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測序伊波拉病毒株 

  研究人員已經對來自西非病人的99個伊波拉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西非是有記錄以來發生最大規模伊波拉病毒感染暴發的地方。他們的結果對伊波拉病毒(EBOV)在2014年暴發時是如何及何時進入人群的提供了見解,它們可能會指導控制伊波拉病毒的傳播及了解治療標靶的方法。過去的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暴發局限於中部非洲,但2014年的暴發則是從西非國家幾內亞開始的,並接著蔓延至獅子山、賴比瑞亞和奈及利亞。與所有其他伊波拉病毒的暴發一樣,有關的病毒株帶有獨特的基因變異。為了對它們進行描述,Stephen Gire等人應用深度測序技術對來自獅子山某醫院的78名患者的99個伊波拉病毒基因組進行了評估。通過將2014年EBOV的測序數據與早些時候的伊波拉病毒暴發的20個基因組進行比較,Gire等人確定,今年的暴發可能是在過去的10年內從中部非洲傳播而來的。研究人員說,與過去的暴發——在這些暴發中,對如感染的狐蝠等病毒儲庫的持續接觸促成了暴發的發展——相比,此次的病毒暴發始於某單一人儲庫的交換。它接著通過持續的人與人的相互交往而傳播,它可能是通過將來自幾內亞的兩個伊波拉病毒世系引入獅子山而傳播到那裡的。(Gire等指向在幾內亞的一個與伊波拉病毒有接觸的治療師的葬禮可能是這些病毒世系傳播的源頭。)考慮到目前疫情中的高死亡率,像那些在此獲得的伊波拉病毒樣本的演化是有限的。這些樣本對了解獨特的病毒突變是如何能夠影響2014年暴發的嚴重性提供了一個起點。這些結果還表明,在疾病流行期間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快速測序如何能對疾病監控及指導有關治療標靶的研究提供見解。儘管知道這些病毒序列沒有即刻的治療上的意義,但這一資訊對那些正在努力了解該疾病的科學家們是至關重要的。

  有關人類在北極定居的研究 

  應用一個來自古代和現代人的數據組合,研究人員提供了有關北美洲北極地區——這是美洲最後一個有人定居的地方——人口歷史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畫面之一。迄今為止,人們在這一條件嚴酷且寒冷區域中的早期定居的情況一直難以得到澄清,研究人員對誰首先在那裡居住、那裡的不同文化之間有何關係等等都有爭議。基於來自考古研究的見解,他們認為那裡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在6000年前跨越白令海峽從西伯利亞來到這裡的。北極居民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遷徙:古愛斯基摩人——他們先出現在北極並展現出多種考古文化以及新愛斯基摩人——幾乎是在4000年後在北極出現的。直到最近之前,有關文化是如何在這兩群人間轉移的問題只能通過比較人工製品的風格得到解決,但現在Maanasa Raghavan等人報告的基因數據能更好地闡明這個地區的人群歷史。研究人員收集了保存下來的來自北極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的超過150個古代人的骨頭、牙齒及毛髮樣品並分析了他們的線粒體DNA(這是研究相互關係的一種好工具)。為了在這些古人與現代人群之間進行比較,研究人員還對來自該地區的7位健在個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與先前研究相反,他們的分析提示,古愛斯基摩人到達北美與產生土著美洲人與因紐特人的遷徙事件是分開的。此外,雖然先前的研究無法解決不同的古愛斯基摩人群是否有相同的祖先人群,但Raghavan等人的發現表明,他們確實共有某共同的西伯利亞祖先。研究人員顯示了在古愛斯基摩人與新愛斯基摩圖勒文化之間有基因流動的證據,儘管它可能發生在西伯利亞的這兩群人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中,而不是發生在北極,而在北極這兩群人大體是分開的。通過這項研究,科學界會對人們是如何在北極定居的獲得一個更清晰的畫面,其中包括對基因與文化之間複雜互動的了解。

  對昴宿星團的更好測量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有關地球與昴宿星團距離的辯論可能終於能結束了;昴宿星團是最接近地球的星團之一。知道與某顆恆星的距離可幫助科學家們確定其數個物理屬性。儘管昴宿星團因為各種原因而對天文學家十分重要,包括它被用作對恆星演化模型的測試——但在此之前,科學家們還沒有確定對其的距離測量。儘管這一距離已經被測量了許多次,但測量結果的差異高達10%。鑑於一直存在的分歧,Carl Melis及其同事謀求用一種新方法來測量這一距離,一種可對迄今所用的距離測量提供獨立意見的方法。他們的方法利用的是射電天體測量,這是一種可通過參考太空中某一基本靜止物體——在這一案例中則是一顆非常遙遠且明亮的類星體——而提供絕對距離的技術。他們所得出的距離為136秒差距,這與許多先前的測定十分吻合,但它與著名的依巴谷距離測定不相容,後者是由在1989年發射的歐洲航天局衛星所作的測量。由於依巴谷測定自它首次提出以來一直存在爭議,然而,許多昴宿星團觀測一直是用非依巴谷距離進行解讀的(即用與最近測量接近的距離值)。Melis等人的工作提示,這些分析可能是有效的,而用依巴谷距離——短了10%——所作的研究可能需要進行更新。一則《視角》文章提供了更多的見解,它解釋了弄清楚依巴谷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能影響蓋亞衛星使命;蓋亞衛星是最近發射的,旨在繪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板塊,它所用的方法類似於那些依巴谷所用的方法。

相關焦點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內容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得到的累積影響的證據。相反,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一個巨大印記。
  •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假設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僅增加了兩攝氏度(多數的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種低估),Urban提出,全球物種滅絕風險會從目前的2.8%增加至5.2%。他說,如果地球氣溫在後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3攝氏度,物種滅絕風險會增加至8.5%——如果全球變暖維持其目前的走向,那麼當後工業革命期氣溫增加4.3攝氏度時,16%的物種將面臨上升的滅絕風險。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2】光控液體運動doi | 10.1038/nature19344被限制在圓錐形毛細管(比如微流體設備)內的液滴會因其兩端的曲率壓力差而自發向較窄的一端移動。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8】傳導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效應doi | 10.1038/nature20602YAP 和TAZ是 Hippo信號通路的效應器,先前的研究認為它們是機械刺激的感受器。黃聿及同事表明,這些分子能感知血流產生的機械力,並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中發揮了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於血流不暢的區域。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8】土地使用集約化與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575雖然人們對土地使用集約化對當地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已經有了深入了解,但要理解它對景觀或區域尺度的影響卻較有難度。Martin Gossner及同事評估了土地使用集約化對德國105塊草原的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覆蓋來自12個營養群的4000多個物種。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020年9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中商情報網訊:9月29日《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有: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2、慄戰書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二次委員長會議;3、汪洋主持召開全國政協主席會議;4、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8】再探棘螈化石doi | 10.1038/nature19354人們對泥盆紀四足動物棘螈(Acanthostega)的生活方式和習性所知不多。雖然棘螈有手指足趾,但我們對棘螈的所有認知都表明它應是一種水生動物。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只能識別二者之間0.6%的差別,但卻能識別其與土豆(Solanum tuberosum)8%以上的差別——土豆是去年測序的。番茄和「醋慄番茄」序列也記錄了使遺傳多樣性變窄的一些瓶頸:在美洲所進行的馴化工作;少數基因型在16世紀向歐洲的出口;以及幾個世紀時間的強化育種。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8】「業餘」吞噬細胞控制組織發炎doi | 10.1038/nature20141每天,我們的身體都會通過組織常駐和募集的「專業」吞噬細胞(比如巨噬細胞),以及鄰近的「業餘」吞噬細胞(比如上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清理掉數十億細胞。人們對每種吞噬細胞在整體上對吞噬作用和組織穩態的相對貢獻還不甚了解。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8】地球後增薄層的起源doi | 10.1038/nature21045Mario Fischer-G?dde和Thorsten Kleine表明,所有球粒隕石,包括碳質球粒隕石都具有與地球地幔不同的釕同位素成分。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8】抗寨卡抗體阻斷病毒複製doi | 10.1038/nature20564本論文報告了從8名感染寨卡病毒並已康復的受試者的B細胞中提取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作者確定了該抗體的免疫特異性和表位識別模式,並且表明其中一個名為ZIKV-117的泛ZIKV中和抗體可以在感染前後被動保護小鼠,也能保護懷孕小鼠模型體內的胎兒。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科學網—8月2日《自然》雜誌精選
    2012年8月2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4篇論文,採用全基因組和其他測序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種疾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一幅詳細畫面。主要發現包括:識別出了以前沒有被發現與髓母細胞瘤相關的基因的復發性突變,同時發現了與四個在生物學上截然不同的亞組相關的顯著基因差別以及每個亞組所具有的不同臨床後果。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8】巴西寨卡病毒造成小鼠出生缺陷doi | 10.1038/nature18296寨卡病毒感染已被發現與巴西出生時有小頭畸形的嬰兒數量有關,但能夠證明寨卡病毒造成出生缺陷的直接實驗證據此前卻沒有。生物谷推薦的更多閱讀:【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盤點】2016年5月26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8】超冷分子的控制doi | 10.1038/nature18314化學正在開始受益於從事超冷分子研究的原子物理學家所取得的進展。尤其是,進入量子範疇、對這一範疇內的基本化學過程進行研究,有可能產生關於化學反應的基本構造單元的豐富信息。
  • 《煙雨江湖》4月29日更新了什麼 4月29日更新內容匯總
    導 讀 煙雨江湖4月29日遊戲將會有一次更新,本次更新內容有哪些,相信很多玩家都不清楚,接下來九遊小編為大家介紹煙雨江湖4月29日更新公告。
  • 4月26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 6月2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6月24日《自然》雜誌封面封面故事:具有高喚回效率的量子記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