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一年級前後,數學要學到啥程度,看到北京校長的建議咱就不慌了

2020-12-03 慢成長mcz

之前分享了孩子從幼小銜接到一年級,語文需要達到什麼程度,今天繼續來說數學哈:

卓立校長在《歡迎來到一年級》這本書裡,對這塊依然有比較詳細的描述,也結合咱們之前分享過的方法資源,給大家梳理梳理哈。

數學的基礎教育,看重什麼?

越來越看重過程與結果並重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直接教授公式和定律之前,會更側重引導孩子們總結和發現其中的共性和規律,學習如何清楚和完整地展示思考的過程

關鍵詞是:樂於思考、提升思維、獲得興趣。

以這個倒推幼兒園階段的數學教育,卓校長也是強調,數學是抽象的,而學齡前孩子往往是具象的圖景式思維方式,尤其要注意不要為了學習數字而學習數字,而是要知道過程、與實際生活也產生關聯。

就好像很多孩子會流利地從1數到50,但一旦你從中間抽一個數字出來,問他前面後面是什麼,孩子就懵了,也沒有把「數」與「量」對應起來。

所以不管是認識數字、還是認識形狀,一定要多在生活裡找例子。不要過於強調提前知道了哪些知識點。

一年級數學,都學些什麼?

如果簡單歸納一年級數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20以內的數字加減法。

其中,1-5的認識和加減法、0的認識和加減法、6和7的認識和加減法、8和9的認識和加減法、10的認識和加減法、十幾減一位數、進位加法——這是秋冬的內容。

到了春夏學期,還會有20以內的退位減法。

其他內容還包括:比一比(長短、大小、高矮),認識鐘錶、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位置、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分類與整理。

一年級數學,陪學時咱要注意什麼?

哪些習慣是必要的?

父母要預先看看孩子的課本,對這一學期要學的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有充分的時間找到合適的方法。

淡化數學的預習、更多時間放在知識點之後的反覆練習和實踐。

要不要檢查孩子的作業,因孩子而異

有自律的孩子,也有需要幫助才能慢慢自律起來的孩子;有提醒一下就行的孩子,也有需要多次強調規則邊界的孩子,建議和孩子的老師聊一聊,看看哪種方式更好。

需要準備錯題本數學的錯誤需要及時糾正和反覆練習,可以把掌握得不牢固、或者容易混淆的地方,給自己隨時提個醒。

演算的過程和演算的結果一樣重要,對的時候,要考察孩子的思路是不是正確,錯誤的時候,要返回去找出錯在哪裡:是錯在概念的理解、運算的方法還是別的地方。

口算很重要,是以後整個「算術」的基礎,要高高興興練起來,比如家長可以多試試口頭和孩子隨機出題然後相互回答,注意不要超過孩子學習的進度就好。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課後練習:了解孩子的掌握情況、進度和短板。孩子反覆檢查也檢查不出來的錯誤,讓他承擔自然後果的同時,幫助找找問題出在哪裡,以便及時補上。

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式,記下老師板書的關鍵內容(規則、定律等),比如寫拼音也好、畫下來也好,只要能記下來就好。

具體每個版塊,有什麼要求、難點易錯點

可以怎麼學?

20以內的數字的認識和加減法

1、數字的書寫

會讀、會認、會寫是認識數的第一步,在這一步裡,最難的就是書寫,孩子初寫數字,如果沒有參照線或者隔框,很容易把握不好字體的大小、胖瘦高矮、斜度、曲線的幅度以及每一筆之間的關係。

在一開始規範數字的書寫,可以使用練習漢字的田字格來練習

每半個田字格邊,可以書寫兩個數字,把每個數字在格子的框架裡寫飽滿,並且處理好長短位置和相互關係,就能為以後脫離格子的書寫打好基礎。

鏡面書寫,也是一開始非常常見的現象,比漢字鏡面現象還要多。尤其2、3、5、7,寫反的最多,6和9也不少。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偶爾的2、3個如此,就不用擔心,長大後會慢慢糾正。

如果太多字,就需要諮詢醫生了。

2、區分「基數」和「序數」

「基數」與「序數」,相當於「幾個」和「第幾」的區別,雖然咱們成年人看起來易如反掌,但初學數字的孩子,挺不容易想明白的。

我們用來數數、計算的數字,都叫「基數」,用來表示「有幾個」。

序數,始終只有1個,表示在一個序列中排到第幾的概念。

用「故事化」的方式給孩子解釋,是個好方法,比如我們可以編類似的:

「從前,有一個古老的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個很老很老的國王,這個很老很老的國王有6位王子,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大王子(1王子)、2王子、3王子、4王子、5王子、6王子。

大王子一頓能吃6個蘋果派、2王子一頓能吃5個香蕉派、3王子一頓能吃4個草莓派、4王子一頓能吃3個菠蘿派、5王子一頓能吃2個藍莓派,6王子一頓只能吃一個巧克力派。」

在這個故事裡,幾王子,這些名字裡的數字,就是「序數」,無論他吃幾個派,名字都不會變;而王子們吃掉的派的個數,就叫「基數」,吃幾個算幾個。

將不容易用理論描述的知識點,結合自己孩子日常所熟悉和喜歡的人物、事物、發揮想像力,編出一個小故事以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在情境認知的需求,這樣比乾巴巴的術語解釋,會容易弄懂太多。

3、數的分解

這部分不難,但非常重要,能夠為接下來的加減運算,提供基礎思維素材。

一般來說,1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時候,數越大、可以分解成的不同形式就越多:

2可以分解成1和1;

3可以分解成1和2;

4可以分解成1和3,2和4;

5可以分解成1和4、2和3;

6可以分解成1和5、2和4、3和3;

……

這個分解的小練習,在家裡可以常常玩一玩,比如吃水果的時候,挑出8顆來,再分小堆,看看有幾種分法;同樣,吃豆子、瓜子、玩積木的時候,都可以玩,多玩上幾次,就能記得牢牢的了。

4、「0」

0是抽象中的抽象,在一年級的數學裡,0有兩個意思:一個代表沒有,0與任何數相加或相減(0作為減數),得到的都是另外一個任意數本身;

0的另一個意義是代表起點,在我們日常可見的溫度計、溼度計、天平上邊,最開始的一個刻度數字一定是「0」。

有意思的是,0的意義看似特別,但一般孩子接受起來卻也容易,反而經常是老師們嚴陣以待,結果發現孩子基本都能輕鬆掌握:)

5、「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有點像「應用題」,分兩步:動用看圖理解和閱讀理解能力,從題目提供的情境中,自己把問題總結出來;運用數學的計算知識,得到正確的答案。

比如「河裡兩隻鴨子、岸上三隻鴨子,一共有幾隻鴨子?」

這種題目,往往大人覺得小兒科,會忍不住對孩子說,「天哪!這麼簡單,你怎麼就不明白?」而這時候千萬要冷靜,需要判斷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

是不能理解題目、找不出合適的算法、還是不能正確地運算?或者什麼都對,就是不記得寫「單位」?

對症下藥會比較好,比如閱讀理解方式的問題,就去在家庭閱讀中加強練習,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慢慢就好了。

6、對數字「10」的認識和「10」的加減法

咱們可能經常聽說一個詞兒,叫「湊10法」,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之前我在分享撲克牌數學玩法的時候,也有提到。

有一個歌謠可以提供幫助:

「一九一九好朋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熟記這個歌謠,就能充分應付10的加減法了。

從10以後,課本裡也就引入了「個位」、「十位」的概念,接下來順理成章進一步認識學習「11」到「20」的各位數字。

這個時候,簡單地用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掰著手指頭來計數,就有點力不從心了,簡單的串珠計算器,是這個階段的好幫手。

串珠計算器的原理,和算盤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要更直接更簡單:

它沒有代表5個數的上珠,而是足足地在每一位上,都放上9顆珠子,這樣,孩子就可以通過撥弄珠子,直觀看到數字的相加和進位,以及稍微複雜一些的退位運算,理解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7、20以內的退位減法

這部分是春夏學期的內容,也是20以內加減法全部內容中唯一放在春夏學期學習的。

如果孩子已經紮實掌握了前面全部的相關知識,那他也就具備了掌握這個退位減法的實力。但是,在實際的學習和練習中,孩子們在這裡出錯的仍然很多。

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是沒有理解「退位減」怎麼回事;一個是「數的分解」和「進位加」的練習不夠充分,沒有給「退位減」的計算打好基礎。

解決第一個問題根源的辦法,仍然是充分利用串珠計數器,讓孩子自己在計數器上撥出被減數,再撥回減數,如果還不明白,就多撥幾次。

解決第二個問題,根源在繼續練習「進位加」的計算之外,把數的分解直接練習到20,也就是把20以下的數如何分解成兩個個位數的全部分解形式,都熟悉一下,這樣在做「退位減」的時候,就能夠眼到心到、得心應手了。

認識鐘錶

一年級認識鐘錶,主要需要學兩部分:認識鐘面、以及認識整點和半點

這一部分一般用兩個課時來講,知識點不多,不過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是「60進位」的第一次出現,我們之前學習的,都是以「10進位」為基礎的計算,需要適應一下。

「時針」和「分針」分不清楚,也是認識鐘錶的時候非常常見的情況,給孩子講過了很多次,時針是短而粗、並且走得很慢很慢、一個小時才走一個格子的那個;

分針是長而偏細、一個小時會走上一圈的那個,孩子也表示弄明白了,甚至也能複述對時針和分針特點的不同描述,但還是該怎麼弄混就怎麼弄混。

解決這個問題,說難也不難,就是別只依賴兩節課時,家裡的鐘表可以每天和孩子看一看、認一認,一個月一學期一學年,總會認下來的……

關於教孩子認表,我之前寫過一篇圖文並茂的長文,小葉子大概用了兩天時間,就全部掌握了,之後主要是鞏固,可以參考看看哈:

5000字分享:如何用兩天時間,手把手從零開始,教娃輕鬆學會認時間?

認識平面和立體圖形

這是學習「幾何」的開端。

有一點和咱們想像中不同,在一年級一開學的秋冬學期裡,孩子先要學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然後才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這是因為在生活中,其實我們先認識的,是立體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平面的各種「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反而是從中抽離出來的抽象概念。

秋冬學期的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給積木分分類、把家裡各種東西的形狀都說一遍,還可以玩一玩在家裡常見的物體中找圖形的遊戲,比如:

書櫃是立方體、書櫃的側面是長方形,皮球是球體、皮球的陰影是圓形……

到春夏學期,會學期到「圖形的拼組」,主要是「平面圖形的拼組」和「從平面到立體的變化」,其中3個工具特別適合學習:

一是七巧板,這方面的各種玩法,之後我會詳細寫一寫。

二是磁力片積木,咱們以前也推薦過,磁力片能把平面積木片直接連接組合成各種立體形狀,符合「具象」原則。

另外課堂上也會用到「摺紙」,完整地展現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過程,但這對孩子的動手能力相對要求比較高,當孩子的手跟不上思維的時候,用磁力片積木就會更直觀、容易理解了。

100以內的數的認識

在這個版塊裡,最關鍵的知識點是「數位」,其實,數位的概念在我們認識「10」和它以上的數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之前學習的「進位加」、「退位減」裡面這個「位」,就是數位。

孩子們在數數的時候,最多是卡在「幾十九」,下一個就該進位到另一個整十了。對數字還沒有爛熟於心的孩子們,每次數到這個卡口的地方,大腦裡的「cpu」就會瞬間加速,主要是沒有數字可以順勢往下數了:

「怎麼辦?要進位了嗎?該進到幾了?哎呀想不起來了,心裡再默默數一圈兒吧……」

沒有關係,有個過程,1、2、3、4、5、6、7、8、9還會不停地用下去,用的頻率越高,在心裡爛熟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也可以先好好認識一下數位,比如玩用橘子瓣和整橘子來數數的遊戲:

一個整橘子代表的是十位上的1,一瓣兒句子代表的是個位上的1,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1,十位上的1,永遠是十個個位上的1。

認識人民幣

在課堂上,老師會用到一些貨幣道具、相關視頻和虛擬場景來引導孩子們學習。

但更多關於貨幣使用的學習,應該到真實的生活中去,比如以前有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在菜市場做生意的,一條魚6塊錢、收過來20,應該找多少錢,一下子就明白了「退位減」是什麼。

家附近的超市買東西找零,不同的貨幣長什麼樣,非常適合這一塊的學習,可以帶上孩子。

不過現在也有個局限,就是咱們基本都是手機支付。

沒關係呀,家裡有沒有這種收銀臺的小道具:

或者咱們之前推薦過的財商桌遊,其實也是在大量的「認錢」和「算帳」。

先寫到這裡哈,數學方面,我也會陸續分享各種好方法的。這周才推薦了一個特別棒的數獨玩具,還沒看過的,可以來瞧瞧~

所有的練習,都不是為了強塞給孩子知識點、或只是把題做對,而是注重邏輯思維培養的過程:如何思考的,有時比思考出什麼,還要重要。

一年級系列,接下來還有英語,嘿嘿,我在寫啦,等我哈~~碼字不易,覺得有用,別忘了點個讚~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眾號「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相關焦點

  • 看完小學一年級的教材,我決定自己給娃辦個幼小銜接班
    一個小學而已,你要放鬆點」!結果我朋友把小學一年級的教材扔給我,看完以後我沉默了,回家開始默默地給娃當起了老師!你們想知道我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變化?看看我下面的總結吧!拼音不到兩個月要全學完只要你隨便一翻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你就會發現拼音的課程很短,在2個月以內就要學完,兩個月也就是8周,我的孩子可是從來沒接觸過拼音,這麼短的時間內真能學會嗎?
  • 一年級數學上冊必考題匯總,孩子即將讀一年級的家長一定要看!
    最近不少網上的朋友因為孩子九月份就開始讀一年級了,找我要一年級數學的重點題目,好有重點的來輔導孩子,讓孩子入學以後能夠更快的適應小學的課堂節奏。首先一個建議給到大家,就是「稍安勿躁」,在一年級的上冊光數字的書寫大概就要用到幾個課時。要用到的是這樣的田字格,在田字格裡把每個數字寫得工工整整是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 不靠譜數據分析:北京雞娃圈究竟焦慮的啥?
    最近北京雞娃和普通人的話題持續發酵,看熱鬧不嫌事大,咱再添把火。我主要的好奇點在於,為啥北京家長,哦不,北京雞娃圈家長這麼焦慮呢?急得究竟是啥?從高考跑道來講,他們娃的終點牌子明明已經被放到比我們其他省的近很多的位置了呀?我好奇也是因為,生怕自己落了些什麼關鍵點,耽誤了自家這生活在高考大省的娃。
  • 沒讀過學前班的一年級孩子有多難?拼音沒學完,數學老師不讀題了
    由於零起點入學,孩子們在幼兒園不允許學任何東西,幼兒園的老師也不允許教任何東西。結果一到一年級,老師和孩子,全都「傻」掉了!孩子難以適應快節奏的一年級生活,沒上過學前班,沒接受過幼小銜接教育,啥也不會,拼音沒基礎,生字沒基礎,寫字沒姿勢,習慣沒養好……再加上現在的一年級語文數學教材,不斷在變難!以前的小學三、四年級課文,都給放到一年級的教材當中了。
  • 學數學要大量做題嗎?史寧中校長談數學的七個問題
    數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工具。通過數學,來研究別的事情。在本質上數學研究三類問題:一個是研究數量的問題,一個是研究空間圖形的問題,還有一個研究隨機現象。就是有的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樣的問題。數學也進行研究,作為研究這三類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學的應用就越來越廣泛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而且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也要更多地用到數學。
  • 學編程的娃,到底有啥優勢?計算機專業媽媽來深掰下
    電腦和人不一樣,它只聽邏輯、數據,不聽故事。所以要想跟電腦順利溝通對話,就必須讓自己變得理性、嚴謹起來,從電腦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法比喻,沒法跳躍,每個步驟都得細緻、嚴謹,這跟我們平時和人溝通很不一樣。比方說我想讓逃逃幫我拿本書,可以跟他說「Hey逃逃,幫我到書架取一下那本《時間簡史》」。同樣的一句話如果要讓電腦明白該怎麼講?
  • 不分,「褲子」念成「兔子」 一年級男生學拼音學到崩潰
    康復科醫生對小患者進行發音訓練  「教孩子學拼音真的太辛苦了!」最近,不少一年級家長吐槽孩子學拼音,有的家長和孩子「奮戰」到晚上11點,還有的家長孩子拼音讀不好而「血壓飆高」。上周五,一年級男孩牛牛的媽媽,坐在王慧診室倒起了苦水,這已是她跑的第三個科室。筋疲力盡的母子,經過口腔科和神經內科門診檢查,牛牛的舌系帶以及智商都沒有問題。  為什麼會學不好拼音?牛牛母子最後到了康復科。經過詳細的語音測試以及問詢,王慧診斷牛牛得了功能性構音障礙。
  • 數學,究竟要學個啥?
    數學,一門令人又愛又恨的學科, 有的時候可以把數學踩在腳下,有的時候又不得不叫 ta 爸爸, 想要真正愛上數學,你首先得了解兩個問題 : 第一個:【數學究竟是啥?】
  • 一年級小學生語文教材裡有個東西,可能你都沒學過!
    我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現在是個好奇媽媽了,不懂的東西就要搞明白,既然要鞭屍這隻殭屍,至少要搞清楚好伐。所以,請聽我八一下這個東西的前世今生。在講它之前,容我先吐槽一下一年級教材的詭異之處。至於兩者之間有啥聯繫,看到最後你就明白了。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教材則減少課文篇目,增加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份量」。
  • 一年級的孩子一分鐘口算多少題才算能達標?
    這位家長網名叫「muolihua」,她說女兒性格是「慢、穩、準」,數學學得還可以,但口算這一項挺苦惱。「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怎能一刀切地要求?經過密集訓練後,女兒慢慢也在進步……」3分鐘口算100題,這個要求高不高?昨天我們先聯繫上報社附近的長江實驗小學,從一年級中隨機挑選一個班,現場做個測試。
  • 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好數學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麼一個題目:當孩子問: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我們該怎麼回答看到這麼一個標題時候,我也在心裡問自己,學數學有什麼用?但是,這樣的回答到底多大程度上讓孩子,讓別人相信呢?問問自己有多大程相信嗎?估計自己都不那麼相信。因為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當年的數學成績就不好他們,到現在還不是活的不錯。所以,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聲音,數學搞得那麼難有什麼用呢?對於普通人而已,將來又不從事數學研究,只不過是會一點加減乘除,買買菜算算帳就可以了,小學一年級的數學知識足矣。
  • 家長發帖抱怨小學一年級作業腦殘 校長也做不出
    這是小學一年級的寒假作業嗎?》的帖子引來眾多家長的關注,一位家長發帖「聲討」小學一年級的寒假作業部分題目不僅超綱,而且實在太「雷人」,連家長都越做越怒!  網友的抱怨引發家長共鳴  這位來自黃浦區的家長發帖說,陪著孩子做了幾天寒假作業,越做越怒。「5-2=3是____運算。這種題目有必要做嗎?更何況一年級的孩子還不會寫『減』這個字。」
  • 孩子上小學前,要不要學拼音這個問題,園長和校長「掐」起來了
    要不要學拼音,要不要教認字?如果什麼基礎都沒有,進了小學會不會跟不上?再過一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招生季,這些問題,都是很多新生家長所糾結的。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幼教專家關注的話題。  昨天上午,義烏舉辦了一個高峰論壇,把全市200多位幼兒園園長和小學校長湊到一起,談談關於「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話題。
  • 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學什麼?
    往年科學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才有,從本學期開始,科學課與語文、數學一樣,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成為基礎課程,教育部對科學課的重視程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新學期已經開始,南京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學什麼?低年齡的孩子們對這門新增的課程興趣如何?紫金山記者昨日上午走進南京外國語學校青奧村小學,跟一(6)班的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裡,上了他們班的第一節科學課。
  • 校長張希到數學學院調研
    【文/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姚麗麗 攝/龐巖】4月12日下午,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數學學院調研,就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開展座談。校長辦公室、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科學技術處、發展規劃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等職能部門負責同志陪同調研,數學學院相關負責人、教師代表參加座談會。
  • 從數學大V賊叉《不焦慮的數學》,講普通家長怎麼教好數學
    事情是這樣的,育兒戰略忽悠局群有個上海媽媽,想看我寫數學怎麼教。於是,我翻出來了#新概念數學的幾篇文章給她,只寫了一年級的部分。但是後面我寫不下去了,因為實在是太難為我了。畢竟我不是專業寫數學教學的,而且我還要考慮讀者的數學水平,要寫得通俗易懂,又做到容易操作。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要能看明白,然後才能教好小朋友嘛。
  • 小學一年級不培養思維能力,到三年級落後別人一大截!
    一年級的思維能力要求 我們來看一些重點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試卷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舉幾道不同城市一年級的思維試題: 上圖這道試題來自北京某重點小學,是一道傳遞性關係推理的
  • 6歲娃學珠心算1年反不會加減法 專家稱沒必要學
    6歲娃學珠心算1年反不會加減法 專家稱沒必要學 4  家長焦慮:  女兒學珠心算,加減法反而不會了  2日上午,家住夷陵區的向女士到本報新聞中心「投訴」:6歲的女兒學珠心算之後,原本會的加減法反而不會了。到底是孩子本來就不適合學還是老師教法有問題?
  • 開心一刻:校長就是皇阿瑪,一年級這群小迷糊蛋像剛進宮的小妃嬪
    到了景區,到酒店開房,服務員說客房全滿。太累不想再去找別的酒店,我就跑到樓上走廊大喊一句:「警察查房……」然後下樓到總臺等待。一會兒,看到幾對男女下樓結帳,於是,走到總臺問:「現在有空房了吧?」(馬鵬娟)公司有個妹子,最近買了輛奧迪,嫌油耗高,不經常開。於是我想奚落她一下下,我:「妹子,怎麼有豪車不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