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GB圖像和機器學習方法估算水稻氮素營養

2021-02-15 植物表型資訊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商用數位相機在2年的田間實驗中捕獲水稻冠層RGB圖像,並使用了三種回歸方法(簡單的非線性回歸SNR,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PNN和隨機森林回歸RF)估算水稻地上部乾物質(DM)、氮積累(NA)和葉面積指數(LAI),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紅-綠-藍(RGB)圖像是作物氮素營養評估的有力工具。目前已經提出各種利用作物氮營養參數和圖像指數的回歸模型,但尚未對其氮素估算的準確性和泛化性能進行全面評估。

原始水稻冠層圖像(a)和相應的分割圖像(b)的示例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商用數位相機在2年的田間實驗中捕獲水稻冠層RGB圖像,並使用了三種回歸方法(簡單的非線性回歸SNR,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PNN和隨機森林回歸RF)估算水稻地上部乾物質(DM)、氮積累(NA)和葉面積指數(LAI)。對三種回歸方法進行了1000次重複隨機二次抽樣驗證,以評估模型的性能和穩定性。結果發現,RF回歸模型驗證數據集的準確性最高:DM、LAI和NA估計的平均測試預測準確性(ATPA)分別為80.17%,79.44%和81.82%,其次是BPNN和SNR模型。根據1000次計算中ATPA的分布,在BPNN模型中觀察到最高標準偏差(SD)和最大的區間範圍(5%–95%),這表明BPNN模型最容易受到數據集分裂的影響。而RF和SNR模型的SD較低、區間範圍較小,這表明RF和SNR模型受數據集分裂的影響較小,並且能夠始生成可靠的回歸模型。

用於估算水稻氮營養參數的SNR測試

用於估算水稻氮營養參數的BPNNs測試

水稻氮素營養參數估算的RF模型測試

綜上所述,RF模型的集成算法有效地防止了處理不同數據集分段時的過度擬合,因此RF模型具有較強的泛化性能。結合數字圖像和適當的機器學習方法有助於方便,可靠地估算作物的氮素營養。

三種回歸模型中水稻氮素營養參數最優估計的ATPA比較

來源:

Shi P, Y, Xu J, et al. Rice nitrogen nutrition estimation with RGB images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https://doi.org/10.1016/j.compag.2020.105860

 

國際植物表型網絡IPPN介紹和入會指南

表型資訊3周年目錄匯總

植物表型資訊2020年1-11月目錄匯總

  點擊「在看」,助力傳播 

相關焦點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對作物的生命活動和產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田氮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梁鳴早 蔣高明 氮對植物生長是至關重要的。植物體內各種蛋白質、核酸、磷脂都需要氮的參與才能合成。
  • 中科院南土所施衛明: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和生理的改善有關
    基本信息主題: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的改善有關期刊:3.013影響因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了解超級稻的形態根性狀和根系吸收氮的機制對於發展其生產中適當的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雜交超級稻根系中與氮利用效率(NUE)相關的形態和生理特性。分別水培栽培了兩個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YY;嘉優6號,JY)和一個常見品種(徐水134號,XS),其水肥條件不同,研究了氮素變化對幼苗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 圖像處理之RGB轉Ycbcr or gray
    Y'為顏色的亮度(luma)成分、而CB和CR則為藍色和紅色的濃度偏移量成份。Y'和Y是不同的,而Y就是所謂的流明(luminance),表示光的濃度且為非線性,使用伽馬修正(gamma correction)編碼處理                                                   rgb原圖matlab 源碼:clear all;close all;clc
  • 利用CMOS圖像傳感器和機器學習的超緊湊型粒徑分析儀
  • Android OpenCV(五十一):圖像插值
    圖像插值何為插值?插值是離散函數逼近的重要方法,利用它可通過函數在有限個點處的取值狀況,估算出函數在其他點處的近似值。何為圖像插值?從低解析度圖像生成高解析度圖像的過程(放大),用以恢復圖像中所丟失的信息。
  • 【數字圖像處理系列五】圖像濾波之空間濾波:圖像平滑降噪和圖像銳化
    下面將分別講解平滑空間濾波器和銳化空間濾波器二、平滑空間濾波1、均值濾波、加權均值濾波均值濾波又稱為線性空間濾波,利用鄰域平均法,即用幾個像素灰度的平均值來代替每個像素的灰度。有效抑制加性噪聲,但容易引起圖像模糊,尤其是會模糊圖像邊緣。通過下圖便可看到均值濾波和加權均值濾波的區別:
  • 鉀肥作用大,水稻什麼時間施用很關鍵
    水稻施肥應根據其各營養生長周期的需肥規律、進行合理施肥來滿足整個生育期的營養需求。水稻所需求養分、除土壤中所含有外,主要還依靠化學肥料來補充供給。水稻各個生育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相對來講,氮素最多,鉀肥次之,磷肥最少。鉀肥雖然沒有氮素多,但是呢,對水稻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卻起到關鍵性作用。
  • MATLAB圖像處理之圖像增強(二)
    對數變換曲線如圖所示:其表達式為:D'=C* log(1+|D|)利用如上的對數變換曲線,編寫程序對圖像進行變換:J=imread('c.jpg');I=rgb2gray(J);colormap;imshow(I);M=double(I);H=45*log(M+1);E=
  • 氯化銨對水稻上有什麼作用?
    氯化銨經常用作水稻的基肥和追肥,比施等氮量的其他氮肥效果好。那水稻施氯化銨,除具有其他氮肥的功能外,還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氯化銨對水稻的作用。   氯化銨   氯化銨用於稻田,肥效平穩持久,流失較少。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該研究發現,水稻胺基酸轉運基因OsAAP4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差異,在水稻分櫱芽和基部中基因的表達水平與秈稻、粳稻的分櫱和產量呈正相關。啟動子-GUS染色表明,OsAAP4主要在側根、分櫱芽、葉片、葉鞘、莖和穗中表達。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該項成果深化對赤黴素信號傳導和植物氮素響應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找到一條在保證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減少環境汙染的育種新策略,有助於培育「少投入、多產出」作物新品種,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糧食安全。GA-GID1-NGR5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的發現從分子水平揭示了「綠色革命」矮稈品種在高肥條件下高產的分子機制。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據了解,氮素是植物營養三要素中需要最多、而土壤供應較少,供求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的元素。要合理施用氮肥,必須認識土壤氮素特徵,正確評價土壤供氮能力,明確作物吸收與利用氮素規律和制約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環境與人為因素、確定氮素高效利用的施肥、栽培和管理技術。
  • 餐食熱量一「拍」便知,科學家研發計算機視覺估算卡路裡方法
    事實上,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估算圖片中食物熱量的技術早就有所應用,但 Robin Ruede 團隊表示,現有的基於圖像視覺計算食物熱量的大多數產品通常需要手動輸入份量大小甚至指定配料,耗時且不夠準確,而且計算過程繁瑣。
  • 水稻田施用氯化銨效果好,成本低,農民如何揚長避短,合理使用?
    氯離子(Cl-)在水中的移動性非常強,在降水強的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我國主要水稻種植區,基本會淋溶流失,不會造成積累。而作為一種含氯的氮肥,氯化銨能夠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且在水田中的肥效優於其他氮肥。水稻的基肥和追肥,比施等氮量的其他氮肥效果好,分別比施碳銨和硫酸銨的增產稻穀15.6公斤和23.9公斤。
  • 水稻分櫱發生的內外條件
    導語:歡迎來到暮色年華情感屋,今天我們聊一聊水稻分櫱發生的內外條件,內在條件:影響分櫱發生的內在條件,是指稻體本身應具備的條件,主要有:一必須在水稻的分櫱期中,即在主莖四葉期到拔節孕穗期之前,只有在這個時期內,禾苗的生長旺盛,養分充足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文章核心就是按產量與氮肥高效利用協同調控,達到「少投入,多產出」的核心理念做的。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
  • 科學家提出人工林生物量遙感估算新方法
    人工林能為人類社會提供重要的物質供給和生態服務,是天然林保護和森林可持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受頻繁的人類活動和自然幹擾影響,人工林的生物量變化劇烈,是全球森林碳計量的重要不確定性來源。傳統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嚴重受制於清查數據的可獲得性與準確性,而這類數據通常更新緩慢、透明度低,難以涵蓋人工林生物量的時-空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