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銷會現場。 本文圖均為 主辦方供圖
雲南的茶花雞、新疆的巴旦木、西藏的青稞、青海的犛牛肉……將紛紛走向上海居民的餐桌。
10月17日,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由上海舉辦、各對口地區協辦的2019年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在光大會展中心西館拉開序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獲悉,本次展銷會為期四天,共有來自上海對口幫扶的雲南、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貴州遵義、重慶萬州、湖北宜昌夷陵,以及對口合作的遼寧大連等8個省份21個州市的數千種農特產品參展。
展銷的農產品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雲南西雙版納的茶花雞、新疆喀什的巴旦木、西藏日喀則的青稞產品、青海果洛的犛牛肉、貴州遵義的黔北麻羊、重慶萬州的檸檬等。
同時,本次展銷的農特產品的數量、種類與2018年相比都有了顯著增加。
展銷會現場
在2018年同期舉辦的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上,雲南迪慶的尼西土雞、新疆喀什的澤普駿棗、湖北夷陵的蜜桔等地方特產大受市民歡迎。2019年展會上,這些特色產品將繼續與大家見面。
不過,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特產品要在上海消費市場上取得優勢,必須配合「海派」的策劃、設計和營銷,才有「花頭」。
早在3年前,上海的職業買手、經銷商們就出手了。
比如把中藥三七做成2克的小包裝,方便消費者放在口袋裡早晚一包;把石斛、茶葉配上小清新的包裝和文案,價格與銷量都漲了不少。品控、物流倉儲、研發新品、包裝設計、拓寬銷售渠道,這些都是職業買手們的專長,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尊重並發揮市場的作用,是「消費扶貧」的一大特點。
展銷會現場
當然,純靠市場的力量也不夠。在流通和營銷環節之外,上海援外幹部們「深耕」當地,了解鄉村和田頭的真實情況,把上海幫扶資金用到刀口上,真正幫助到建檔立卡戶。
同時,在保證農特產品能讓建檔立卡用戶受益的基礎上,上海援外幹部們幫他們塑造品牌,打出口碑,提高質量。比如,有的援外幹部去當主播,架起機器去建檔立戶的田裡直播採摘,給貧困地區帶去了前所未有的大訂單,也倒逼著貧困農戶和小合作社從「單打獨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
多年來,上海充分發揮大流通大市場優勢,積極探索把對口地區優質特色產品引入上海市場,並從生產、流通到進滬銷售全方位幫助提升標準,通過組織開展對口地區「百縣百品」評選認證和「雙線九進」等活動,不斷聚焦精準扶貧、豐富上海購物,促進上海所需與對口地區所能的有效對接,既充實了對口地區貧困戶的「錢袋子」,又豐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獲悉,接下來,上海將著重推動對口地區特色商品進社區、進企業、進單位、進市場,進一步形成產銷對接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為對口地區擺脫貧困貢獻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