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中國重點區域顆粒物質量濃度和化學成分變化趨勢

2020-11-26 騰訊網

對大氣顆粒物濃度及其化學組分精準觀測有助於探究大氣霾汙染的成因與來源解析,評價環境空氣品質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和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等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文章,基於CARE-China觀測網中中國重點區域典型站點大氣PM2.5膜採樣和分不同粒徑段顆粒物採樣及化學成分數據,結合同期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環境空氣品質數據,評估分析了中國2013~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期間,全國及重點區域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的變化及其相應化學組成的演變。研究結果表明:

(1) 研究期內,中國環境空氣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整體呈明顯下降趨勢,但仍有64%的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到中國現行標準(GB3095-2012)。太行山東麓、汾渭平原和新疆烏昌等地區大氣PM2.5濃度負荷依然較高,秋冬季重霾汙染頻發。

圖1 2013~2017年全國及重點區域(74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及其變化率

(2) 秋冬季重汙染期間,顆粒物中硫酸鹽(SO42 )和有機物(OM)質量濃度下降明顯。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和汾渭平原地區PM2.5中SO42 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76%、12%、81%和38%; OM平均濃度分別下降70%、44%、48%和31%; 銨鹽(NH4+)平均濃度分別下降68%、1.6%、38%和25%。EC平均濃度在京津冀和成渝分別下降84%和20%,在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區分別上升61%和11%; 礦塵及未解析的化學成分(MI)平均濃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區下降了70%、24%和13%。PM2.5中化學成分的變化量,總體上與PM2.5質量濃度的下降量相一致。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如圖2所示:北京地區大氣PM2.5主要由OM、SO42 、硝酸鹽(NO3 )和NH4+等構成。近年來,北京秋冬季PM2.5質量濃度下降明顯,特別是2017以來較2013年大幅下降。PM2.5的各種化學組分濃度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OM和SO42 。從2013秋冬季到2017年秋冬季,OM濃度從39μg/m3下降到12μg/m3,下降了70%,SO42 濃度從17μg/m3下降到8.7μg/m3,下降了50%。NO3 和NH4+濃度下降幅度有限,從2013秋冬季到2017年秋冬季分別下降了13μg/m3和10μg/m3。從各組分在PM2.5中的佔比來看,NO3 的佔比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佔比從2013年秋冬季的23%上升到2017年秋冬季的30%,超過顆粒有機物成為已鑑定化合物中佔比最高的組分。OM佔比下降,2013秋冬季至2017年秋冬季,OM佔比從33%下降到26%;SO42 和NH4+的佔比略有上升,總體呈現平穩趨勢。

圖2 北京地區秋冬季節PM2.5中化學組分的年際變化(a)和年際間的下降率(b)

(3) 相比2013年,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粗顆粒物中OM平均濃度下降46~57%,MI分別下降31~60%和39~73%,是顆粒物濃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2013~2015年京津冀地區,不同粒徑段化學組分中,粗粒徑段峰值降低顯著,並且隨著不同粒徑段中顆粒物質量濃度的降低,其SO42 、NO3 和NH4+的細粒徑段峰值從0.65~1.1μm轉移到更細的0.43~0.65μm粒徑段,表明汙染減輕會對各化學組成的粒徑分布特徵造成影響,其中液滴模態(0.65~1.1μm)二次無機鹽的降低最為顯著(圖3)。

圖3 2013~2015年京津冀地區不同粒徑段顆粒物化學成分濃度變化

相關焦點

  • 2000-2025年中國區域的衛星遙感PM2.5歷史演變及預測
    系統性的近地面PM2.5測量直到2013年才在我國全面展開,因此歷史數據的缺乏是回顧分析PM2.5長期趨勢和預測其熱點區域未來演變的關鍵障礙。那麼,如何彌補歷史數據的不足?PM2.5能否用衛星遙感來觀測呢?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中,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年)》,對近年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背景、措施、成效等進行系統總結。報告顯示,從2013年至2018年的短短6年間,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發展的同時,中國環境空氣品質實現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明顯好轉。
  • 新疆2017年環境空氣品質好轉 首要汙染物為PM10和PM2.5
    中新社烏魯木齊6月4日電 (耿丹丹)記者4日從新疆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疆2017年城市環境空氣品質較上年有所好轉,19個主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69%,首要汙染物為PM10(可吸入顆粒物)和PM2.5(細顆粒物)。
  • 中國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2013年以來顯著下降
    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細顆粒物)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遇重度汙染天氣。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日報1月19日電(記者 鄭金冉)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其中,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1、46、32微克/立方米,較往年明顯下降。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3年相比下降18.0%,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下降幅度最大一年。
  • 報告| 《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2019):「藍天保衛戰」目標下...
    2012年,我國頒布了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GB3095-2012),將PM2.5濃度限值納入中國空氣品質標準,並修改了多種大氣汙染物的濃度限值。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正式發布。這「一修改與一發布」宣告了中國正式向大氣汙染宣戰。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努力,以空氣品質改善為目標、多種汙染物協同減排、多種汙染源法治監管的大氣汙染防治體系逐漸形成。
  • 北大環境專家:空氣品質不光看顆粒物濃度,更要考慮生物成分
    北大環境專家:空氣品質不光看顆粒物濃度,更要考慮生物成分  近日在北京結束的第600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上,來自國內外40多名專家研討後一致認為,生物氣溶膠是大氣顆粒物,特別是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
  • 各地環保頭條丨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空氣品質...
    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北京霧霾的變化梳理
    北極星大氣網訊: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北京空氣品質備受關注。2011年,霾、PM2.5等專業名詞進入大眾視野。2013年起,北京全面監測大氣中PM2.5濃度並向社會公布。2017年底,北京超額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任務指標。中國天氣網梳理十年間北京霾的成分、來源、PM2.5濃度等數據,發現北京霾十年來發生了這些變化。北京霾裡到底有什麼?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PM10和NO2首次達到國家...
    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
  • 合肥空氣品質近4年逐步好轉 PM10和PM2.5都在降
    中安在線3月3日訊 據安徽商報消息 從2013年開始,合肥市空氣品質在逐年穩步好轉。 3月1日,合肥市環保局發布該市空氣品質狀況解析,解析顯示,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的含量也在逐步下降,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氮氧化物的含量在上升。
  • 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變化趨勢分析
    1.2 研究時段   總研究時段為2001—2018年,但是汙染物濃度歷年變化趨勢分析時段為2003—2018年,沒有追溯至2003年前,主要是考慮到2002年我國頒布了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取代之前的GB 3838—19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 今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對外發布,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
  •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品質同比改善 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14.9%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近日,生態環境部向重點區域相關省市人民政府發送了《關於重點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的函》(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39%,80個城市中,7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滿足目標要求,75個城市滿足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
  • 王文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歷程、成就與經驗
    該階段,我國啟用大氣汙染防治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2010年出臺《關於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品質的指導意見》,規定了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的重點區域、重點汙染物、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問題等,開展多種汙染物協同控制,建立區域空氣環境質量評價體系.
  • 成都空氣實現3年連升,去年質量優的天數較2013年多一倍
    視覺中國 資料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獲悉,即將正式發布的2015年成都空氣品質公報顯示,全年空氣品質優的天數達到27天,較2013年多出一倍。記者通過2013年以來的數據對比發現,成都空氣品質優的天數連續3年逐年上升,分別達到13天、14天和27天。
  • 藍天保衛戰專家談(7)丨2013年以來74城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
    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汙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近日陸續推出系列專家解讀,我們予以轉發,進一步回應公眾關切。本期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重汙染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2006年前,全國降雨平均pH值持續降低,峰值年(2006年)全國約1/3的區域面臨酸雨問題,嚴重程度與中歐地區1980年代相當。燃煤汙染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汙染的主因。我國1995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強化酸雨和燃煤汙染控制,2000年劃分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即「兩控區」劃分)。
  • 合肥空氣品質呈好轉趨勢 PM10和PM2.5來源解析報告首公布
    原標題:數據顯示:合肥空氣品質呈好轉趨勢 近日,合肥市環保局發布合肥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PM10和PM2.5)來源解析研究工作匯報,歷時3年多的研究數據顯示,合肥空氣品質呈好轉趨勢:PM10和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重汙染天數逐年減少,達標天數比例呈上升趨勢,各季節空氣品質總體好轉。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