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崩潰了。」陳守仁取下眼鏡揉了揉眼說。讓這位洛陽市總工會法律工作部部長如此為難的,是今年年初洛陽全市開始強力推行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我們力推工會和企業集體協商工資,但一些企業怕被捆住手腳,不願意配合。」陳守仁說,如果集體協商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不談也得談,效果將不可同日而語。 商報記者 盧豔豔
【效果】工資集體協商初顯成效
「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的難度非常大,一些企業不配合,但這項制度還是起了一定的效果。」陳守仁拿出一份材料,工資集體協商推行半年後,籤訂工資協議的企業職工工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資料顯示,今年洛陽一拖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洛陽一拖)職工工資與上年相比平均增長了10%,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增長了21%,洛陽市建園模具製造有限公司增長了18%,中鋁洛陽銅業集團有限公司增長了11%。」
洛陽強力推動工資集體協商,源於去年該市總工會的一次調研。調研顯示,2006年該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4%,而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只增長了11.9%。調查中,有36.6%的企業平均工資低於全市社會平均工資。接受調查的工人中,6年來工資增長兩次以下(含兩次)的佔62.6%,沒有增長的佔17%。
這份報告觸動了洛陽市政府,洛陽市下發文件,開始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2007年12月10日,作為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的三家單位之一,洛陽市建園模具製造有限公司工會主席丁紅軍等人向公司行政部門提出了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的要求。隨後,公司方與丁紅軍等代表根據單位效益的增長等,對工人的工資增長達成協議。
「從今年的1月份開始,員工們人均月工資漲了240元,現在每月能拿1600元的工資,漲幅基本達到了18%。」丁紅軍說。
【難題】怕被「捆住」,一些企業不願談
洛陽的嘗試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河南省總工會決定總結洛陽經驗,並在全省推廣。全國總工會也在洛陽調研完畢,為向全國推廣做準備。
但這時,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洛陽卻遇上了難題:因為擔心被「捆住」,一些企業拒絕工資集體協商。工資集體協商意味著要把集體合同中關於工資的內容,單拎出來籤訂專項協議,如果白紙黑字寫在紙面上,一些企業可能擔心員工依此作為勞動仲裁的法律依據。企業更願意口頭約定工資調整辦法。
即便一些企業「極不情願」地坐了下來,也會出現籤訂的合同過于格式化,協商過於簡單化,不徵求員工意見的現象。
洛陽一拖動力機械公司保衛科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現在的工資是每月750元,可這是算上醫療養老保險之後的總數目,相比較原來的工資其實並沒有漲。「只是算法改變而已。」
洛陽一拖鍛造廠的一名員工表示,他每月的工資分兩次發放,每月的9日發放一次,後半個月再發放一次,但企業漲工資也是上半個月漲,下半個月降。「基本上是漲這頭,就會降那頭。最後一個月加起來還是基本和以前持平。」
洛陽一拖柴油機有限公司一名一線工人也表示,他並沒有感覺到工資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