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江蘇一家長因老師要求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憤而退出家校微信群,此事持續發酵,央視批評此現象為「教師的缺位」。在小編看來,這不僅僅是教師或者家長某一方面的問題,其背後還有低成本社交工具與浮躁社會風氣對個人的壓榨與侵蝕。
一、「家校群」變「秒回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互越界
根據視頻中事件家長獨白、各路媒體街頭採訪,以及微博等平臺各老師心聲,不難看出現今微信群內家校之間的矛盾重重,在各自立場上都遭遇困擾。
家長們平日在群裡接受老師們發布的各種任務,老師要求家長秒回通知、記住課後作業,請假參加手工活動、甚至陪孩子大掃除,各種不合理事件在群內成為日常;
老師們也不堪其擾,家長在群內刷屏曬孩子成績單、追問學生在校日常,甚至要求老師拍實時視頻,不分時間段艾特自己,工作、生活被一個家校群攪得界限不明。
可以看出,家校雙方都在微信群中出現了越界的問題——孩子在校時,家長狂轟亂炸,要求老師實時播報;孩子在家時,老師通知不停,要求家長隨叫隨到。
但現時教育系統是家校分離的,否則何不讓學生在家裡自由學習,或者全日在校託管呢?在校時,家長本應放手,不幹擾正常學校教育;在家時,老師也應鬆弛一下緊繃的神經,不給家長施壓。
家長退群現象背後,是家長和老師的相互侵犯,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各自領域的越界,原本雙方該權責明確、各司其職的。
二、「微信群」成「任務群」,零成本社交工具助長情緒宣洩
微信群,將雙方的越界行為體現得淋漓盡致。究其原因,不外乎其方便快捷。這也是家校群建立的初衷,即讓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互通有無,為學生教育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方便快捷的背後,是溝通的無門檻、低成本。微信群等多對多的社交工具依託的是網絡、是流量,比起簡訊、電話等以時間長短、信息長度計費的一對一溝通方式,節省了時間、金錢,老師、家長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暢所欲言、任性而為。
以往,家校只能以家訪、電話、家長會等方式進行對話,家長、老師的每一次交流都建立在高成本之上,足夠要緊且合理的事項才會提上日程;現今網絡的便利,使得家校幾乎是無成本溝通,反而縱容了雙方的脾性,瑣碎、繁雜的事件在快節奏的群內成為日常,各種不滿也隨之放大。
另外,這種零成本方式還助長了過剩的自我意識。隔著屏幕,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發布言論的那一刻,他們都是自己手機、電腦的主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擺在首位,而不像語音通話、對面討論那樣容易意識到客體的存在並糾正自己的言談舉止。
微信群使得家校溝通方式從人對人的交流看起來變成人對物的指揮,從互幫互助的溝通變成唯我獨尊的命令;但實質上屏幕對面接收消息的人又是擁有情感的獨立個體,盛氣凌人的態度會令人感到冒犯,又反過來發洩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三、「微信群」變「威脅群」,競爭焦慮激化家校矛盾、造就巨嬰式學生
貫穿家長退群事件始末的,其實還有家校雙方的焦慮。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不認真聽課,老師擔心學生在家不按質按量完成作業,於是想要藉助網絡將對方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中。
繼續深入,可以看出微信群中的命令式語言、威脅性言論,實質傳達出各自的焦灼。家長群內連環call,妄圖分分秒秒監視學生,老師想讓學生專注學業、有親友陪伴、心理健康,都打著「為孩子好」的名號,仿佛不這麼做,孩子就會前程暗淡。
可是這些方式真的有用嗎?不過是將焦慮放大、互相轉移而已。似乎讓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老師就不需要為學生成績發愁;好像讓老師時時看顧、處處監督,家長就不用為培養孩子人身安全、學習習慣焦慮。
家長老師都在把各自焦慮堆疊到對方身上,可實際上原有焦慮依然存在,新增的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又令自己分身乏術。原本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家長和老師連自己的時間、空間都被剝奪,各自身心俱疲,還不如明確界限,分工合作。
另外,家校相互威脅、對立,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家長讓老師們提心弔膽,老師讓家長不堪重負,而教育的主體——學生,卻成為缺席的一環。
要讓學生在學校、在家裡都積極上進,靠的絕不是直播式監督,或者包辦式照看,而是培養其自覺、自主的學習態度,以及實踐、動手能力。
家長老師們對於社會競爭深有體會,可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只會更加鬆懈甚至叛逆。老師關注,那就一本正經看書學習;老師不關注呢,是不是就鬆了一口氣一般?
作業是什麼不用記,反正有家長看著;不會做沒關係,有父母輔導;手工不行、衛生不會沒關係,有爸媽在一手操辦。
對於正在建立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少年而言,這種全方位監視、所有事代勞是令人窒息的,隨之而來的被動式習慣、表演性行為更是貽害無窮。
結語:家長退群事件,是家校雙方將各自焦慮通過零成本社交工具宣洩出來的惡果。無論是要求秒回、強加任務,還是瑣事刷屏,根本原因都是老師、家長的自我職責缺位和對對方要求嚴苛。
這樣的體系下,學生卻處於缺位狀態,持續下去極易造成巨嬰式學子。真正良策,需要家校雙方各退一步,讓學生成為教育主體。老師家長們減少不必要溝通,各自克制焦慮、明確職責。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