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類基因組分析表明:維京人群基因「足跡」遍及歐洲

2020-09-18 科普百分百

古人類基因組分析表明:維京人群基因「足跡」遍及歐洲(Credit: Jim Lyngvild / Västergötlands Museum / Dorset County Council/Oxford Archaeology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針對400多例歐洲古人類的基因組分析,揭秘了跨千年的遺傳學構成。這一研究顯示,正是不同的維京人群影響了歐洲各地區的遺傳學組成。

斯堪地那維亞人群在歷史上著名的「維京時代」(公元750年至1050年)進行的海上擴張,改變了人類政治、文化和人口版圖。他們於8世紀至11世紀一直在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活動,足跡被認為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

為了探究這一時期對人類基因組的影響,此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艾薩克·威勒斯勒韋弗及其同事,對來自整個歐洲和格陵蘭的442例古人類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時間跨度從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400年)一直到近代早期(約公元1600年)。

研究人員發現,在「維京時代」,來自南部和東部的外源基因流入了斯堪地那維亞。他們還發現有證據證實維京人曾在斯堪地那維亞以外移動:丹麥的維京人向英格蘭移動;瑞典的維京人朝著波羅的海國家向東航行;挪威的維京人遷移至愛爾蘭、冰島和格陵蘭。

不過,他們的基因分析中也包含了與歐洲西部邊緣的現今瑞典人群以及東邊的現代丹麥人群具有親緣關係的血統樣本。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個體來自擁有混合血統的社群,通過跨文化和跨大洲的複雜貿易、定居發生了進一步融合。

在此次基因分析過程中,研究團隊還對來自愛沙尼亞薩爾梅一處墓地的34例維京人個體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發現了近緣家庭成員參與一次探險的證據——四個兄弟被發現並排埋葬。他們還在數據集中找出了另外兩對親屬,但這些有親緣關係個體的發現地相距幾百公裡遠。結合以上的研究結果,團隊認為其可以說明當時的確存在個體的移動遷徙。

相關焦點

  • 維京人群基因「足跡」遍及歐洲
    科技日報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針對400多例歐洲古人類的基因組分析,揭秘了跨千年的遺傳學構成。這一研究顯示,正是不同的維京人群影響了歐洲各地區的遺傳學組成。斯堪地那維亞人群在歷史上著名的「維京時代」(公元750年至1050年)進行的海上擴張,改變了人類政治、文化和人口版圖。
  • 維京人沒有消失!科學家研究400多例基因後,發現他們遍布歐洲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通過對400多例歐洲古人類的基因組進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曾經稱霸歐洲的維京人,基因足跡曾經遍布整個歐洲,對於歐洲各地區的遺傳學組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意義。
  • 四萬年前北京人DNA成功提取: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
    在這個神奇的技術中,他們要合成一系列特殊的DNA探針,當作魚鉤,在泥土、化石等樣品中釣想要的古人類DNA。用這樣的方法,2013年,付巧妹拼接出古人類田園洞人的第21號染色體。現在,她又釣取並拼接出另外幾十條染色體,得到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古人類的整個基因組。但付巧妹向澎湃新聞強調,這個釣取並拼接成的基因組,並非完整的基因組。它還缺失了很多基因片段。
  • 新分析表明來自身份不明的古人類祖先的DNA被傳給了現代人類
    本周,發表在《PLOS遺傳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一種新開發的分析基因組的算法。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新系統用於兩個尼安德特人、兩個非洲裔人類和一個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中約有1%來自一個「未測序但高度分化的古人類祖先」。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研究古人類交配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Cell|從人群結構、群體分層及基因滲入全面理解人類結構變異
    目前,已有研究在全球水平對大城市人群進行低覆蓋率的結構變異分析,但缺少對各個州的不同人群進行詳細分析與比較。因此,人類基因組多樣性計劃(Hum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HGDP)收集了世界各地五十餘種人群的遺傳信息,尤其關注了人口較少的少數群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圖1)。
  • 維京擴張:歐洲迎來海盜時刻
    公元8-11世紀,生長於北歐(今天挪威、丹麥、瑞典等)地區的維京人,對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展開對外擴張活動,足跡遍布歐洲大陸乃至北極。 擴張時間從8世紀,持續到11世紀中晚期,長達近400餘年,這一時期也因此被稱為「維京時代」,又稱為「海盜時代」。
  • 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Melinda Yang、高星、同號文與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4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不過,最新的DNA測試表明,大約5萬年前,人類在歐洲遇見了尼安德特人後,他們之間除了競爭和衝突外,兩者可能有生殖上的融合,也就是兩個人種可能有過孩子。而deCODE基因公司的基因庫有冰島一半以上的人口的遺傳數據和健康信息。經過幾個月時間的追蹤,研究人員在deCODE 的資料庫分析了 27,566 個基因組,這次對人類 DNA中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分析數據量比之前大10倍,許多片段合在一起,約佔尼安德特人完整基因組的一半。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不過,最新的DNA測試表明,大約5萬年前,人類在歐洲遇見了尼安德特人後,他們之間除了競爭和衝突外,兩者可能有生殖上的融合,也就是兩個人種可能有過孩子。今天,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但他們的DNA卻在現代人的身上發現,在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類的DNA中,有高達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 現代人體內發現滲入古人類基因:是毒藥還是寶藏?
    用於提取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的化石樣品及其來源地。圖源:Green et al. 2010 整整三十年後,進化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利用飛速發展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成功從其中三件化石裡提取出了屬於尼安德特人的DNA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拼出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由化石得到古人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 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原標題: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 古人類股骨線粒體DNA基因組重建 發現迄今尼安德特人基因最久遠的...
    原標題:古人類股骨線粒體DNA基因組重建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在線發表了一項演化學重要成果:科學家們重建了古人類股骨完整線粒體DNA基因組,這是迄今找到的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中年代最久遠的分支。
  • 四萬年前中國地區現代人全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史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四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田園洞遺址外觀圖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一些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但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地區,被測序的古人類基因組樣本非常少,這與中國地區發現的豐富的早期現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鮮明對比。
  • ...多個影響酒量的新基因,大規模基因組分析揭示酒量高低的根本原因
    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確定與極端人群飲酒水平相關的遺傳因素,並使用模型生物和基因晶片技術檢查結果的功能有效性。來自雙胞胎和收養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酒精使用障礙(AUD)的半數方差與遺傳因素相關。然而這種關聯性基因的發現僅限於酒精代謝性基因——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這兩種基因的錯義突變使得人的酒量變低,從而避免過度飲酒。通過群體基因分析,與飲酒相關的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變異在歐洲人中出現頻率較低,但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地區人群中較為常見!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但研究人員對該地區自古以來人口遷移知之甚少,這種遷移已經影響了該地區17億人口的基因組。只有少數來自東亞的古代人類基因組被發表,目前還不清楚一些關鍵信息,如農業的傳播(這大大改變了西方歐亞人的基因組成)是如何影響了世界的一部分。
  • 科學家破解古人類基因組 證明亞洲人最早進美洲
    亞洲人最早踏進美洲  中國丹麥兩國科學家破解4000年前古人類基因組 這一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上  本報深圳訊 (記者阮曉光、鮑文娟 通訊員蔣婷燕)昨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對媒體宣布,該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
  • 新研究發現:多個影響酒量的新基因,大規模基因組分析揭示酒量高低...
    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確定與極端人群飲酒水平相關的遺傳因素,並使用模型生物和基因晶片技術檢查結果的功能有效性。來自雙胞胎和收養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酒精使用障礙(AUD)的半數方差與遺傳因素相關。然而這種關聯性基因的發現僅限於酒精代謝性基因——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這兩種基因的錯義突變使得人的酒量變低,從而避免過度飲酒。通過群體基因分析,與飲酒相關的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變異在歐洲人中出現頻率較低,但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地區人群中較為常見!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我們梳理了近年來與歐亞東部人群相關的重要古DNA研究,為我們展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人群棲息和在歐亞東部大陸遷徙與互動的圖景,以及這些遠古人群在我們當今現代人的基因圖譜裡留下的遺傳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