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猴子的社會認知與習性

感受一種新的文化常常意味著吃傳統的食物。無論是在墨西哥吃玉米餅或是在法國吃薄煎餅,大多數的旅客都希望吃當地人吃的東西。現在新的研究顯示,野生長尾黑顎猴也會「吃本地猴吃的東西」,並會在加入某個新的集體或者猴群時改變其對食物的喜好。這些發現就社會學習對野生動物行為有著比人們先前認為的更強的影響力提供了證據;社會學習指的是向其他同類學習而不是通過自身的試誤法進行學習。Erica van de Waal、Andrew Whiten和Christèle Borgeaud在南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訓練一群長尾黑顎猴進食藍色或粉紅色的玉米。在研究人員建立了絕對的「粉色猴群」及「藍色猴群」後——即每一猴群中的猴子吃同樣的玉米時,他們決定觀察當新的猴子——它們或是猴的幼崽或是外來的公猴——進入其中一個猴群後會發生什麼情況。

嬰兒學習吃母親吃的東西可能並不令人意外,但研究人員能夠用實驗的方法通過追蹤在每個猴群中母猴的情況以及檢測幼崽,密切地模仿其母親的程度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當把兩種都可以吃的食物直接擺放在它們面前時,猴的幼崽幾乎總是只會選擇它們的母親喜歡的食物。某些猴的幼崽甚至還會坐在「錯的」食物上吃其母親喜歡的食物。年輕已成年的野生雄性長尾黑顎猴會離開其家族並遷移到其他猴群之中,它們可以在新的猴群中最終與沒有血緣關係的雌性交配。這些漫遊者在其一生中常常會遷徙多次,直到它們在某猴群中被完全接受並成為該猴群中的主導者。在該實驗中,有多達10隻公猴會從吃某種顏色食物的公猴群遷移到吃相反顏色食物的另外一個猴群中。這些公猴放棄了它們從前的食物偏好並開始吃它們所加入的新猴群所偏好的顏色的玉米。這些發現凸顯了社會學習和習性傳播在塑造動物行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鯨魚會從同伴那裡獲取捕食竅門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座頭鯨會從其他鯨魚那裡學習捕食的技能。這些發現為行為可通過在非人類動物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習性傳播而擴散提供了證據。在緬因灣,座頭鯨通過在一群魚的下方製造氣泡並接著衝過這些泡泡來覓食。但在1980年,一頭鯨魚被發現以一種從未見過的方式進食。該條鯨魚用它的尾巴末端拍打水面數次並接著進行泡泡進食。這種叫做尾葉拍打水面攝食法的技能是如今座頭鯨中廣泛應用的攝食法。Jenny Allen及其同事對超過20年的來自營利性觀鯨船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以追蹤從1980年至2007年尾葉拍打水面攝食法在一群座頭鯨中的社會性傳播。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基於網絡的擴散分析的技術,其作用原理是假設如果尾葉拍打水面攝食法是從其他鯨魚那裡學來的,那麼那些與尾葉拍打水面攝食的鯨魚在一起的鯨魚更有可能自己也能學會這種技能。這種場景相當於某人會從其朋友那裡學會某種習慣。例如,如果約翰的朋友們喜歡吹調子悅耳易記的口哨,那麼他與這些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越多,他也越可能發現自己會吹這些曲調的口哨。研究人員的模型顯示,習性傳播是尾葉拍打水面攝食行為擴散背後的一種強大的力量,而其他像遺傳學及個體學習等因素不足以解釋尾葉拍打水面攝食行為的傳播模式。與人類的群體相似,在鯨魚群中也會有創新者,它們會發展出新的行事方式。研究人員認為,它們的行為會擴散開來並最終被一般群體學會。尾葉拍打水面攝食行為以及座頭鯨的歌唱傳統為人們提供了鯨類動物中存在多種傳統的證據。

古瑪雅與多個人群有文化交流

中美洲的古瑪雅文明可能是通過與許多其他人群接觸而發展出了其獨特的文化和建築的他們並非像研究人員曾經爭辯過的只是專門與奧爾梅克人接觸或是在沒有受到外界影響的情況下自己發展出其獨特的文化和建築的。據Takeshi Inomata及其同事的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Ceibal——這是瓜地馬拉的一個古瑪雅遺址——的前廣場和金字塔可能產生於大約公元前1000年至700年時發生在整個中美洲南部的廣泛的文化交流。在此之前,有兩種理論主導了有關瑪雅文明起源的辯論:一種理論提出,瑪雅文明幾乎完全是在現在的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由其自身發展出來的文明;而另一種理論則提出,瑪雅文明受到更古老的奧爾梅克文明的主導性文化影響。然而,這些新的發現意味著這兩種理論都沒有說出有關瑪雅的完整故事。Inomata及其團隊提供了採自Ceibal的某些舉行儀式的建築物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數據,這些建築物的年代早於La Venta多達200年,而La Venta是奧爾梅克文明的主要中心。他們的結果意味著La Venta不可能是像研究人員曾經以為的那樣,即La Venta是Ceibal的主要影響來源,而且在大約公元前1150 年至800 年間在中美洲發生了一次範圍更加廣泛的文化變遷。

教機器如何觸摸

握住一隻雞蛋而不會弄碎它或是拿著一杯水而不會讓杯子失手掉下來的能力,取決於一個人觸摸某物體並施加適量壓力的能力。現在,Wenzhuo Wu及其同事設計了一批納米線,當其在彎曲時可產生小幅電壓;研究人員說,這種現象可被轉化為一種壓力信號。他們設計的裝置感受壓力的範圍可高達30千帕(kPa),這與人類手指的大約10~40kPa的感受壓力的範圍類似;他們提示該設計最終可能會被應用於智能皮膚或其他人—電子器件的界面上。

相關焦點

  •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5月1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4】病毒會在決策時相互溝通doi | 10.1038/nature21049細菌會分泌信號傳導分子來感知種群密度,並據此調整行為。在探索細菌通信系統的過程中,Rotem Sorek及同事驚喜地發現,一些噬菌體(感染細菌的病毒)會編碼受感染細胞所分泌的、並被病毒種群感知到的肽。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內容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得到的累積影響的證據。相反,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一個巨大印記。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Gamma節律中斷與阿爾茨海默症病理doi | 10.1038/nature20587Gamma節律(大腦神經迴路在約20到50 赫茲間的振蕩)中斷是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的標誌,研究者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該疾病的小鼠模型中都觀察到過這種中斷。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2】光控液體運動doi | 10.1038/nature19344被限制在圓錐形毛細管(比如微流體設備)內的液滴會因其兩端的曲率壓力差而自發向較窄的一端移動。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量子計算的一個演示doi | 10.1038/nature17658絕熱量子計算機是模擬機器,在量子隧穿效應的幫助下,能夠慢慢從一個簡單的輸入演變為人們所期望的、比較複雜的輸出。雖然絕熱量子計算機在執行特定任務時可以非常快,但它們受到在計算過程中無法得到校正的噪音和錯誤的限制。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Peng Yin及其同事通過設計一個「分子畫布」克服了這一問題:該「分子畫布」實際上是一個長方形結構,由單鏈「瓦片」組裝而成,每個「瓦片」包含一個短的、獨特的42-鹼基DNA鏈,這個短鏈摺疊成一個「3納米乘7納米」的「瓦片」,附著到相鄰的4個「瓦片」上。通過簡單地將相應於被目標形狀覆蓋的像素的那些鏈混合、再將沒有相應像素的鏈排除,就可以生成畫在「畫布」上的一個所想要的形狀。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4】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機制doi | 10.1038/nature20166在農田和自然生態系統中,高溼度對許多植物疾病的發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人們尚未理解這種溼度效應的分子基礎。生物谷推薦的更多閱讀:11月4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Nature雜誌11月10日精選文章一覽Nature雜誌11月17日精選文章一覽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4】潛在的癌症轉移機制doi | 10.1038/nature20785癌症轉移的原因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兩篇互有關聯的論文中,Christoph Klein、Julio Aguirre-Ghiso和同事發現,在小鼠模型中,早在腫瘤發生早期,從原發腫瘤播散的細胞能轉移到遠位器官。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煙醯胺依賴型酶的新反應性doi | 10.1038/nature20569酶催化為複雜環境下的特殊化學反應提供了高選擇性和高效率,但僅局限於自然中的反應。Todd Hyster及同事報告了一種改變酶催化行為的新方法,即使用酶輔因子的光激發態,將煙醯胺依賴型酮基還原酶從氫化物來源轉變為自由基引發劑與手性氫原子的來源。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4】長鏈非編碼RNA XIST 的甲基化doi | 10.1038/nature19342在雌性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其中一條X染色體上基因的翻譯靜默需要長鏈非編碼RNA XIST發揮作用。Samie Jaffrey及同事發現,XIST是高度甲基化的,整條RNA上含有至少78個N6-甲基腺苷(m6A)。
  • 4月1日《科學》雜誌精選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獨家提供) 《科學時報》 (2011-04-20 A4 國際)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doi | 10.1038/nature18615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
  • 8月29日《科學》雜誌內容精選
  • 6月2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6月24日《自然》雜誌封面封面故事:具有高喚回效率的量子記憶體
  • 9月4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 2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Elof Carlson 在對為什麼他的學生中有那麼多人選擇放棄科學進行思索而不得其解之後,寫了《勝利的時代,懷疑的時代》一書,他覺得「科學通過其自己不好的結果而讓他們失望了」。通過對一系列歷史案例進行追蹤研究,他剖析了科學家的良好願望與那些「不好的結果」之間所存在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