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環境專家:空氣品質不光看顆粒物濃度,更要考慮生物成分

2021-01-13 澎湃新聞
北大環境專家:空氣品質不光看顆粒物濃度,更要考慮生物成分

 近日在北京結束的第600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上,來自國內外40多名專家研討後一致認為,生物氣溶膠是大氣顆粒物,特別是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和動物等在呼吸暴露在生物氣溶膠後,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微生物感染與過敏性疾病等。

本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是「生物氣溶膠與人類健康、國家生物安全及大氣汙染」。生物氣溶膠指空氣中的細菌、病毒、真菌及其副產物等。空氣中的生物氣溶膠不但引發SARS、H1N1流感等大規模傳播,而且它所導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仍然是人類第四大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有近300萬人因此喪生,對低齡兒童來說更是首要死亡風險。

在會上,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要茂盛、香港大學教授李玉國等認為,氣溶膠,特別是傳染病患者、動物等排放的生物氣溶膠在傳染病爆發、流行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耐藥基因的空氣傳播加重了傳染病的危害。

「生物氣溶膠可能參與大氣化學反應過程及汙染物的轉化,細菌是否在霧霾形成過程中起一定作用,都值得去研究。」要茂盛指出,分析空氣品質時,不但要考慮顆粒物濃度,更需考慮生物成分對其毒性和健康影響,包括呼吸微生態、過敏性物質與人體的交互等。

(原文題為《空氣品質分析還要考慮生物成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空氣品質 生物 氣溶膠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13~2017年中國重點區域顆粒物質量濃度和化學成分變化趨勢
    對大氣顆粒物濃度及其化學組分精準觀測有助於探究大氣霾汙染的成因與來源解析,評價環境空氣品質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和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等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文章,基於CARE-China觀測網中中國重點區域典型站點大氣PM2.5膜採樣和分不同粒徑段顆粒物採樣及化學成分數據,結合同期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環境空氣品質數據,評估分析了中國2013~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 《環境空氣 顆粒物質量濃度測定 重量法 》(GB/T 39193-2020)正式...
    小編注意到,其中有一項環境監測相關標準——《環境空氣 顆粒物質量濃度測定 重量法 》(GB/T 39193-2020)。  《環境空氣 顆粒物質量濃度測定 重量法 》(GB/T 39193-2020)規定了環境空氣顆粒物濾膜採樣稱量測定方法,包括原理與方法,儀器和設備,採樣與稱量,結果計算與表述
  • 空氣品質「良」就放飛自我?了解低濃度PM2.5之害
    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數據也有改善。確實,北京的空氣不像前幾年那樣讓人喘不過氣,但汙染仍然存在。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
  • 北京空氣品質如何?生態環境部:前十月PM2.5濃度同比降7.1%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代睿 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禁止洋垃圾入境及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中國2019年首批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42.6%,北京降幅達51.2%。今年1-10月,北京細顆粒物濃度又比去年同比下降7.1%。
  • 皖儀離子色譜檢測環境空氣顆粒物中水溶性陰陽離子
    空氣顆粒物是空氣中存在的各種固態和液態顆粒狀物質的總稱,按照粒徑大小可將顆粒物分為總懸浮顆粒物
  • 專家解讀北京空氣品質標準 稱中國監測PM10更科學
    中美專家解讀北京空氣品質  我國監測PM10更科學 美國國標PM2.5是日均值而非一小時數據  10月份以來,濃霧接連襲京,北京的空氣能見度變差,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數據更是掀起層層波瀾,有人甚至懷疑北京的空氣品質自奧運會之後下降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與美國康州環保局前任空氣品質主管克瑞斯·傑姆和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前主席凱薩琳·維斯普恩兩位美國專家近日發表的觀點,可以幫助市民了解有關知識,解答一些主要問題。
  • 空氣品質標準未列PM2.5監測 因實際大範圍超標
    此次修訂最令人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增設了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  環保部《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徵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寫道,以連續8小時最高濃度限值為主的臭氧的空氣品質標準已成為世界各國臭氧環境空氣品質發展的趨勢,一小時的濃度限制已不能適應環境管理的需求。
  • 環境空氣 顆粒物的測定 β射線吸收法(徵求意見稿)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連續自動測定方法,制定本標準。本標準規定了測定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β射線法。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為發布。
  • 空氣品質新國標公布 明確PM2.5濃度標準
    同時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現行的空氣汙染評價指數(API)將改為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  空氣品質新國標將於2016年1月1日在全國施行,但珠三角地區今年就將推行新國標。
  • 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增設PM2.5濃度限值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 我國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已正式發布,新標準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汙染物控制項目實現與國際標準「低軌」相接。  據介紹,與現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相比,新的標準強調以保護人體健康為首要目標,調整了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方案,進一步擴大了人群保護範圍。標準體現了調整、增設、收嚴、更新8個字。
  • 環境空氣顆粒物β射線法自動監測技術指南
    2012 年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的發布將PM10和 PM2.5連續自動監測方法的編制提上日程。2020年2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HJ 1100-2020 《環境空氣中顆粒物(PM10和 PM2.5)β射線法自動監測技術指南》,該標準為首次發布,將於2020年4月12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規定了環境空氣中顆粒物(PM10和 PM2.5)的自動測定方法。
  • 秦嶺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基地開展「顆粒物濃度測量儀」外場試驗工作
    可吸入顆粒物(PM10)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一些顆粒物來自汙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與車輛。另一些則是由環境空氣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組成依地點、氣候、一年中的季節不同而變化很大。可吸入顆粒物通常來自在未鋪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駛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
  • 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
    第二章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  第四條設計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應能客觀反映環境空氣汙染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並以本地區多年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及變化趨勢、產業和能源結構特點、人口分布情況、地形和氣象條件等因素為依據,充分考慮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按照監測目的確定監測網的布點。  監測網的設計,首先應考慮所設監測點位的代表性。
  • 全國33個監測城市空氣品質指數超300 我們的空氣怎麼了
    製圖:張芳曼 郝迎燦近幾天,受霧霾天氣影響,我國各地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引發熱議。空氣品質數據怎麼看?空氣汙染如何應對?本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33城市空氣嚴重汙染,北京PM2.5濃度達700微克/立方米以上記者查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1月12日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24小時均值(21時更新)顯示,北京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莊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960微克/立方米。
  •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當前衡量空氣品質最主要、最常用的指標是AQI,即環境空氣品質指數。通過AQ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空氣品質情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但筆者認為,各地政府不能完全依賴AQI,要對其有客觀、準確、理性的把握,更加客觀地認識、科學地使用AQI。各地政府要客觀認識AQIAQI只表徵汙染程度,並非具體汙染物的濃度值。各地要準確把握AQI的實質,不能把AQI變化情況與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成效完全劃等號。AQI變化的背後隱藏著很多問題。
  • 2020世界環境日:空氣品質有改善麼?解讀最新全球空氣品質報告
    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去年世界環境日由我國主辦,主題正是「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呼籲世界探索可再生能源和綠色能源技術,以改善世界各地城市和地區的空氣品質。近年通過對大氣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落實,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和倡導使用新能源等的方式,使我國整體空氣品質有了極大的改善。
  • 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成分簡介
    國家環境質量標準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 專家: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
    其實很多中外學者早已證實,它潛伏在空氣中,不僅會傷害人的健康,更給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所謂PM2.5,是指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其直徑小於2.5微米。因為這些顆粒物太輕,很難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長期漂浮在空中,不僅小到看不見,更小到可以直接進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體內的細胞「搏鬥」並傷害這些細胞。從某種程度上說,叫它「兇手」並不為過。
  • 專家詳解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及防護
    「顆粒物」,在描述空氣品質時,通常用顆粒物表述氣溶膠中的塵粒,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超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超細顆粒物(PM0.1)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0.1微米的顆粒物。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 今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對外發布,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