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在中國是第二大肉類消費品,僅僅次於豬肉。牛肉口感不一,根據牛身部位不同,口感也不一樣,有些部位牛肉口感很好,嫩滑無比;有些部位則纖維粗一點,很有嚼勁,但香味濃鬱,回味無窮因此。相信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會購買牛肉吃,但大多數購買的牛肉都是黃牛肉,而犛牛肉在各大商店都難得一見,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下原因。
01養殖方式導致產量差距
犛牛屬於高寒高海拔地帶特有的牛種,也是獨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動物,與北極熊、南極企鵝共稱為「世界三大高寒動物」。 犛牛養殖方式與普通牛不同,而是生長在千萬畝的豐茂牧場,屬於半放養狀態。犛牛生長是不餵養飼料的,是吃與蟲草貝母共生的天然青草,喝的是天然純淨的水,純天然生長。所以每頭牛的生長周期為4-5年,時間較長。
普通黃牛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牛種,因其毛色大部分為黃顏色而得名。普通黃牛的養殖方式為圈養,黃牛是飼料餵養長大的,一個牛棚可以餵養很多頭黃牛,因為是飼料餵養方式,所以黃牛的生長周期很快,大多數牛的生長周期為1年。由此可見,犛牛的生長環境比較苛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因生長環境與養殖方式都大不相同,犛牛與黃牛的產量差距就可見一斑了。
02運輸成本差距
犛牛的生長環境在高原地區,如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犛牛運輸都走貨車陸運,而從高原地區運送犛牛到內陸大城市是一段很遠的距離,油費、過路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犛牛活牛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損耗,牛的體重會減輕不少,而本來活牛運輸規模就比較小,一輛貨車裝不了很多犛牛,所以一趟運輸下來成本也就比較高了。還有一種運輸方式為切割冷凍肉運輸,犛牛也可以在本地就宰殺然後切割包裝進行運輸,但由於運輸距離長,所以全程需要冷凍運輸方式,這種運輸方式成本也很高。
黃牛在中國養殖分布是非常廣的,不似犛牛必須在高原地區生長。黃牛就算在中國農村也有很多農民進行養殖。由於分布廣,在大城市黃牛需求商就會就近採購黃牛,有些距離非常近的不超過一百公裡。因此黃牛的運輸距離很短,運輸成本也大大減少了。
03當地牧民的銷售渠道單一
犛牛的當地養殖牧民的銷售渠道非常單一,基本上大部分的牛肉都賣給了本地的居民。還有一部分犛牛肉就賣給了本地的商家或者加工廠製作成了牛肉乾。加上犛牛運輸成本的問題,因此現在市場上很少看見有賣新鮮犛牛肉的商家,大部分都是牛肉乾。
綜合上面的種種原因,這也就導致了黃牛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黃牛肉的市場需求遠遠大於了犛牛肉。大家去吃火鍋,必點菜肯定是牛肉,而很多火鍋店、特色餐館都是採購黃牛肉來作為食材,銷量非常火爆。這也就是為何黃牛肉比犛牛肉更受歡迎的原因。
還有什麼其他原因?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
我是清風,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