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早知道S4E03 | 為何核酸檢測盒測不準,矽谷最前沿的答案是這樣...

2020-11-25 36氪

主播丨丁教     嘉賓丨廖國春

後期丨迪卡普裡鑫   ShowNotes丨王雅 

本文來自「聲動活潑」旗下「矽谷早知道」

歡迎在 Apple Podcasts丨喜馬拉雅 | 網易雲音樂丨Spotify丨蜻蜓FM丨新浪微博  🔍 聲動活潑,或者用 RSS 訂閱「矽谷早知道」

今天的節目依然為大家帶來「疫情中的公司們」系列。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系列,分享創業者面對黑天鵝時的勇氣,靈活,或許還有對這個世界的善意,並通過這些分享和大家一同面對這種不確定性。

疫情發生以來,試劑盒困局似乎始終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方案。除了使用試劑盒檢測有很高專業門檻外,漏檢率高也是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

這期節目我們採訪了 IDbyDNA 的創始人兼 CEO 廖國春,他為我們介紹了另一種正在蓬勃發展中的微生物感染檢測技術:宏基因組檢測。本期節目你將聽到,醫療診斷問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如何轉變為計算問題;更有價值的是,宏基因組檢測可能為流行病的防控打開新的局面。

另外,矽谷早知道第四季已經上線,需要大家在喜馬拉雅、蘋果 Podcasts 等各大平臺上重新訂閱收聽。那請大家接著關注聲動活潑旗下其他節目。


本期主播

丁教,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


本期嘉賓

廖國春,IDbyDNA 的創始人兼CEO


The takeaway

  • 宏基因組測序是把樣品中所有生物的核酸拿過來不加區分的進行檢測。測完之後實際上相當於把病人樣品數據化了,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一個計算問題,我們需要從樣品上百萬上千萬或者更多的DNA序列片段裡面找出來,哪些是從人來的,哪些是從微生物來的,哪些是有可能致病的。

  • 傳統檢測方法PCR具有很高的特異性,需要設計一個高特異性的探針,所以它適用於目標明確且非常了解檢測對象的情況。

  • 核酸試劑盒(PCR)檢測效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疫情早期我們對病毒的基因序列所知甚少,只能根據一些已公開發表的數據來設計探針,無法保證不漏檢;當前生產壓力大,人手不足,試劑盒的質檢無法得到充分保證;上呼吸道和痰液並不是理想的病毒採樣點,對病毒核酸的採樣構成挑戰。

  • 宏基因組檢測在流行病防控上的優勢在於:第一,它可以同時檢測很多病菌而不需要專門對某一種病菌採取特別措施,在大規模檢測患者的時候可以在早期就發現問題。第二,測序完成後可以不僅可以判斷是不是,還可以提供致病病菌的基因信息,有利於制定治療方案,還能跟資料庫裡病菌進行比對,追溯傳染源。

  • 基因庫的數據一方面來自於公共資料庫,一方面來自於檢測病例分析。

  • 宏基因組測序想要保證質量,前期準備需要保證樣品的製備技術和有效的內標,因為核酸是測序的基礎,而內標可以判斷實驗流程是否完整;後期分析需要完備的資料庫來對照分析,同時也要注意DNA序列片段的來自於保守的位點還是特異的位點,後者信息量高,更有分析價值。


本期討論的主要問題

  • 傳統PCR技術在新冠檢測中的局限性 

  • 宏基因組檢測是怎麼把基因問題轉換成了算法問題?

  • 宏基因組檢測的優勢

  • 宏基因組的商業模式和應用前景

  • 宏基因組檢測在流行病防控上的意義


訪談中提及名詞

PCR: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項利用DNA雙鏈複製的原理,在生物體外複製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術,具有較強的靈敏度,準確度和特異性。通過這一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大量擴增目的基因,而不必依賴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等生物體。此次新冠肺炎中用於確診的試劑盒採用的就是逆轉錄PCR技術(RT-PCR),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一種廣泛應用的變形。在 RT-PCR 中,一條 RNA 鏈被逆轉錄成為互補 DNA,再以此為模板通過 PCR 進行 DNA 擴增。新型冠狀病毒為單鏈RNA病毒,故採用該方法。


宏基因組:宏基因組(Metagenomics)又稱元基因組,或稱環境基因組,是指同時被研究的整個微生物群落的DNA。宏基因組測序,是對特定環境樣品中的微生物群體的基因組(尤其是那些種類眾多的難於培養的微生物),進行序列測定。宏基因組檢測技術應用在病毒感染研究中,具有可以整體性觀察,數據化樣品等優點。


基因文庫:將含有某種生物不同基因的許多DNA片段,導入受體菌的群體中儲存,各個受體菌分別含有這種生物的不同的基因,稱為基因文庫。


DRG:即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是指以出院患者信息為依據,綜合考慮患者的主要診斷和主要治療方式,結合個體體徵如年齡、 併發症和伴隨病,將疾病的複雜程度和費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個(DRG)組中, 從而讓不同強度和複雜程度的醫療服務之間有了客觀對比依據。在美國按照此制度,對DRGs中各類費用,均有一確定的費率,出院病人按其所屬DRGs的費率向醫院結帳,醫院自負盈虧。這樣,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前就已知該組疾病資源消耗的最高限額,從而促使醫院為獲得利潤主動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使醫療保險方對受保人每次住院費用都有準確的預算,便於控制費用。


23andMe:一家DNA鑑定公司,可以通過唾液檢測DNA來得知你的血統混合情況,也可以選擇提交你的DNA數據,用於遺傳學研究。


LBT:全稱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用來指代受CLIA監管的體外診斷。


FDA:即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由美國國會即聯邦政府授權,是專門從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最高執法機關,


寨卡病毒(Zika Virus):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非洲,美洲,亞洲以及太平洋均有發生疫情的記錄。它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


BGM


微博:@聲動活潑

微信公眾號:@聲動活潑 

網站:shengfm.cn

支持/打賞我們:shengfm.cn/donation


相關焦點

  • 矽谷早知道S4E03|為何核酸檢測盒測不準,矽谷最前沿的答案是這樣丨...
    另外,矽谷早知道第四季已經上線,需要大家在喜馬拉雅、蘋果 Podcasts 等各大平臺上重新訂閱收聽。那請大家接著關注聲動活潑旗下其他節目。本期主播丁教,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本期嘉賓廖國春,IDbyDNA 的創始人兼CEOThe takeaway宏基因組測序是把樣品中所有生物的核酸拿過來不加區分的進行檢測。
  • 矽谷為何以「叛逆」為榮?為什麼沒有叛逆八人幫就沒有矽谷的輝煌
    矽谷,這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著名小鎮,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科技中心,矽谷裡的這些公司,讓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那麼,你知道矽谷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嗎?當時肖克利組建了一個名為肖克利實驗室的公司,並且把公司的地址放在了自己家鄉的舊金山附近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後世著名的「矽谷」了。肖克利組建好公司後,決定招募人才與自己一同再次改變世界,他的招募方式也十分特殊,要想知道公司的聯絡電話,首先需要解開刊登在學術期刊上的代碼,代碼的答案就是公司地址與電話號碼,而這僅僅代表你獲得了參加初選的機會。
  • 下一個「矽谷」在哪裡?可能還在矽谷
    一、矽谷為何成為矽谷?幾波創新潮沉澱下的精神印記矽谷是個誕生奇蹟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紐約、波士頓、特拉維夫、倫敦、柏林、班加羅爾等創新之都試圖打造下一個「矽谷」,卻迄今只能冠名為「以色列版矽谷」或「印度版矽谷」。那麼矽谷的哪些獨特優勢是其它地區無可比擬的?為什麼這裡能在短時間內誕生如此多「獨角獸」公司?
  • 在矽谷 印度人比中國人牛在哪裡?
    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為什麼印度程式設計師可以「稱霸」矽谷而自己國家卻沒有「矽谷」?
    哪個國家的程式設計師最受外國人喜歡?回答:印度。印度程式設計師大多都是外包出去給其他國家,特別是英美這樣的網際網路發達國家,他們都希望能得到一名優秀的印度程式設計師,所以在美國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有印度程式設計師的身影,像谷歌這樣的公司更加喜歡招聘印度程式設計師而非美國本地程式設計師。矽谷是美國最大的網際網路科技城,類似中國的北京中關村。
  • 矽谷秘密其實就藏在馬克·安德森的圖書館裡│酷文推薦
    最終,我找到了些答案,只是遠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安德森圖書館的藏書經過了精心設計,這裡的800本書既是好萊塢的縮影,同時也是矽谷的縮影。 安德森告訴我,就像矽谷是現在的「前沿」一樣,好萊塢是那個年代的「前沿」。他將電影產業稱為加州的另一個「有機」產業。他說:「美國的西部大遷徙只是為了那些沒人佔領的土地? 這只是19世紀70、80年代的事兒。
  • 2020,矽谷開啟「疫情後大創新時代」元年
    一個一個風口過去,矽谷似乎再也沒能孕育新的谷歌、新的蘋果、新的Facebook,乃至新的Uber誕生。嚴格一點說,過去幾年的矽谷,變得平淡了。 人們對於一些前沿技術的發布喊一聲「哇塞」後,並沒有等到它帶來的對人們生活和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的改變。相反,過去幾年,中國的科技公司倒是牟足了勁,用科技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他們將很多矽谷前沿的創業理念帶到中國,因地制宜。
  • 印度「矽谷」,這樣了
    印度「矽谷」,這樣了 時間:2020年11月08日 08:09:35&nbsp中財網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新冠疫情已經讓印度『矽谷』大變樣。」  班加羅爾是印度疫情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累計報告近34.5萬新冠病例,其中4000人死亡。而在印度全國,感染者已超840萬,疫情致12.5萬人死亡。  今年5月,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項價值266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但消費需求和製造業尚未恢復,曾經繁榮的購物區和商業中心仍在苦苦掙扎。
  • 巨頭企業逃離矽谷,疫情雪上加霜……中美科創大不同!
    我夏天已經從矽谷回到了國內,這段時間都是在線工作,當然對矽谷的疫情情況我還是非常的關注的,因為很多的同事和朋友都還在矽谷,我們知道矽谷所處的加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有4000萬人,佔美國人口的12%,雖然政府不斷的出臺居家禁令等措施,整體的情況卻並不樂觀。尤其是去年11月份入冬以來,感染人數激增,我自己認識的有一位工程師的朋友就感染了新冠,瘦了30磅。
  • 從黃金盛世到沒有一人,矽谷巨頭為何再無華人高管?
    這是關於沈向洋職業發展軌跡最簡潔的歸納。這位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的機器人技術博士,從微軟研究員到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他耕耘了23年。23年中,微軟亞洲研究院、必應搜尋引擎、交互機器人等,都是沈向洋向外界展示的最直觀的功勞簿,助力微軟在AI時代成了起步早也走得最紮實的網際網路企業。
  • 美國矽谷公司的CEO,30%是印度人,為何印度人比中國人混得好?
    眾所周知,印度人(印度裔)的人在矽谷混得好已經是個公認的事實了,像谷歌,微軟,Adobe,Sandisk等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甚至據統計矽谷公司的CEO中,有30%的印度人。而和印度人在矽谷混得好對比,中國人(華裔)在矽谷就混得沒這麼牛了,之前最科技圈中職位最高的是陸奇,後面再是沈向洋,但都不是CEO的職位。那麼為何印度人在矽谷要比中國人混得更好,畢竟印度更窮,經濟更不發達,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 「入侵」矽谷的印度人
    在中國人的印象裡,印度最著名的輸出是咖喱、瑜伽和寶萊塢電影。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印度也是世界頂級跨國公司CEO的輸出大國。矽谷的咖喱味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矽谷各公司食堂裡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員工經常開玩笑稱,已經可以根據每家食堂裡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了。
  • 火熱的美國大流行——逃離矽谷
    作者:李傳奇編輯:李傳奇出品:量子科技小組封面圖片作者:Sam Kolder加州一直是地球上最理想的居住地之一,那裡有雄偉的紅樹林、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沙灘、友好的人們和來自全球的各式各樣的美食,這一切都鞏固了其為大量資金以及人才的聚集聖地的地位。但最近,這樣的景象卻在改變。
  • 一周薦書 | 矽谷真正的奠基者「七劍客」
    史丹福大學矽谷檔案館的歷史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萊斯利·柏林的這部著作,堪稱一部「矽谷起源史」。它聚焦於矽谷早年先鋒人物的風雲故事,以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69~1976)為起點,揭秘矽谷從0到1的崛起歷程和動人心弦卻罕為人知的篇章。
  • 解碼矽谷DNA | 全球灣區行
    我們在谷歌園區進了一間大型的自助餐餐廳,各種餐食、飲品琳琅滿目,卻找不到「埋單」的地方,詢問之後才知道這是內部餐廳,谷歌員工隨進隨吃不需付費。他說,選擇於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矽谷集中了無人駕駛技術最領先的人才,公司成立後很快找到各方面所需的頂尖人才,快速完成團隊搭建。
  •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
    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矽谷究竟在哪裡?
    先到拉斯維加斯參加國際消費電子展,然後到矽谷溜達一圈來朝聖。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部分人的矽谷第一站是聖克拉拉,先參觀英特爾。這是追根溯源來了。英特爾基本上是矽谷的源頭—1968年,以矽為原料的半導體技術讓這塊狹長的地帶變成了信息技術歷次躍遷的發生地,它因此得名「矽谷」,當然英特爾也是矽谷歷史上生存最久的科技公司,來矽谷先拜訪參觀英特爾,不算過分。
  • 「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中新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中新社記者 於立霄該系統採用高精度人體測溫攝像機,結合智能化人臉檢測、目標跟蹤以及人臉識別算法,自動對所有出入監測點的人員進行非接觸式無感體溫檢測和記錄,一旦發現高溫異常人員,可立即啟動聲光報警,精準度為±0.3℃。
  • 矽谷早知道 S4E48 | 卡車界的特斯拉?Nikola 是新神話還是大騙局
    本期節目我們請來的嘉賓是餘靚,她是矽谷某基金的董事總經理,專注於新能源車及支持技術賽道的投資,她將和我們一起聊聊氫燃料電池是什麼,評價電動車市值的標準,以及還有哪些電動車的明星企業做得比較出色? 【主播】 丁教,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 【嘉賓】 餘靚,矽谷某基金董事總經理 【後期】 迪卡普裡鑫 【主要話題】 [01:34] 電動汽車公司 Nikola 和它的氫電池 [06:13] 馬斯克為什麼認為 Nikola 非常愚蠢?
  • 清華推出新型核酸檢測卡盒,半小時出結果,居家可測
    近日,清華大學白淨衛、李寅青與劉鵬團隊聯合研發出一體化自助式SARS-CoV-2核酸檢測卡盒,該卡盒具有居家檢測的便捷性,兩個推桿一推一拉之間,30分鐘內即可實現「樣本入、結果出」。以往的核酸檢測往往需要在嚴苛的實驗環境條件和專業的設備下,經過2到3小時的繁瑣操作和反應才能得到檢測結果;而且,在取樣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雜質的影響,從而導致核酸提取的損失,受實驗條件的影響還會導致樣本擴增倍率低,最終經常導致「假陰性」情況出現。