,將雙方的越界行為體現得淋漓盡致。究其原因,不外乎其方便快捷。這也是家校群建立的初衷,即讓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互通有無,為學生教育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方便快捷的背後,是溝通的無門檻、低成本。微信群等多對多的社交工具依託的是網絡、是流量,比起簡訊、電話等以時間長短、信息長度計費的一對一溝通方式,節省了時間、金錢,老師、家長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暢所欲言、任性而為。

以往,家校只能以家訪、電話、家長會等方式進行對話,家長、老師的每一次交流都建立在高成本之上,足夠要緊且合理的事項才會提上日程;現今網絡的便利,使得家校幾乎是無成本溝通,反而縱容了雙方的脾性,瑣碎、繁雜的事件在快節奏的群內成為日常,各種不滿也隨之放大。

另外,這種零成本方式還助長了過剩的自我意識。隔著屏幕,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發布言論的那一刻,他們都是自己手機、電腦的主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擺在首位,而不像語音通話、對面討論那樣容易意識到客體的存在並糾正自己的言談舉止。

微信群使得家校溝通方式從人對人的交流看起來變成人對物的指揮,從互幫互助的溝通變成唯我獨尊的命令;但實質上屏幕對面接收消息的人又是擁有情感的獨立個體,盛氣凌人的態度會令人感到冒犯,又反過來發洩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三、「微信群」變「威脅群」,競爭焦慮激化家校矛盾、造就巨嬰式學生

貫穿家長退群事件始末的,其實還有家校雙方的焦慮。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不認真聽課,老師擔心學生在家不按質按量完成作業,於是想要藉助網絡將對方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中。

繼續深入,可以看出微信群中的命令式語言、威脅性言論,實質傳達出各自的焦灼。家長群內連環call,妄圖分分秒秒監視學生,老師想讓學生專注學業、有親友陪伴、心理健康,都打著「為孩子好」的名號,仿佛不這麼做,孩子就會前程暗淡。

可是這些方式真的有用嗎?不過是將焦慮放大、互相轉移而已。似乎讓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老師就不需要為學生成績發愁;好像讓老師時時看顧、處處監督,家長就不用為培養孩子人身安全、學習習慣焦慮。

家長老師都在把各自焦慮堆疊到對方身上,可實際上原有焦慮依然存在,新增的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又令自己分身乏術。原本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家長和老師連自己的時間、空間都被剝奪,各自身心俱疲,還不如明確界限,分工合作。

另外,家校相互威脅、對立,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家長讓老師們提心弔膽,老師讓家長不堪重負,而教育的主體——學生,卻成為缺席的一環。

要讓學生在學校、在家裡都積極上進,靠的絕不是直播式監督,或者包辦式照看,而是培養其自覺、自主的學習態度,以及實踐、動手能力。

家長老師們對於社會競爭深有體會,可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只會更加鬆懈甚至叛逆。老師關注,那就一本正經看書學習;老師不關注呢,是不是就鬆了一口氣一般?

作業是什麼不用記,反正有家長看著;不會做沒關係,有父母輔導;手工不行、衛生不會沒關係,有爸媽在一手操辦。

對於正在建立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少年而言,這種全方位監視、所有事代勞是令人窒息的,隨之而來的被動式習慣、表演性行為更是貽害無窮。

結語:家長退群事件,是家校雙方將各自焦慮通過零成本社交工具宣洩出來的惡果。無論是要求秒回、強加任務,還是瑣事刷屏,根本原因都是老師、家長的自我職責缺位和對對方要求嚴苛。

這樣的體系下,學生卻處於缺位狀態,持續下去極易造成巨嬰式學子。真正良策,需要家校雙方各退一步,讓學生成為教育主體。老師家長們減少不必要溝通,各自克制焦慮、明確職責。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相關焦點

  • 致眼鏡人:丁真走紅背後,有你不知道的「社交」價值推動
    丁真的走紅說明了「民選網紅的力量正在崛起」,同時也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助力,可以說,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淳樸的藏族小夥和這座海拔4000米的縣城,正是搭上了社交媒體的順風車,走到了聚光燈下,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歡。
  • 家長斷然退群引關注 如何釐清家校責任邊界?
    家長斷然退群引關注 如何釐清家校責任邊界?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無論是語言配置和語言市場,在社交媒體時代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社交媒體」概念看,「社交性」和「媒體性」是其顯著特點,即是說,與傳統的大眾媒介相比,除了具有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等基本功能之外,它還是進行有效互動、實施人際溝通、重建社會關係的自在客體。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社交時代」危機公關手冊
    挑戰二:傳播的不可控性 在危機公關中,品牌所面臨的首先是來自信息環境的挑戰,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掌握在社會主流、精英人群手中,信息傳播具有極大的可控性、選擇性與傾向性。與此相比,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的信息環境變得愈發複雜,信息來源首先不可控,據了解"房東"涉毒一開始就源於一非大V微博網友爆料;其次,信息傳播時間不可控,很多負面新聞都是在毫無徵兆情況下突發,令品牌猝不及防;最後傳播內容不可控,這一次的"炫邁,停不下來"的惡搞,顯然已經超出了炫邁口香糖的想像範圍。
  • Fincy新社交 讓社交獨而不孤
    記者兼作家諾曼·庫辛斯寫道:「人類個體永恆的追求是打破孤獨。」我們天生就是一種強社交屬性的群居生物,正如人類學家所說的那樣,社會互動在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因為疫情導致長達近半年的社交隔離之下,孤獨感被無限放大,人們的行為也開始悄無聲息的發生著一些變化。
  • 自由與安全:美國社交媒體監控模式剖析
    《探索與爭鳴》編輯部與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特邀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聯合召開了以「智慧生活與技術治理」為主題的圓桌會議,希冀在對Facebook數據洩露事件背後數據監控模式和新型風險社會深度反思的基礎上,探求全球的對數據監控之規制的技術治理新政。
  • 首發|社交電商「悟空掌柜」完成億元首輪融資,讓個體成為商業中心
    悟空掌柜服務的核心客戶是B端掌柜,多年實踐沉澱的用戶運營體系結合社群零售,為B端掌柜打造從小白入門開始的成長路徑和賦能服務,幫助掌柜建立以個體為中心的零售終端。平臺通過深耕供應鏈和不斷提升交易系統,提升商品流通和分發效率;B端掌柜提供個性化有溫度的零售服務,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5月30日,有家長發微博舉報稱廣州某小學班主任明知其女兒患有哮喘,還罰其跑了10圈操場,6歲的孩子因此出現吐血、高燒等症狀,並放出了帶血的校服等圖片。相關微博被大量轉發、評論,引發網友熱議。網友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教師體罰的問題,也有不理性的個體對整個教師群體發起攻擊。同時有網友出來質疑照片真實性。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12月9日,隨著成都20歲新冠確診女孩趙某在社交平臺公開發聲,以及轉發女孩隱私信息者遭到行政處罰,事件似乎塵埃落定。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
  • 華東師大發現颱風事件可緩解三角洲侵蝕風險
    在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情景下,日趨增多和加強的颱風高能事件對河口三角洲帶來巨大壓力。世界大河三角洲普遍因流域入海泥沙供給急劇降低而處於衝淤轉型階段,其地貌侵蝕風險和脆弱性受到全球關注。長江口颱風事件和入海徑流洪峰或突發洪水經常不期而遇。一直以來很難界定三角洲洪季動力地貌是洪峰而為抑或颱風所致,特別是河口泥沙源匯轉換在此期間最為頻繁、交換量也最為注目,但又最難以偵探。
  • Fintech時代商業銀行的大零售數位化營銷 ——基於社交網絡圖挖掘
    實際上,商業銀行通過多年經營,積累了海量的客戶之間交易轉帳行為數據,奠定了基於資金交易信息構建客戶社交網絡的數據基礎。本文以客戶交易流水數據為抓手,提出了一套社交網絡圖數據處理流程,並結合商業銀行大零售業務實際,探索了FinTech時代大數據社交網絡圖挖掘技術在商業銀行數位化營銷相關領域的應用發展。
  • 社交媒體時代 放大鏡下的企業危機
    在社交媒體時代,企業被全方位的監督,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危機似乎與企業之間總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企業以致命一擊,讓企業措手不及,事發突然,讓很多準備不足的企業手足無措,在慌亂中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處理,往往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 家長退群「鬧上」央視,兩者之間的矛盾根源,是老師不負責任嗎?
    還有不少家長曬出了老師在班級群裡點名家長的截圖,進而埋怨自己每天工作很忙,根本沒時間看家長群,卻不停的被老師責怪不負責任不關心孩子學習。>「家長退群」這件事很快「鬧上」央視,家長老師紛紛聚焦央視,想看看「官方」對此事會持有什麼看法,在晚間新聞中,央視短評為: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 新童年時代孤島化 專家:家長應發揮積極作用
    如今不少孩子們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陪伴下甘當「宅童」,越加習慣於自娛自樂,甚至越加內向……心理專家認為,面對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獨二代」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交困境,家庭、社會、學校應發揮積極作用,打破「孤島化」的新童年時代。
  • 拼多多事件背後的選擇題
    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某廠23歲員工加班後猝死」的消息刷屏社交媒體,這張網傳截圖讓事件持續發酵。這個已認證的官方帳號,發布了這則令人激憤的言論後隨即秒刪。之後官方的回應非常魔幻,開始是出來闢謠不承認是其官方發布,後來網友們提供不同客戶端的截圖,知乎也站出來回應,真相才不言自明。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姬德強:李子柒的回聲室?另一方面,短視頻和社交媒體被認為是李子柒快速積聚跨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內容形式和傳輸渠道。YouTube上880萬的粉絲量雖然仍無法讓李子柒進入全網前列,但相比CGTN的115萬粉絲而言,仍然給自媒體出海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換句話說,這裡的單一技術迷思是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具有內在的以個體為主體的跨文化傳播力,可以通過共享技術平臺突破文化邊界和消融文化隔閡。
  • 基於算法推薦的社會性反思:個體困境、群體極化與媒體公共性
    【關鍵詞】 算法推薦 信息繭房 群體極化 媒體公共性 優化算法 一、算法推薦下的個體困境:從「千人千面」到「信息繭房」 (一)「算法推薦」的源起:個性化信息分發的「千人千面」 「前Web時代,機器連接構成了終端網絡;Web1.0時代,超連結構成了內容網絡;Web2.0時代,個體連接形成關係網絡
  • 陌生人社交走出「無人區」
    監管背後的眾生相2019年伊始,網信辦約談了微信、聊天寶、馬桶TMT、多閃等社交平臺的負責人,責成有關企業履行和完善安全機製程序,依法開展安全評估工作。彼時輿論的焦點還在於「三英戰微信」的年度大戲,「風聲」被選擇性掩蓋。
  • 思維、創意與技術:融媒體時代傳媒產品的生產路徑創新
    尤其是傳統媒體經歷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的改造後,紛紛轉戰兩微一端,依託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社交媒體。   媒體在生產傳媒產品時,不僅要關注技術與新傳播形式,更應思考到其背後的人工化、在場的孤獨、視覺感知的依賴等文化隱喻。在互動中實現符號互動,構建場景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