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山巔,眺望東海
12月3日上午
在東海之濱的大陳島上
一個專門「捕捉」颱風的氣象基地
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
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
揭牌並投入運行
標誌著大陳已成為我國華東區域
颱風探測研究又一重要平臺
填補了東海颱風海洋探測的部分空白
台州是氣象災害的頻繁造訪之地,颱風災害影響尤為嚴重,是浙江乃至全國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台州產生直接影響的颱風有263個,登陸颱風19個,佔同期登陸浙江颱風總次數的42%。其中,2019年超強颱風「利奇馬」是新中國以來登陸台州的最強颱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其實,早在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批氣象墾荒者在大陳島黃夫樵山頂建立了大陳海軍氣象站,填補了浙江中部沿海近海氣象資料的空白。1981年,大陳海軍氣象站通過轉制,既有探空、又有地面觀測功能的大陳氣象站。60多年來,大陳氣象站已成為浙江東海之濱第一站,為航線氣象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陳島「牽手」上海
「捕捉」颱風
為海島氣象保駕護航
新落成的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由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與台州市氣象局共同籌建,建在大陳島五虎山山頂,山上的兩幢石屋,與海島風景融為一體,正是颱風科研樓和專家工作室。在四周,分散布設了雷射測霧雷達、雨滴譜儀、微波輻射計等各種特種探測設施,目前該基地建設已投入2000多萬元,均已實現氣象信息探測、傳輸自動化,並將作為國家氣候觀象臺重點培育項目。「大陳觀象臺建設是『十四五』期間氣象監測能力向多圈層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要聚焦海洋全能觀測,利用現代化手段建立颱風和海洋綜合觀測平臺。」台州市氣象局局長馮堅說道。
不少氣象專家認為,在大陳島探測颱風信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海颱風研究所信息室主任趙兵科介紹:「大陳島平均每年有3-4次颱風影響,颱風靠近大陳島時,尚未受內陸下墊面影響,保持海上行進時的性狀,對於觀測颱風登陸前後結構、強度變化等,是我國華東區域開展颱風研究最好的地方之一。」
近年來,上海市氣象局與浙江、台州省市兩級氣象部門通力合作,優勢互補,「一盤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包括吸收台州氣象科技人才參與颱風研究所重大科技項目建設,推動華東區域數值預報在台州的本地化應用以及預報預警協作聯防等等。華東區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市氣象局局長董熔表示,尤其是從2015年開始,上海颱風研究所與台州市氣象局的合作更緊密,雙方通過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建設,基本實現了台州地區颱風探測設施的科學布局,並組建了颱風探測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